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种重金属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研究Cd、Pb、As、Cu、Zn等5种重金属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的分布特征,以郑州9023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S)分别测定了小麦植株不同器官的重金属质量分数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Cd的器官是根、叶及废弃物,较易富集Pd、As的器官是根、茎及废弃物,较易富集Zn、Cu的器官是根、茎和籽粒;在这5种重金属中,Zn在小麦茎和籽粒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d在地上部分其他器官的富集系数最高,而Pb在这些器官中富集系数均为最低,Cu和As则居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技术,测定出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J.Tseng)的根、茎、叶及其栖息土壤中Cu的含量,并对土壤.苦丁茶树系统中Cu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苦丁茶树对Cu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栖息土壤中Cu的含量不同时,苦丁茶树巾Cu的含量表现出吸收根〉嫩叶〉茎〉主根;茶树对Cu的吸收存在饱和特性,表现为随土壤Cu含量升高,茶树对Cu的富集系数和传输效率降低,使得根际土壤中Cu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同时对土壤剖面不同深度Cu含量研究表明:苦丁茶栖息土壤中Cu含量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垂直分布趋势。本研究旨在认清Cu迁移到苦丁茶树的内在规律,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其迁移的调控,使苦丁茶产品中元素处在安全有效的利用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应用砷污染水稻土的厌氧富集培养,探讨水稻土中潜在存在铁厌氧生物循环及其对氮和砷的耦合作用.富集培养直接证明了水稻土中铁的厌氧生物循环:三价铁(人工合成针铁矿)在厌氧条件下被逐渐还原成二价铁;铁还原过程结束并外源添加硝酸根时,培养基中新生的二价铁在依赖于硝酸根的铁氧化菌的作用下被氧化;当提供新的电子供体乙酸时,生物合成的铁矿重新被还原.在铁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随着铁的还原,培养基中砷的浓度不断增加,反之,当铁逐渐氧化的同时不断地吸附固定培养基中的砷.在铁的厌氧氧化阶段,铁氧化的同时硝酸根被还原,培养基中积累了NH4+和NO2-.因此,厌氧水稻土中可以进行完整的铁氧化还原循环,同时这个循环过程耦合了氮和砷的迁移转化.  相似文献   

4.
煤燃烧过程中5种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一维炉燃烧模拟实验,研究了褐煤、肥煤、无烟煤及其燃烧产物中As,Cr,Pb,Cd,Hg的含量和分布;计算了在不同燃烧条件下的飞灰和底灰对煤的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以及飞灰对底灰的元素含量比和富集因子;详细探讨了3种煤在不同燃烧过程中5种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行为.结果表明,5种元素在各燃烧产物中都有一定含量的分布,只是各元素在不同燃烧过程中所呈现的集散规律不同,说明煤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和富集行为不仅与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状态有直接关系,还受煤燃烧方式、炉温、气氛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多种环境过程至关重要,如碳封存、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营养元素和有毒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近年来,随着分离培养方式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作为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微氧生物铁氧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微氧型亚铁氧化菌广泛分布于近中性环境中,其分离栖息地从地下水、湿地、溪流延展至深海环境。微氧生物亚铁氧化成矿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表面,生成比表面积较大的无定型铁氧化物。大部分微氧型亚铁氧化菌通过形成鞘状或螺旋柄状结构的胞外多聚物吸附生成的铁氧化物,防止自身被铁氧化物包埋,导致无法正常代谢而死亡。亚铁氧化成矿过程可吸附和共沉淀重金属元素,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缓解重金属的污染,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主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嗜中性微氧型亚铁氧化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代谢特征、种类及分布、以及亚铁氧化菌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过程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最后对如何快速有效地分离微氧型亚铁氧化菌、明确成矿过程中的特殊结构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第二松花江中PCBs与有机氯农药的迁移和分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研究了PCBs和有机氯农药在第二松花江中的存在、迁移和分布.它们能通过吸附和鱼类摄取而在底泥和鱼体中富集,其分配比约为1:50:10000: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凉水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野外定点连续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市凉水河污灌区土壤中Cu、Zn、Cr、Pb、Ni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及其化学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凉水河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北京地区的土壤背景值,特别是Cu和Pb分别达到北京市土壤环境背景值的3.47倍和4.53倍,凉水河污灌区土壤已经发生明显的重金属累积.②土壤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地区存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显著相关表明污灌可能是导致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原因;土壤各理化性质与土壤重金属相关性表现不一致,土壤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③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5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规律均为:残渣态>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结合态含量较高与污水中铁锰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关系;凉水河污灌区重金属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Cu>Zn>Pb>Ni>Cr.④综合分析各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形态分布及其生态毒性,Cu和Pb是凉水河污灌区土壤中需要优先控制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8.
