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耸立于中华大地的庐山,有着谜一样的境界。梦一般的画图。有人这样描绘庐山四季的景象:“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第一次登上崔嵬突兀,苍翠葱茏的庐山.正是那样一个“春如梦”的日子。我们上山那会儿,天是阴沉着的,不知从哪里飘来那么多的雾,轻轻地罩住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长江是中国经济的主动脉,长江流域融汇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汇集了多种经济成分,是中国经济腾飞和向中西部扩展的基地,长江流域的长治久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局.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为了达到减轻长江洪灾损失的目的,需要对影响长江防洪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认真反思,诸如长江防洪规划及治水方针是否需要修正?水土流失对长江防洪究竟有多大影响?何时才能做到人与洪水各得其所?蓄滞洪区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以及为使长江安澜是否需要制订"长江防洪减灾法"?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通过多方研究论证制定出科学的长江防洪规划和治水方针,并以国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长期实施,不得随意更改,长江才能得以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材料,全面概述了长江三峡地区大型岩崩和滑坡的分布区域、发育情况和基本特点,重点分析了新滩地区岩崩与滑坡的历史与近况,并指出了对三峡工程和长江航道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1998,(3)
林业部负责人近日宣布,国家将对目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和重点荒漠化地区进行治理,这将全面带动和促进全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的进程。这项工程以保护和恢复天然林、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为重点,以控制天然林采伐量、扩大和发展林草植被为中心内容,遏制和改善长江、黄河流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解决长江水患和黄河断流问题,保障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做出贡献。据了解,国家将用20a时间,使长江流域治理区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221%提高到45.3%;用30a…  相似文献   

5.
试论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监测、预报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大量资料对长江三峡库区的地震、地质灾害现状与蓄水后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性作了深入的分析与客观的评估,从科学对策到技术措施对减轻这些灾害的可能 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文中指出,长江三峡库区的防灾问题是一项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与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防患于未然,基于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成因大致相同,监测方法相似,相互又存在伴生,连发的紧密关系,建议将两个灾害的有关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取长补短、将多个监测小网合成一个大网阵,联成一个大体系,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这是长江三峡库区防灾工作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黄冈长江干堤堤身土质状况,对黄冈长江干堤堤基土层结构进行了分类。通过渗流计算提出了黄冈长江干堤典型断面堤基防渗加固处理措施。针对黄冈长江干堤堤基土层结构的特点,提出了黄冈长江干堤堤基防渗加固处理的原则,黄冈长江干堤加固的重点是堤基的防渗加固处理,应根据渗流计算的结果,考虑到堤防周围的地理、地质环境及人文社会因素,通过方案比较确定出合理的堤基防渗加固方案。由于黄冈长江干堤所在堤段的堤基透水层一般为砂壤土和粉细砂,因此黄冈长江干堤不宜于采用排渗井或减压沟进行堤基防渗。  相似文献   

