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自2013年起对重点区域逐步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以削减大气重污染峰值、减缓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为更客观地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基于环境监测数据对应急效果评估开展方法学研究,通过对洛伦兹曲线内涵的拓展,提出污染物高位累积浓度占比的概念,并以PM2.5、PM10、SO2、NO2四种污染物为研究对象,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减排效果,同时将评估结果与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相互辅证.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秋冬季(当年10月1日-翌年3月31日)"2+26"城市PM2.5、PM10、SO2、NO2高位累积浓度占比较2015年同期均有所下降,降幅为0.43%~3.80%;PM2.5、PM10高位累积浓度占比降幅相对SO2、NO2大,其中,2016年和2017年秋冬季PM2.5高位累积浓度占比较2015年同期降幅均为2.23%,PM10高位累积浓度占比较2015年同期降幅分别为1.89%、3.80%.研究显示,应急措施在"2+26"城市范围内对PM2.5、PM10、SO2、NO2起到了较显著的重污染削峰作用,其中,应急措施对PM2.5、PM10等颗粒物重污染削峰效果优于SO2、NO2等气态污染物.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是我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性枢纽城市,但其长期受到重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2018年11月24日-12月3日西安市及其周边7个地级市共38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逐时数据,利用空间插值、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安市一次重空气污染期间六大污染物(PM2.5、PM10、CO、NO2、SO2和O3)的质量浓度时空变化及彼此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反距加权插值法)和OKri(ordinary Kriging,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均能较好地获得西安市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情况,但IDW的插值精度优于OKri,距离指数为7的IDW可以满足西安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变化模拟的要求.②研究期间,西安市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二者分别是中度-重度污染及严重-"爆表"污染天气的首要贡献因子.③ρ(PM2.5)、ρ(PM10)、ρ(CO)、ρ(NO2)和ρ(SO2)均呈中部高、两边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点,而ρ(O3)则相反;PM2.5、PM10、O3污染程度日趋严重,NO2污染程度逐渐缓解.④ρ(PM2.5)、ρ(NO2)、ρ(CO)之间呈中等正相关,三者在时空变化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ρ(SO2)与ρ(PM2.5)、ρ(NO2)、ρ(CO)均呈弱正相关;ρ(O3)与ρ(NO2)、ρ(CO)均呈弱负相关.受扬尘天气和特殊风向及地形共同影响,西安市PM10出现"爆表"现象,导致ρ(PM10)与其他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研究显示,距离指数为7的IDW适合西安市空气污染情况时空变化的模拟,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西安市ρ(PM2.5)、ρ(NO2)、ρ(CO)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各污染物间时空变化和相关性关系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频发,而在一些污染过程中PM2.5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征,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针对PM2.5爆发式增长的成因仍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2015-2019年秋冬季(10月-翌年3月)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整理分析,并以2016年12月16-22日和2019年1月10-14日两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中的PM2.5爆发式增长为典型案例进行成因解析,归纳得出PM2.5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对于北京市,PM2.5爆发式增长通常不是上述某一原因独立导致,而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主要由本地积累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提前采取预警应急措施,降低ρ(PM2.5)峰值;对于主要由区域传输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开展区域应急联动,降低传输通道沿线城市对ρ(PM2.5)累积的贡献;对于主要由二次转化引起的PM2.5爆发式增长,应通过一次颗粒物和SO2、NOx、VOCs等气态污染物的协同减排,降低高湿条件下污染物二次转化的影响.在2016年12月16-22日的大气重污染过程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采取上述应急管控对策,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效降低了ρ(PM2.5)峰值.