研究江淮地区白浆土铁锰结核的重量分布、颜色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白浆层中结核含量最高且多具有同心圆结构;结核颜色和形状决定于颗粒的大小;在结核中发生了Si、Fe、Al和Mn的富集,其它元素则与土壤相近.可以断定,铁锰结核是在白浆化过程中就地形成并累积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主要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采集了我国东部12条大、中河流的26个相对清洁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沉积物中Cu,Zn,Pb,Cd和Co的含量以及沉积物的主要地球化学性质(粒径分布、反应性和铁氧化物、无定型铁氧化物、总铁、隐晶型锰氧化物、总锰、铝氧化物、钛氧化物、有机碳和粘土矿物含量等)和表面性质(比表面和表面位密度)以非参数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了沉积的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主要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我国东部,这些相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广东五华县牛角塘综合治理试验区几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物质迁移、肥力特性及元素迁移与富集传性,结果表明,生态类型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土壤的肥力状况,同时由于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还会造成土壤机械组成、元素迁移富集特点以及其它发生学特性的差异,林地、半林地及光山地之间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徐东耀  黄钟成 《环境化学》1996,15(2):151-154
本文研究了城市两段炉用型煤的热强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在干馏段型煤热强度的变化受煤种的影响很在,对于粘结性大的煤种,用普通工艺生产型煤,其热强度变化大,热强度的最小值也小,难以满足两段炉的要求,而用活性活粘土作为型煤的粘结剂并添加一定量的焦粉,则是“破粘”和防胀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腐殖酸对As(V)在覆铁砂介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腐殖酸(HA)进行了成分分析及红外表征,并从HA浓度、pH值、As(Ⅴ)初始浓度等方面,研究了HA对As(Ⅴ)在覆铁砂介质中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A浓度的升高,总砷去除率逐渐降低.当HA浓度增加到25mg.l-1时,与不存在HA条件下相比,总砷去除率降低了12%左右.溶液pH值影响As(Ⅴ)的去除,pH值从6升高到8时,总砷去除率从52.1%降到了39%.其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HA与As(Ⅴ)在覆铁砂表面形成竞争吸附,HA争夺了As(Ⅴ)的吸附点位.此外,HA与Fe(Ⅲ)的络合作用也是导致覆铁砂对砷的去除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水稻土团聚体中Cu~(2+)的解吸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磁力搅拌法和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水稻土的原土和团聚体颗粒吸附态Cu2+的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原土和团聚体颗粒Cu2+的解吸率大小顺序为粗粉砂级粉砂级原土砂粒级粘粒级,与其有机质、游离氧化铁、氧化铝含量大小顺序相反.Cu2+解吸过程可分为快、慢两个解吸阶段,快解吸阶段属于非专性吸附态Cu2+的解吸,慢解吸阶段属于专性吸附松结合态Cu2+的解吸.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 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模拟Cu2+的解吸过程,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磨细后的原土Cu2+的解吸速率和解吸进度均大于4个粒组团聚体颗粒.Cu2+的解吸速率和解吸量与土壤表面Cu2+的吸附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Morupule Colliery near Palapye in eastern Botswana is the only coalmine in production in Botswana at present. Its coal is mainly used in the nearby coal-fired Morupule Power Station, which generates approximately 1,000 GWh of electricity per annum.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mining and more than 20 years of combustion, the sedimentation of outlet fly ash from the Morupule Power Station has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Cr, Ni, Zn and As by 13, 2.5, 16 and 5 ppm, respectively, in the fine portion (<53 μm) of surface soils for approximately 9 km downwind. Elements that have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coal have stronger small-particle association during coal combustion and are less mobile in surface soils, thus showing stronger contaminations in surface soils around the coal-fired plant. Although the degree of contamination of Cr, Ni, Zn and As from coal combustion in the Palapye area at present is low, it is necessary to monitor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elements in surface soils routinely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also reveals moderate Pb and Zn contaminations in the Palapye area. The former is due to the use of leaded petroleum in motor vehicle traffic and the latter is mainly due to the use of galvanized iron sheets in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5.
