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区29个采样点的采样和分析(市区14个点代表一般城市的环境状况、大厂区15个点代表重污染区的环境状况),确认法桐和女贞两种树木叶片含S量与大气中SO_2浓度密切相关。在一般污染状况下,线性回归方程即可很好地用于测算大气SO_2浓度,并评价污染等级;但在较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指数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测算大气SO_2浓度,并评价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2.
利用植物叶片含硫量监测大气二氧化硫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柳树叶片能吸收、累积二氧化硫的能力,研究了盘锦市主要大气监测点位附近柳树对硫的吸收、积累特点和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春季叶片含硫量低于夏季,成熟叶大于幼叶,叶片含硫量能指示出不同地区(点位)的大气污染状况,反应该地区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荆州大气氟污染与植物叶片含氟量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对荆州市区内的多种植物叶片含氟量进行了测定 ,同步测定了大气的氟污染状况 ,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荆州市部分区域存在一定程度氟污染 ,不同区域及不同植物叶片含氟量有明显的差异 ,叶片氟累积量与大气中氟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植物监测法评价大气中SO2污染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植物对大气环境中SO2的吸收作用,进行监测分析,不受仪器设备限制,直接反映出大气污染物SO2对生态环境影响湿度,为综合消除污染提供参考依据,并在植物监测方法进行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5.
以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为材料,经熏气证实,SO2浓度与叶片含硫量及K+渗出量之间呈密切正相关。按污染指数(IPC)法和统计法(μ+s)划分四个污染等级,用以评价沈阳市SO2污染,K+渗出量法较叶片含硫量法更接近理化监测值。按95%置信度绘制预测图,经精度分析,K+渗出量法较叶片含硫量法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6.
7.
SO2污染的次生作用--促进粘虫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3龄幼虫接种在暴露于低浓度SO_2的小麦植株上自由取食12d,研究SO_2污染对粘虫生长的影响;对照组小麦用经过活性炭过滤的空气处理。结果表明,随着SO_2浓度升高,幼虫历期逐渐缩短,幼虫期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依次增大。用人工饲料进行的类似试验结果,排除了SO_2污染直接促进粘虫生长的可能性。根据对食料植物水解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可以假设在非污染条件下生长的麦叶中,蛋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偏低使粘虫处于亚最适生长状态,SO_2污染增加了食料中这两种限制性氨基酸的浓度,导致幼虫转入最佳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8.
重庆城市SO2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城市SO_2地面浓度与风向、风速、逆温、雾以及各种地面流场型式的关系,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分布和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干法加氨脱除SO2中的温度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NH3参与下,干法脱除SO2中的温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SO2与NH3的热化学反应中,反应程度随温度上升呈线性下降,然而,在脉冲电晕条件下,SO2脱率却随温度上升呈现非线性变化,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产物组成,揭示了在脉8冲电晕放电条件,干法脱除SO2存在两条平反应途径;(1)先成盐后氧化;(2)先氧化后成盐,在较高温度下反应主要按第(2)条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0.