7.
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楷 《灾害学》2006,21(3):98-102
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由于汉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大气环流条件,暴雨洪灾频发。汉江上游是陕西省重点防洪河段之一,中下游地区地处江汉平原.是湖北省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防洪作用更为重要。通过对汉江上游暴雨洪水特性的研究分析,提出了防御措施.可为防汛部门有效防御汉江上游洪水、水资源部门充分利用汉江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是多因叠加和强化的结果, 因之要预测它也要从各方面去研究。如特大洪水前的先行降雨和洪水所反映的大气环流状况及太阳活动情况等。本文把1931 年、1954年、1991 年长江大洪水前一年内缅甸北部有7 级以上大震及1998 年长江大洪前一年内缅北有6级左右震群集中活动的相关指标移用于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前, 发现其前一年, 即1869 年缅北亦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震洪相关的物理机制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下放气使孟加拉湾向长江流域输送的水气更多,如遇北方冷气团南下则降大雨致洪。另外,1870 年长江洪水之所以比1931 年、1954 年、1991 年和1998 年长江洪水还大, 我们认为1870 年4 月11 日在长江上游山区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 且震前有大雪发生, 是叠加在前述致洪因素上的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9.
灾害互斥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互斥链是四种灾害链中的一种。文中讨论了长江和华南暴雨与华北大震之间的互斥关系。认为长江和华南暴雨是华北大震前大范围释放的热汽造成的低压状态吸引副高北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近3000年来长江中游西部洪水灾害发展的人文因素。古代(3000—700aBP)人口较少,多择地势高的岗地居住,只有少数沿江城市需要堤防保护;长江干流洪水可多处分道散流,所携带泥沙导致云梦泽解体消亡。自宋代开始,低地筑垸围湖,与水争地,但九穴十三口畅通,洪水灾害不严重。明代(700—450a B P)几乎完全堵塞了荆江北流的穴口,荆北大堤联成一体,但堤防薄弱,出现过30次决口成灾。清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与水争地矛盾加剧,堤防加高培厚,使荆江河道洪水位大幅度上升,溃堤和溃坝洪水灾害较明代成倍出现。同时,历代的“舍南保北”政策迫使长江干流大洪水中过半水量与泥沙向南泄入洞庭湖,曾使洞庭湖面积扩至6000km^2,以后洞庭湖迅速淤积萎缩。1949至1985年间,人口又一次迅速增长,进一步加强围湖垦殖,大量通江湖泊面积萎缩。除1954和1998年那样人所共知的严重洪水灾害外,内涝渍水灾害也非常严重,人类与洪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三峡大坝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中游的水文情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压力减轻,而21世纪初期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当前相当一段时间长江中游洪水灾害大为缓和。应抓住时机,总结经验,在人地和谐的现代水科学技术理念指导下,制定21世纪前半期,特别是2020年前的长江水利和水资源发展规划,促使人与洪水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1.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51号令,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曾一度喧嚣一度蛰伏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话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专家认为,《条例》有望孕育一个“朝阳产业”,也为我国电子垃圾处理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尤其是在资源有效利用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2.
萨里 《防灾博览》2004,(1):43-43
凡到过泰国的人,必去北榄鳄鱼湖,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鳄鱼驯养基地,1500亩的湖区被绿树环绕,3万多条淡水鳄、咸水鳄、尖嘴鳄、扁嘴鳄、黑种鳄……在这里繁衍生息,被称为鳄鱼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气象专家用“怪异”两个字形容它。其特点是,形状怪异,没有统一的台风中心:路径怪异,移动速度忽快忽慢。专家们指出,这类热带风暴风力不是特别强,但含水量比较大,容易发生强降雨。7月14日12时50分,怪异的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如期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镇登陆。  相似文献   

14.
汶川特大地震“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震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坤  张令心  刘洁平 《灾害学》2012,27(3):92-96,121
在汶川特大地震现场,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资料,在各种文献和网上又补充收集了大量此类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了各烈度区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典型现象;探讨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与烈度的关系;找出各烈度区的共性内容.旨在使我国的地震烈度表在“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方面更便于地震烈度评定,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16.
瞬间劫难     
2003年8月16日傍晚,辛劳一天的农民和牧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得房屋抗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人类抵御地震灾害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理念和严格的施工质量来提高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抗震性能是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杭东 《防灾博览》2011,(2):58-5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现在,只要一提到水,"危机"二字往往如影随形。有专家认为,水是新的石油,一种长期被挥霍浪费的资源,如今早已日益昂贵,几近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9.
绿色组织1971年,加拿大戴维、麦格塔格特发起成立国际性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以非暴力抗议形式,在世界范围内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1981年,世界上最早的“绿党”在瑞典诞生,它宣称“不依附于任何集团”,其任务是对现存的环境破坏全面出击。此外,匈牙利、德国  相似文献   

20.
选取了2006年和2007年发生在湘江流域的两次暴雨一洪水巨灾——“碧丽斯”和“圣帕”,从暴雨成因及特征、洪水特征和灾情方面对这两次巨灾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湘江流域遭受的这两次巨灾具有典型的链性特征,是由强热带风暴引发暴雨进而导致的洪水、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圣帕”比“碧丽斯”在湖南的持续时间更长,影响面积更大,降水总量更多;在湘江干流和耒水流域,“碧丽斯”导致的洪峰流量和水位均要高于“圣帕”,在洙水流域则相反;“圣帕”导致的灾情比“碧丽斯”导致的灾情小,特别是人员伤亡较少,这主要是因为:(1)前期非常干旱;(2)水库蓄水量少;(3)准确的预报,快速的预警信息发布,及时的转移安置;(4)防灾意识的增强。在此基础上,对减轻巨灾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