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1.人口数量与人体健康在90年代,地球上不得不把原来供2人的有限资源用来供应3口人——相当于每年增加9700万人口。在人类历史上这10年人口增长最快。从1970~1990年间世界人口数量增加了40%多——相当于16亿人。在下两个10年中增长速度会更快,将达17亿,从而使地球总人数增达70亿。但从那以后,地球人口年增长率将会下降,到2110年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05亿左右。其实这些巨大增长掩盖了人口增长率已经下降的事实。现在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仅为0.5%,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率  相似文献   

2.
印度石油公司火灾事故 1999年5月6日夜,位于印度哈里亚纳邦巴尼伯德市附近的印度石油公司(IOC)的加氢裂化装置发生火灾,导致5人死亡,2人烧伤,工厂和设备损失较重.  相似文献   

3.
贺晓蕾  曹杨 《环境科技》2005,18(Z1):92-93
分析徐州市区2000~2004年酸雨监测数据,得出徐州市区酸雨频率呈上升趋势且季节性差异较大,酸雨中S042-为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于1982年在内罗毕召开纪念斯德哥尔摩会议十周年的特别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有关全球环境状况的总结性报告。该报告概括了自然界在1972~1982年的10年间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本文里将摘要介绍生物圈发生的各种变化。关于生物圈,过去10年内在概态上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认为应当强调碳、  相似文献   

5.
根据美国化学安全和危害调查委员会化学事故报告中心资料 ,从 1999年 2月 2 3日到 2 0 0 0年 2月 2 3日全球共发生化学事故(泄漏、火灾、爆炸 ) 6 93起。本文分别按 2 0 0 0年 2月 2 3日前 30、90、36 5天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前 10位国家 ,受伤人数最多的前 10位国家 ,引起化学事故最多的前 10种化学物质名称列表分析 (见表 1~ 3) :表 1 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前 10位国家统计表30天国家排序死亡人数90天国家排序死亡人数365天国家排序死亡人数中国美国日本乌克兰1 4411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尼加拉瓜奥地利印度泰国意大利乌克兰安哥拉522 81 41 39…  相似文献   

6.
1995~2000年河西走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0000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7.1中文版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来,河西走廊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①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和总边缘长度基本呈增加之势,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明显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③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表现为地处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嘉(峪关)地区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和草地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走廊中段的张掖市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走廊东段的武(威)金(昌)地区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草地和水域减少为主要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1991、2000、2010和2016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和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提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同时,利用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非等间距序列灰色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1~2016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逐渐减少,约91.39 km2。其中,以2000~2010年期间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自然湿地面积以30.21 km2/a的速度减少,而人工湿地以32.77 km2/a的速度增加。在各类型湿地中,草甸湿地面积减少最多,为312.83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长,且以养殖池和盐田的增加最为迅速,增加了544.63 km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人工湿地面积有逐渐向滨海区扩张的趋势。湿地养殖、农业开垦、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天津市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矩阵法和图示法分析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采用聚类分析法从微观尺度剖析湿地斑块削减状况,进一步选用缓冲区分析法研究生态用地在服务人居环境和鸟类适宜生境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变化方面,2000—2015年天津市湿地面积减少了260.92 km2,占湿地总面积的11.73%,其中2005—2010年减少速度最快;天津市湿地景观总体趋于分散和破碎,不同大小等级的湿地斑块均存在数量和面积减少的情况,以≤0.50 km2的中小型湿地完全丧失的现象最为突出。生态影响方面,2000—2015年生态用地辐射率由47.26%上升为51.96%,覆盖建设用地比例由64.29%上升为70.31%,表明缓冲区生态用地效应增强;另外,2000—2015年潜在的鸟类适宜生境由1 968.74 km2减至1 400.71 km2,在生态用地中占比减少了17.1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0~2004五年全省环境空气颗粒物监测结果的评价,对全省近五年主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11.
12.
艾比湖湿地不同水淹条件下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水淹条件对艾比湖湿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文章以其东南部为研究区,根据遥感影像图将研究区划分为经常性水淹区、季节性水淹区、无湖水淹没区,对其研究区内27个采样点的81个土样中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水淹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变异程度较高,属于中等变异。距湖远近影响下,含量逐渐增加,且变幅较大。各指标含量大小分别为无湖水淹没区>经常性水淹区>季节性水淹区;(2)垂直梯度上各指标含量呈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即随着土壤深度的不断增加,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之减少。表层变化明显,土壤深度越深,含量变化幅度逐渐变小。(3)水分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间分布上距离湖面越远,受到水淹条件影响越小,土壤养分含量会越多。各指标条带状较明显,含量自西南向东北呈逐渐增加趋势。(4)经常性水淹区水分与有机碳呈不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季节性水淹区水分与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p<0.05)和极...  相似文献   