雷电过程中SO2产生COS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火花放电的方法研究大气对流层中雷电反应产生COS的可能,以气相色谱、红外光谱为主要分析手段,对SO2-CH4-O2体系的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在火花放电条件下会生成COS。原料气的初始强、放电时间和外加气体对COS的生成量都有影响。生成的COS也会在放电条件下分解。基于此,对该放电反应的机理作了探讨,并估算了清洁及污染大气中可能生成的COS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
长春市大气SO2、O3和NOx的变化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春市采暖期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于2012年1—6月通过在线监测仪获取了大气中ρ(SO2)、ρ(O3)和ρ(NOx),利用HYSPLIT(混合型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市大气污染物的可能来源及传输过程. 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SO2)和ρ(NOx)的日均值分别为(25.0±21.6)和(54.4±34.0)μg/m3,ρ(O3)最大8 h平均值为(85.0±26.2)μg/m3,ρ(SO2)、ρ(NOx)和ρ(O3)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131.0、17.6~183.7和31.0~173.3 μg/m3;其中ρ(O3)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 d,ρ(SO2)和ρ(NOx)均未超过二级标准限值,但ρ(SO2)日均值在采暖期超过GB 3095—2012一级标准限值的时间为23 d,占采暖期的24%. 采暖期ρ(SO2)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6:00和20:00左右,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8:00左右;ρ(O3)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3:00─15:00;ρ(NOx)在采暖期表现为双峰型,而在非采暖期表现为单峰型. 对观测期间72 h内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结果和气象数据的分析表明,长春市大气污染主要受本地源的影响,偏西气流易对污染物造成积累,而偏东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气SO2污染与排放的空间分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染物排放是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的变化在空间上却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的现象(即空间分离).为分析中国省域尺度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离现象,构建了空间分离指数和重心模型,并以SO2排放量和空气中SO2浓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全国SO2排放量由1965.8×104 t增加至2182.9×104 t,空气中SO2浓度由0.046 mg·m-3下降至0.035mg·m-3;SO2排放量最多的10个省份占全国排放量的比重为57.4%,地区间排放强度差异较大;SO2污染的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湖南是我国SO2污染相对严重区域;中国SO2排放与污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离,空间分离指数为27.3 ~ 36.0,SO2排放重心和污染重心的距离在19.3 ~144.0 km之间;10年来,SO2排放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污染重心却向东南方向移动,这也是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空间分离现象的一个表现;SO2排放与污染间的空间分离现象在逐年减弱,10年来,空间分离指数年均降低2.7%,排放重心和污染重心的距离年均减小9.9 km.研究结果对正确理解污染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确立区域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2004-09-27~2004-10-12期间,以325m气象与环境观测塔为平台,使用43CTL型高精度脉冲荧光SO2分析仪,分别布置在观测塔8m、47m、120m和280m 4层观测平台,对大气中的SO2气体浓度、PM10和PM2.5粒子质量浓度及同步气象因素进行了垂直梯度、连续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观测期间大气中SO2气体浓度的垂直梯度分布及变化形势,进行了SO2浓度与混合层高度变化、海平面气压变化,风速、风向变化等要素的相关分析,观测到在实验期间大气边界层中SO2浓度由上向下递减分布的现象.由于地形与污染源分布的影响,北风最有利于污染扩散等状况.观测期间捕捉到一次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的大气环境严重持续污染及污染清除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0~2014年北京市SO2时空分布及一次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0~2014年北京市SO2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SO2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数值模式(CAMx)模拟分析了一次重污染过程中北京市SO2来源.结果表明,2014年与2000年相比北京市SO2年均浓度累计约降低69%,SO2年均浓度的变化率为-3.5μg·(m3·a)-1;北京市SO2的月均浓度呈U型分布,季节分布上整体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特征,采暖季SO2浓度明显高于非采暖季;空间分布上北部及西部山区SO2浓度水平明显低于中心城区及西南、东南部地区,受减排措施影响较大的石景山、东四、通州监测点的SO2浓度降低明显;在2014年1月14~18日一次重污染过程中北京SO2存在明显的区域输送,PAST源示踪技术初步计算显示外来源对北京SO2浓度的贡献率为83%,其中北京周边高架点源电厂贡献占21%,北京4家主要燃煤电厂对全市SO2浓度贡献率约为3.5%.  相似文献   

15.