建议可根据各地PM2.5爆发式增长的具体成因,通过提前采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措施、区域应急联动和多污染物(一次颗粒物、SO2、NOx、挥发性有机物等)协同减排等应急管控对策,有效减少PM2.5爆发式增长的次数、降低PM2.5爆发式增长的速率,减缓大气重污染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16-2020年辽宁西部沿海的锦州、葫芦岛和内陆的阜新、朝阳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比分析4个城市PM2.5污染、O3污染以及二者复合污染演变特征和异同性。结果表明:(1)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均呈下降趋势,沿海两市PM2.5污染重于内陆两市;(2)沿海两市O3污染减轻,内陆两市O3加重且2018年后年评价浓度高于沿海;(3)4个城市易出现同步污染过程,沿海两市的污染过程同步性更高且持续时间更长;(4)沿海城市“PM2.5-O3”复合污染天多于内陆城市,城市间同步复合污染范围逐年扩大;(5)4个城市PM2.5与NO2、CO和SO2等污染物均呈正相关,沿海城市与CO的相关性好,内陆城市与NO2相关性好,O3与前体物NO2和CO均呈负相关,与NO2的相关性好于CO。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有关我国城市大气重污染期间PM2.5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的研究较少,为深入了解典型城市大气重污染期间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构成,于2013年1月19—30日在乌鲁木齐市采集PM2.5样品,并依据相关划分标准,确定1月19—28日为重污染天气. 分析了重污染天气下ρ(PM2.5)及主要化学组成(包括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重污染期间PM2.5的污染特征,并且采用富集因子法和CMB受体模型解析了PM2.5的来源构成.结果表明:大气重污染期间ρ(PM2.5)严重超标,其中米东区环境保护局采样点的ρ(PM2.5)最高,其次是铁路局、市监测站;PM2.5化学组分以SO42-、TC、Si和NO3-为主,其中二次离子占ρ(PM2.5)的43.1%;城市扬尘、煤烟尘和二次粒子是环境空气中PM2.5的主要污染源类,三者在乌鲁木齐市以及米东区的分担率分别为24.7%、15.6%、38.0%和20.8%、28.0%、36.2%,其中二次硫酸盐的分担率在两地更分别达到28.6%和27.0%.   相似文献   

6.
宝鸡市冬季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染气象成因和污染物区域传输作用对本地污染影响较大,研究不同地区污染气象成因和污染物区域传输作用对本地污染的治理有重要意义.利用污染物浓度监测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特征雷达图和HYSPLIT-4后向轨迹模型分析宝鸡市2018年12月29日—2019年1月8日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的气象成因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此次重度污染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污染过程中有6 d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AQI>200),ρ(PM2.5)平均值达205.4 μg/m3,有2 d达到严重污染(AQI>300).②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显著,高低空环流形势形成稳定层结,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东南大风将污染气团远距离输送到宝鸡市,西北静小风使得污染物在本地聚集加重污染.③重污染维持阶段,ρ(PM2.5)/ρ(PM10)在0.9左右,说明此次污染过程PM2.5占比较大,污染物的二次转化作用明显;ρ(NO2)/ρ(SO2)为6.2,表征移动源贡献率高于固定源;ρ(CO)/ρ(SO2)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表明静稳天气持续,本地源排放对重污染的贡献逐渐凸显.④特征雷达图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类型由发展阶段的污染特征不明显和燃煤型污染特征,逐渐转化为偏二次污染类型,重污染过程结束后污染类型以偏扬尘型为主.研究显示,气象条件和传输扩散对宝鸡市重污染影响显著,宝鸡市重污染应急需优先管控移动源,汾渭平原应加强区域联动,共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7.
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常州市冬季大气污染特征,对2013—2015年常州市冬季PM2.5、PM10、SO2、NO2、CO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HYSPLIT 4.9模式研究不同气团来源对常州市各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及潜在污染源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常州市冬季以PM2.5污染为主,其占冬季首要污染物的90%以上,冬季PM2.5小时浓度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以良和轻度污染出现频次最多,冬季的ρ(PM2.5)对ρ(PM2.5)年均值的贡献率高达37.4%,不完全燃烧是颗粒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冬季ρ(PM2.5)、ρ(PM10)、ρ(SO2)、ρ(NO2)和ρ(CO)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交通的早高峰和晚高峰附近.ρ(NO2)在晚高峰明显大于早高峰,而ρ(SO2)和ρ(CO)表现为早高峰大于晚高峰.常州市CO/NOx和SO2/NOx的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交通源的贡献明显,点源对常州市的空气质量的影响也较大.1和6 h的ρ(PM2.5)梯度变化可判识细颗粒物的爆发性增长.冬季常州市受到西北、西和西南等地区的大陆性气流影响较大,其对应的ρ(PM2.5)、ρ(PM10)、ρ(SO2)、ρ(NO2)和ρ(CO)平均值相对较高,且对应的污染轨迹出现概率较大.