13.
新开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论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手段,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的模型,对新开河流域湿地近33年(1969-2001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随着流域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活动的加强和水文条件的变化,新开河流域湿地不同程度地转化为草地、耕地、沙地和盐碱地,植物群落发生逆向演变。期间湿地总面积经历了大幅度减少到显著增加的落起过程;②新开河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严重,2001年沼泽地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斑块周长较1969年分别减少了71.02%、71.08%、64.76%,景观破碎化指数由0.78上升到0.93。有关研究成果可为该流域湿地保护及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淹水时长为唯一影响因子,以香蒲(Typha orientalis)和水稻(Oryza sativa L.)为宿主植物,选用Glomus属的3种AM真菌(F1菌:Glomus intraradices;F2菌:Glomus versiforme;F3菌:Glomus etunicatum),研究淹水时长对3种AM真菌侵染2种湿地植物的影响,以期为阐明淹水对湿地植物AM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淹水时间越长,3种AM真菌对2种植物的侵染率越低;相同淹水时间下,F3菌对香蒲、F1菌和F2菌对水稻的侵染率高于其他菌.3种AM真菌的侵染结构分析表明,菌丝侵染是2种湿地植物形成AM的主要途径,而丛枝和泡囊贡献较小;淹水时间越长,香蒲的菌丝侵染比例越高,但水稻的菌丝侵染比例没明显变化规律;淹水时间越长,2种植物的丛枝侵染比例越低,不淹水时最高.AM真菌产孢数分析表明,淹水时间越长,AM真菌的产孢数越多;相同淹水时长下,F3菌产孢数最多.2种植物的湿重变化表明,3种AM真菌在长时间淹水条件下仍能明显促进香蒲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但对水稻的生长影响不明显.本研究表明,淹水时长影响AM真菌对湿地植物的侵染水平和侵染结构,淹水条件下AM真菌对湿地植物生长仍有促进作用,但这受宿主植物对AM真菌的菌根依赖性影响.所以,在湿地植物上应用AM真菌时,应考虑植物的菌根依赖性和淹水时长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辽河三角洲地区实际情况分别对该地区1988、1998、2008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系统地获取地区景观格局状况,分析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CA-Markov模型对未来湿地景观格局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1988-2008年辽河三角洲地区湿地景观格局随时间变化明显。具体表现在自然景观类型面积不断减小,人为景观类型面积不断增大;近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剧烈,内陆地区景观格局变化趋于稳定;同时通过CA-Markov模型对2018年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可以发现景观格局未来将继续向人为驱动方向发展,人类活动将对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气候变化是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文章从气候变化对湿地水资源面积、湿地土地利用格局、湿地植被空间格局及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完善气候变化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了探讨。指出:应用气候模型进行未来气候预测时,应合理选择气候变化情景,并确保不同模型的时空尺度匹配;应用"3S"技术提取湿地类型信息、观测湿地土地覆盖变化时要确保信息的精度,不同来源的数据必须采取制图综合等手段;实现气候变化下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动态格局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婷  马姣娇  徐颂军 《环境科学》2020,41(5):2496-2504
以全国两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可视化平台,采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国湿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揭示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湿地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和分区特征,总湿地椭圆中心向正西方向移动,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空间分异程度在增加;②人工湿地变化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然湿地变化则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空间集聚状态,并产生了1个热点集聚区分布于青海、西藏和四川,1个独立热点区分布在内蒙古和1个冷点区分布在河南.Moran''s I统计表明自然湿地变化表现出空间变化上的连续性,人工湿地变化表现为空间随机性;③自然湿地保护效果表现出湿地保护高效区、低效区和不稳定区三大类分级特征,可细分为5小类.Moran统计能有效识别自然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划定湿地保护效果,从而有利于明确湿地保护的地区差距,为系统制定湿地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湿地保护效果评定研究提供新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8.
淹水频率是影响河口潮滩湿地固碳潜力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为了揭示淹水频率增加对河口潮滩湿地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福建省九龙江河口潮滩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库稳定性指数CSI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淹水频率的增加,SOC的储量减少54%,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MBC、DOC和LOC的含量亦随着淹...  相似文献   

19.
江苏如东互花米草盐沼湿地重金属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盐沼湿地环境的影响,于2010年7月在江苏如东潮间带,依据互花米草的有无及其长势设置站点,对表层沉积物的8种重金属含量、粒度组成、总有机碳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如东滩涂表层沉积物中Pb、Cd、As、Hg、Cr、Cu、Ni、Zn的平均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标准I类,其中Cd、Hg、Ni、Zn的含量高于中国大陆沉积物-浅海粉砂背景值.整体上,8种元素在米草覆盖区平均含量均高于邻近光滩.地累积指数显示该盐沼带重金属为无污染状态,而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为低污染和中度污染的临界状态,风险指数为低;两方法均显示该区域污染以Cd和Hg最重.由海向陆随米草长势渐好(垂直岸线断面),As、Cu及Hg元素的含量、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呈渐增趋势;拓殖1年左右的米草斑块区内(平行岸线断面),8种元素在植被覆盖区的含量、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均高于邻近无植被覆盖区.此外,斑块分布区中,Cd、Cu含量显著低于垂直断面的茂盛分布区.互花米草是大部分重金属污染物在沉积物中富集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且互花米草群落可阻滞污染物直接扩散入海,因而降低生态危害.互花米草对重金属分布的影响与米草的拓植年限、金属元素存在形态和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