2种大气SO2监测浓度换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常规法和碱片法对大气SO2进行同步监测,并用相关分析讨论了2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94(n=11)。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方程:y=0.090x-0.031来表示(其中y为大气SO2浓度mg/m^3,x为硫酸盐化速率SO3mg/(100cm^2.d)同时还对方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Na2SO4中毒SCR催化剂(V2O5-WO3/TiO2催化剂)对SO3生成特性的影响,采用湿式浸渍法制备w(Na)为3%的Na2SO4中毒SCR催化剂,并通过N2物理吸附/脱附、XRD(X射线衍射)技术、SEM(扫描电镜)、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所有催化剂上的SO3生成率逐渐增加.当温度升至490℃时,SCR催化剂上的SO3生成率为0.85%,而3% Na2SO4中毒SCR催化剂上的SO3生成率高达1.36%.SO42-的存在导致V-O-S增多,从而促进SO3的生成.②随入口ρ(SO2)的增加,SO3生成率呈下降的趋势.当入口ρ(SO2)为1 000 mg/m3时,3% Na2SO4中毒SCR催化剂上的SO3生成率为1.02%,而SCR催化剂上仅为0.60%.ρ(SO2)对SO3生成率的影响主要依赖于温度和催化剂活性位点数等.③N2物理吸附/脱附、XRD和SEM表征结果表明,与SCR催化剂相比,Na2SO4中毒SCR催化剂表面有Na2SO4的积聚,出现了裂纹和大孔隙,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下降,这些变化均不利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XPS结果表明,Na2SO4的加入提高了表面化学吸附氧含量,降低了活性组分中w(V4+)/w(V5+)的值.研究显示,相比于SCR催化剂,Na2SO4中毒SCR催化剂上的SO3生成率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过量浸渍(XS)、等体积浸渍(PV)和半等体积浸渍(HPV)方法,分别制得3种柱状V2O5/AC催化剂,并对其脱硫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尽管这3种方法制取的催化剂总w(V2O5)相同(均为0.5%),但V2O5在柱状颗粒中的分布差异却很大;其中半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外层w(V2O5)最高,等体积浸渍法的w(V2O5)居中,过量浸渍法的w(V2O5)最低.脱硫前期,催化剂外层的w(V2O5)对脱硫活性的影响很大,外层w(V2O5)高的催化剂脱硫活性较高;脱硫后期,催化剂外层w(V2O5)对脱硫活性的影响变小,而内层w(V2O5)的影响变大,内层w(V2O5)高的催化剂脱硫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城市林荫道中交通污染对道路行人的危害,并为行道树选择和养护管理提供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研究了不同树种、不同绿荫覆盖率下的林荫道中ρ(NOx)和ρ(SO2)垂直空间分布及其四季变化特征,找出城市林荫道结构与环境效应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林荫道中ρ(NOx)范围为0.08~0.18 mg/m3,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ρ(SO2)范围为0.02~0.04 mg/m3,空气质量为优.②悬铃木行道树对NOx的消减效果较香樟好,香樟对SO2的消减效果较悬铃木好.香樟林荫道的绿荫覆盖率> 90%时对NOx的消减效果最好,在50%~70%时对SO2的消减效果最好;悬铃木林荫道的绿荫覆盖率在50%~70%时对NOx的消减效果最好,在>70%~90%时对SO2的消减效果最好.③香樟和悬铃木林荫道在春、夏两季空气质量优于秋、冬两季.④香樟林荫道中ρ(NOx)随高度增加有增大趋势,而悬铃木林荫道中ρ(NOx)随高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在绿荫覆盖率>70%的香樟林荫道中ρ(SO2)随高度增加有增大趋势,而在悬铃木和香樟绿荫覆盖率 < 70%的林荫道中ρ(SO2)在4 m处较小.⑤行道树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叶面积指数和郁闭度是影响城市林荫道环境效应发挥的重要结构参数.研究显示,林荫道的空间结构对气态污染物NOx和SO2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合理选择树种和修剪模式均有利于提升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approach an applicable method of purifying smelting-gases containing SO2 in low concentration,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SO2 in low concentration in smelting-gas, using Mn+2, Fe+2 and Zn+2 in liquid-phase, was performed separately in a foam absorbing column in a copper smelter. The absorption solution, containing metal ions in an optimal proportion according to an orthogonal test, demonstrates an improved purification capability for smelting-ga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H2SO4 in the solution rises to 20%,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SO2 in smelting-gas can be still maintained above 85%. The method is demonstrably effective for the waste gas treatment at small and mid-scale smelters of non-ferrous me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