偏东方向的气流由于移动速度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造成污染累积,导致ρ(PM2.5)、ρ(SO2)和ρ(NO2)相对较高.WPSCF(源区分布概率)高值区(>0.5)集中于从芜湖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和杭州湾区域.PM2.5、PM10、SO2、NO2和CO潜在源区存在较大差异性,NO2、SO2和CO本地化的潜在贡献较PM2.5和PM10更明显.此外,受船舶等影响海洋源区对NO2、SO2和CO的潜在贡献较大.研究显示,长三角区域的大气污染物以本地污染为主,但远距离污染输送贡献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8-11-21—12-05常熟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常规参数逐时数据、细颗粒物化学组分数据及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监测结果,对常熟地区秋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2.5及其主要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1-24—12-03常熟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PM2.5浓度高值主要出现于高湿、小风、低边界层的天气条件下,且PM2.5浓度与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受不利扩散条件下的局地污染累积及高湿状态下颗粒物二次转化影响较大。观测期间,二次离子(NO3-、NH4+、SO42-)在水溶性离子中占比较高,尤其是污染期,占比高达97%,受二次生成影响较大;其中,NO3-在水溶性离子中占比最高。整个分析时段,SOR与NOR均值分别为0.38与0.22,污染期间SOR与NOR均值明显升高,分别达到0.47与0.32;4个阶段内仅有污染期时段的NO3-、SO42-累积增长速率大于CO,此时NO3->SO42-,该阶段主要受到NO2二次转化影响,常熟市重污染期间应着重加强工业源与移动源的管控。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2+26”城市在疫情期间的减排效果,基于NAQPMS模式和情景模拟的方法,分析了2020年1~3月及疫情前后空气质量特征,对气象、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及社会经济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研究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2020年1~3月,“2+26”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优良率为59.6%,同比上升10.9%;PM10、PM2.5、SO2、NO2、O3-8h-90per和CO-95per平均浓度分别为108,76,14,36,109μg/m3和2.3mg/m3.疫情期间(1月24日~3月31日) PM10、NO2、PM2.5和CO浓度比疫情前期(1月1~23日)同比降幅明显.气象条件造成沿燕山和太行山城市PM2.5浓度约上升1%~8%.重污染减排促使区域性污染过程减少了2次,“2+26”城市PM2.5季度均值降低约6~26 μg/m3.受春节和疫情综合影响,机动车排放量大幅下降,但焦化、火电等重点行业实际污染排放量变化不大,散煤燃烧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选取北京、石家庄和唐山作为京津冀区域典型城市,基于实地样品采集和组分分析结果,探讨PM2.5组分中二次无机水溶性离子(SNA)浓度变化特征,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分析重污染前后京津冀地区各类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对PM2.5和SNA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显示:3个城市PM2.5质量浓度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多数情况下SO42-、NO3-和NH4+浓度极大值同时出现在冬季,PM2.5化学组分较为稳定.相对于常规时段,重污染期间SO42-、NO3-和NH4+质量浓度明显增加,重污染前一天SNA浓度占PM2.5比值达到最高.重污染的形成是本地源排放和外来区域传输共同作用的结果,外来源对NO3-的贡献整体高于SO42-和NH4+.交通源、居民源和工业源对PM2.5、SO42-和NO3-浓度贡献最高,NH4+主要来自居民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11.
2015年11月7-9日沈阳出现罕见的持续严重污染天气,采用环流形势、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污染物浓度观测、风廓线雷达及雨滴谱资料等,对此次污染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严重污染天气过程中,连续22 h AQI≥500,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其异常峰值最高达到1308μg/m3;ρ(PM2.5)与ρ(PM10)、ρ(NO2)和ρ(CO)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6、0.602、0.891,并且ρ(PM2.5)与ρ(PM10)、ρ(CO)的正相关性更为显著;在污染的同时出现了降水,11月7和8日的日降水量分别为9.9和2.3 mm,但降水对污染物的稀释和清除作用并不明显.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和对流层内中低层大气层结持续稳定、连续4个时次的探空曲线显示925~850 hPa之间存在多个逆温层(逆温强度最大可达5℃)、相对湿度较大(日均相对湿度在75%以上),是此次严重污染天气持续的有利气象条件.风廓线雷达探测的整层大气垂直速度很小,多介于-1~1 m/s之间,并且近地面2 m/s以下弱下沉的垂直速度为严重污染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此外,近地面风力可达3~4级,有利于上游污染物的水平输送.