磷钼杂多化合物脱除H2S回收硫磺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睿 《环境化学》2001,20(1):76-80
综合运用离子选择电极分析、微分量热分析与能谱分析等手段对磷钼杂多酸钠盐与硫化氢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1)磷钼酸钠体系在脱硫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能,硫产物中基本不含Mo,V的物相;2)脱硫过程中,复配体系磷钼酸钠与偏钒酸钠独立作用,两者之间不存在协同效应;3)磷钼酸钠吸收H2S过程的化学反应式为:H2S Na3PMo( Ⅵ)12O40→S↓+Na3H2PMo(Ⅵ)10Mo(Ⅴ)2O40。即在磷钼酸钠分子中有2个Mo(Ⅵ)被还原成Mo(Ⅴ),因此,相同摩尔浓度下,磷钼酸钠的饱和硫容量是螯合铁的两倍。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氧化铁的有机还原溶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土壤中的氧化铁被两种酚化合物还原而溶解的动力学,结果表明,在pH恒定和有机还原剂过量的情况下,氧化铁的还原溶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还原溶解速率大小与土壤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态有关.氧化锰的存在影响着氧化铁的还原溶解,在存在足够的还原剂的条件下,两者可同时还原.实验中求得黄壤和赤红壤中氧化铁的还原溶解反应对[H+]的反应级数分别为0.126和0.174。土壤中氧化铁的还原溶解是一个受表面反应控制的过程,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是表面的电子转移反应,磷酸根在土壤中的吸附占据了氧化铁表面的反应位,因而明显抑制还原溶解反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DNA碱基胸腺嘧啶在H_2O_2存在下与不同种类石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结果表明:石棉可导致DNA碱基胸腺嘧啶的损伤,并且在附着于石棉表面的不同浓度的活性Fe,Mg离子作用下,会产生顺、反5,6-二羟基-5,6-二氢胸腺嘧啶的变异产物.温度对此作用过程的影响也得到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动态法研究酚类在活性炭上的竞争吸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骏  陈诵英 《环境化学》1996,15(3):221-227
本文先研究了两种煤质活性炭对不同浓度苯酚酚和对氯代苯酚单组分溶液的吸附,应用固定床吸附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回归固定床吸附流出曲线数据,获得了酚类在活性炭上的扩散传质系数。结果发现,酚类的表面扩散系数DS强烈地依赖于入口酚的浓度,随着酚浓度的升高,表面扩散系增大。  相似文献   

19.
铁屑法处理含染料废水中铁屑表面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灿  施汉昌 《环境化学》2004,23(1):90-95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铁屑法处理含染料废水中铁屑反应前后的表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屑表面主要由Fe,C,O,S,Si以及其它构成铸铁的微量元素等组成.铁屑表面快速氧化是染料脱色的关键和前提步骤,铁屑表面铁的羟基氧化物增多是铁屑失活的重要原因.超声方法是铁屑再生方法之一,铸铁中的硫有助于染料脱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