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霞 《山东环境》1995,(2):49-49
加强乡镇环保工作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博兴县环保局高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乡镇企业正在迅猛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国家增加了巨额税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农业环境严重污...  相似文献   

2.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农业和农村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能源生产者;既是各种污染消纳地,也是污染排放源。抓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苏南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苏南太湖流域等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着过量施氮肥、肥料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导致了化肥利用率维持较低水平,大量养分作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排掉,加剧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早制定相关政策,在治理工业点源污染的同时,皆顾农业非点源污染,为我国21世纪城乡环境清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郑文贤 《环境》2001,(4):16-18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我我的农业大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顺利实施可持续战略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持续农业带来现代农业的新方向,但仅局限于物理环境的改善不能实现农业的持续性。只有重视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因素,寻求解决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新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苏南太湖流域等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着过量施氮肥、肥料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导致了化肥利用率维持较低水平,大量养分作为农业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排掉,加剧了大湖水体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早制定相关政策,在治理工业点源污染的同时,皆顾农业非点源污染,为我国21世纪城乡环境清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的规范化操作,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提高土地经营组织化程度,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作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直接的利益承担者,其意愿和主观评价对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推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农户年龄、家庭支出、收入和农业培训等特征对于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来带动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就业扶持力度和加强培训、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8.
农业清洁生产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波罗的海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波罗的海地区西方国家农业的可持续性方向转变所面临的挑战。就农业生产方式的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言,对西方和东方国家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驱动力主要有四种:市场和公众意见、环境立法及其实施、经济手段以及农民技能的发展或“良好的农业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着立法缺失、主体桎梏、制度缺位和政策不足等多维困境,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立足点,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生产方式等现实状况决定的,对于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农村生态环境的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福建农村与农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依据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征、农村环境保护理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构建了福建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福建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定量测度和评价以及为农村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奠定基础;进一步深刻了解当前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为福建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增加深度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TM影像及2015年的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从土地利用转型的角度,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类型的生态贡献率对亚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亚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较为显著,其中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增加,而生产用地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及林地生态用地的转化。计算得到亚喀斯特区域5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40 2、0.539 7、0.552 3、0.558 1和0.561 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维持稳定,呈一定的上升趋势。致使亚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草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化;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是农业生产用地向城镇、农村生活用地等的转化,但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要大于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农村环境也正日趋恶化。农村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农业减排势在必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几种典型(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的污染及其对农田土壤造成的危害,同时针对化肥污染和农业污染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镇化迅速蚕食宝贵的耕地资源和乡村聚落,保护基本农田、保护乡村、保护农业空间的需求迫在眉睫。新一轮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中,针对“农业空间”只重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的不足,旨在构建“优势农业空间”划定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为保护农林牧副渔大农业空间、全农业领域生产者和特色、重点农村地区奠定基础。(1)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开展全域、全要素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2)基于高产稳产、规模经营和集中连片三原则,进一步细化评价重要经济作物适宜区、地域特色农产品适宜区等;(3)在此基础上,结合特色村落、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要素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该技术框架在沈阳和温州市县“双评价”中取得了科学实用的评价成果,为我国正在展开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产业单一、广种薄收、乡村贫困的特殊问题区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土地利用方式成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瓶颈”。论文运用农业地理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绥德县为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限制因素剖析。认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正确处理宏观与微观效益的关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解困目标的有机结合。依据研究区地形地貌特点与水土流失规律,重视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造林实用技术、水保型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柠条防护林产业化、水保型立体农业、生态资源开发增效等典型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呈现出点、面污染共存;生活、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大幅向农村转移的特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给实施区带来许多影响,其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全面评估生态补偿带来的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基于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甘南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半牧区牧户和农区牧户,就实施生态补偿后对补给区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的实施对区域发展的总体影响指数为3.39,影响程度较高,其中生态补偿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指数分别为3.11、3.58和3.71;②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研究区经济发展缓慢,其中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影响最高,纯牧区和半牧区农户的人均收入和农畜产品商品率出现一定的下降;③受生态补偿的影响,牧民在环保意识和自身技能提高方面在三组间没有很大差异,纯牧区牧民具有更好的就业方式和维权意识,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则对监督意识、参与意识、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更深感受;④生态补偿对环境改善的影响程度最高,影响指数为3.71,纯牧区牧民感受最为强烈,其次是半牧区和农区。  相似文献   

18.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91,自引:3,他引:91  
资源、生态环境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 ,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文章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讨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以及不安全指标阈值的确定和不安全指数的计算方法 ,提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发展农业旅游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基于已有研究,以439个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102件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为研究变量,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动态分析和比较2000—2006年和2006—2012年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状况,结果表明:2000—2012年星级农业旅游景点和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均为推动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要素;星级农业旅游景点是地区农业旅游吸引力最重要的内容,对区域农业旅游发展起主导作用,且其贡献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对于提升农业旅游竞争力的贡献,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对优化农业旅游资源结构贡献更突出,成为苏中和苏北农业旅游资源富矿区实现农业旅游综合发展的新突破。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将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划分为农业旅游优势发展型、农业旅游滞后发展型、农业旅游结构突破型和农业旅游竞争突破型4类。通过类型演化分析得到:2000—2012年江苏省各地农业旅游均有所发展,但地区间农业旅游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苏北和苏中地区发展相对迅速,后发优势明显,苏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仍保持了在全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重心地位。最后,针对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状况从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今后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由于农业生产主要局限在耕地上,沟谷农业限制着整个农业的发展,一些农村仍处于贫困状态。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研究和对沟谷农业的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整个山区致富的根本出路是:摆脱沟谷农业的束缚,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