研究显示,此次严重污染天气过程还与外围秸秆集中燃烧所导致的大量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2013~2014年北京大气重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大气污染类型等方面,对2013~2014年北京大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14年北京共出现大气重污染105d,重污染频率为14.4%.其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的天数为103d,首要污染物为PM10和O3各有1d;冬半年重污染天数占全年的76.2%.重污染气象要素特征主要表现为风速小、湿度高、能见度低.重污染日PM2.5/PM10浓度比值为91.3%,明显高于全年平均水平,表明重污染时颗粒物以细颗粒物为主.北京大气重污染区域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平原高、山区低的总体特征,交通站重污染天数普遍高于市区其它站点.北京大气重污染主要表现为积累型、光化学型、沙尘型以及复合型等类别;其中积累型大气重污染往往伴有区域污染水平的整体升高,PM2.5组分中NO3-、SO42-、NH4+等水溶性二次离子的浓度增幅最为明显;O3污染在近两年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已经建立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特点的空气质量监测网,但监测数据主要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在大气污染来源识别中应用较少.采用特征雷达图中的双重归一化算法对区域上2018~2019年秋冬季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的SO2、 NO2、 CO、 PM2.5和粗颗粒物(PM10与PM2.5的浓度差值)这5种因子进行分析,识别出偏SO2、偏NO2、偏CO、偏PM2.5、偏粗颗粒物、偏SO2-CO、偏NO2-CO和偏PM2.5-CO这8种典型污染特征.以偏SO2-CO特征为例,结合污染特征时空分布、主要污染源排放特征和PM2.5源解析,判断该特征下对空气质量影响最突出的污染源,并将该方法用于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偏SO2-CO特征的平均占比为7.6%.(1)偏S...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7—2020年郑州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郑州市降水对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降水时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频率比无降水时的频率高,且降水量级越大空气质量越好。除SO2外,郑州市其他大气污染物PM2.5、PM10、NO2、O3和CO在降水天气后浓度降低时次占比为42.97%~56.12%,其中PM10浓度降低最明显,CO最不明显。小时降水量越大,污染物浓度降低值越小,PM2.5和PM10在降雨天气后浓度降低时次占比越大,当小时降水量(R)>1 mm时,浓度降低时次占比显著高于升高时次占比,且粒径越大效果越好;SO2没有明显变化规律;NO2和CO变化不大。降水天气前大气污染物浓度越高,降水天气后浓度降低值的范围越大;同时浓度降低时次占比也越大(NO2除外)。在小时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河北省边界层气象要素与PM2.5的关系,综合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逐小时地面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环境监测站逐小时AQI及ρ(PM2.5)资料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冬季海平面气压低于1 030 hPa、24 h变压为-3.0~-2.0 hPa、地面相对湿度高于60%、露点温度高于-10 ℃时发生全省性重污染天气的可能性较大;而海平面气压高于1 040 hPa、24 h变压在4.0 hPa以上、地面相对湿度低于40%、露点温度低于-10 ℃时,有利于清洁天气的出现.清洁天气下边界层的盛行风向多与冷空气活动有关;污染天气下盛行风向有区域性差别,边界层小风(<3.0 m/s)的风速频率高于90%. ②过程雨量达到中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对PM2.5具有较明显的清除作用,中雨量级降水对PM2.5清除速率约为2 h,但优良空气质量持续时间短,平均为15 h;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对PM2.5清除率达67.8%,并且优良空气质量可以持续27 h. ③与降水相比,风对PM2.5的清除作用更为显著.较强偏南风对空气质量有一定改善,但优良空气质量仅持续16 h;大于3.0 m/s的系统性偏北风对PM2.5清除率高达85.1%,优良空气质量持续长达32 h,空气质量的改善最为彻底.研究显示,PM2.5与边界层气象要素关系紧密,不同级别的风和降水对PM2.5的清除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天津市两次重污染天气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解2020年天津市两次重污染天气污染特征,基于2020年1~2月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数据,对天津市2020年1月16~18日(重污染过程Ⅰ)和2020年2月9~10日(重污染过程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重污染过程均呈现前期区域输送和后期本地不利气象条件叠加双重影响的特点,重污染过程期间平均风速均较低,平均相对湿度接近70%,部分时段接近饱和,边界层高度低于300 m,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均较差.与重污染过程Ⅰ相比,重污染过程Ⅱ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程度均降低,尤其是NO2浓度下降明显,重污染过程Ⅱ北部地区PM2.5和CO浓度较高.两次重污染过程PM2.5中化学组分浓度和占比发生明显变化,重污染过程Ⅰ二次无机离子(SO42-、 NO-3和NH+4)、 EC和Ca2+平均浓度较高,OC和Cl-平均浓度略低于重污染过程Ⅱ,K+...  相似文献   

17.
首都重大活动与空气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2015年"9·3"阅兵活动及同年冬季两次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为例,针对气象要素及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对不同减排措施下污染物减排比例估算,并利用WRF-CAMx模型,对减排带来的PM2.5污染改善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阅兵期间(8月20日至9月4日)PM2.5日均浓度(19.0μg·m-3)分别比阅兵前(8月15~19日)和阅兵后(9月5~15日)日均浓度降低了60.0%和48.0%,第一次红色预警期间PM2.5日均浓度(232.3μg·m-3)高于第二次红警(216.6μg·m-3),第二次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之前的空气质量好于第一次红警.阅兵期间北京及周边省市污染物减排比例普遍大于红警期间,为保障"阅兵蓝"的实现提供了人为可控的有利条件."9·3"阅兵、北京首次及第二次红色预警期间采取污染物应急减排措施情况下,北京PM2.5浓度分别平均降低了32.4%、 17.1%和22.0%.阅兵期间与红色预警相比,...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2月30日至2019年1月15日石家庄市发生了连续的灰霾天气,出现12个重污染天,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本文从污染演变、时空分布、组分分析、污染来源和气象因素等多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污染成因.结果表明,PM2.5主要成分为二次无机离子(65. 4%),主要来源为燃煤(24. 4%)和工业工艺源(23. 7%).随污染加剧SO42-占比和二次无机源贡献均大幅增加.先后受来自偏南-东南和偏西-西南方向低空气团及特殊地形、静稳高湿、近地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燃煤、工业和机动车尾气等一次源产生的污染物在太行山前快速积累,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推高PM2.5,硫酸盐暴发式增长加剧污染发生.建议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在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情况下,加强二次无机组分前体物SO2、NOx及NH3排放源的管控,并重点关注SO2排放源(散煤等),同时加强市区东北方向新乐、无极、深泽、晋州...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典型工业城市石嘴山市出现了长时间、高强度PM2.5污染天气.为揭示多因素综合作用对重污染天气的影响,在分析逐日空气质量指数(AQI)和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选取重点污染时段(2020年1月1—17日)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加密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污染特征雷达图、气流后向轨迹聚类及天气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重污染过程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20年1月1日、3日石嘴山市重污染天气主要受燃煤、工业(钢铁、焦化)和机动车等高强度污染排放影响,PM2.5主要来自一次源;9日重污染天气PM2.5受二次颗粒物生成影响显著,本地扬尘也有贡献,ρ(PM2.5)和AQI均达峰值,分别为216 μg/m3和266;其他时段重污染天气由污染物累积和混合造成.②乌海市及其周边污染气团跨区域传输是促使石嘴山市出现高强度PM2.5污染天气的另一重要因素,当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石嘴山市为一致偏北气流、风速小于2 m/s时,易使乌海市及其周边污染气团向南扩散,石嘴山市ρ(PM2.5)出现短时间爆发增长.③持续高湿静稳气象条件使污染天气长时间维持并加重,当欧亚大陆中高纬度500 hPa盛行纬向弱西风气流、近地面石嘴山市处在蒙古弱高压底部均压场、风向为弱偏北风或偏东风时,易形成持续性PM2.5污染天气;当风速减至0.7 m/s、相对湿度增至78%时,污染加重.研究显示,此次持续PM2.5重污染过程是本地高强度污染排放、二次颗粒物生成、区域传输与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影响和相互叠加的结果;当出现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时,应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石嘴山市及其周边加密自动气象观测资料,研判污染发展趋势和传输特征,及时开展与乌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20.
保定市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保定市近年来大气污染变化趋势和污染特征,对2013~2018年保定市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2013~2018年保定市综合指数由11.6下降到6.6,重度污染天数由114 d下降到27 d,重度污染时污染物累积浓度由57.34%下降到20.59%.表明2013~2018年保定市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不仅重污染天数减少、污染物年均浓度降低,而且重污染时污染物累积浓度的占比也在下降,同时与"2+26"城市平均浓度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2)夏季ρ(O3-8h)逐年上升, 2017年和2018年由O3导致的重污染天分别占当年重污染天的17.0%和14.8%,臭氧污染逐渐突出;秋季NO2特征值高于SO2、CO、PM2.5和PM10,说明秋季污染类型偏机动车型;冬季污染类型由2013~2014年的偏燃煤型转向2015~2018年的偏燃煤型和不完全燃烧的混合影响.(3)2016、 2017和2018年高污染季PM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