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油品泄漏预防和应急反应措施。这套措施包括国家规范、行业标准、组织措施、处罚措施、技术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泄漏事故的发生,大大减轻了泄露事故造成的危害,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汽车废气排放的危险性,影响废气排放的因素着手,介绍了汽油机机内净化措施,机外净化措施以降降低废气排放的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云贵两省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把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耕措施和预防监督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的。通过五年连续治理,治理程度达795%,人均基本农田近102亩,人均产粮368kg/a,人均纯收入477元/a,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秦皇岛市噪声污染现状为基础,综合预测结果,提出了规划措施--管理规划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和技术控制措施。模糊Broda数评分法对防治对策优先排序,给出了技术控制措施的模糊线性规划函数,并结合控制目标,作出规划结论。  相似文献   

5.
通过水土流失特征和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根据现场实地调查资料,阐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生物工程措施、工程防治措施和农田防治措施,为水库区的建设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土壤水力侵蚀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中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威胁三峡水库。本文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提出该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即系统防治,包括三个方面(1)生物防治措施;(2)工程防治措施;(3)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论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及水土流失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观音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配套建设技术与行政保障体系,注意建设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旭阔  席子云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2):5484-5492
为研究排污企业应对不同惩罚和补贴组合措施的行为策略,将演化博弈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构建基于政府与排污企业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以政府和排污企业双方利益为核心,对其在不同惩罚和补贴措施下的企业行为策略和演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惩罚补贴措施下,政府和企业策略行为无法达到演化稳定点,政府静态政策不会对企业合法排污行为产生推动作用.在动态惩罚补贴措施下,动态惩罚和动态补贴措施对推动企业合法排污行为更为有效,政府可根据排污企业行为制定双边动态策略.  相似文献   

9.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23(2):17-17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等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2007年国家没有再提节能减排的年度目标,主要是考虑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深切地感到节能减排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有些节能减排的措施当年采取当年可以见效,有些措施,比如说结构调整的措施、一些工程项目措施,当年采取以后,见效可能在以后几年。因此,要把五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准确地分解到每一个年度,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泰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环评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规划实施中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根据当地环境资源的支撑能力,明确提出了调整能源结构等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及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力求把区域经济建设等发展规模,控制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涉水行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展,指出涉水行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态系统敏感等特点,存在工程主体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价不足、管理层面有效降低生态影响措施较少、评价深度不够、规划综合考虑不足等问题,并分类别提出了对策措施,为今后的涉水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的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在实施近3年中,有10.15×108m3/生态水分5次流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随着生态水流的到来,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直接反映在输水河道周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以及下游植被的响应上.根据近3年在塔里木河下游对地下水的动态监测,就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输水后地下水位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距河道远近不同的地下水位升降规律各异;从空间变化看,地下水位表现出以输水河道为中轴向外变化逐渐减弱和输水后不同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幅度的差异;鉴于地下水在达到一定水位以后其变化明显趋向复杂,而不同植被生长所要求的水位不同.因此,确定输水后的最佳生态水位将对今后在塔里木河下游进行大规模恢复和重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秦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清晰认识秦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秦岭生态格局与地理过程、科学考察、水资源保护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下,新时期的秦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要深入认识秦岭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整体、动态交互等视角持续关注秦岭的重大科学命题。通过综合科学考察及“空—天—地”一体智能监测技术和数据支撑,持续深度挖掘数据,探索新科学问题,在发现秦岭独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同时,从机理上深入理解秦岭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生态环境效应,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上的关键作用,开展“基于自然”的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在新流动性范式下,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移民安置工程,关注不同群体和类型移民的生计,通过多元化保障体系解决移民问题;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重视秦岭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研究,摸清秦岭水资源的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开展系统治理工作,保障水资源的长期安全供给,推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余对其生态景观造成影响,旅游者行为也会对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造成破坏,对大气,水质造成干扰。 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完整的森林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生物生态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应立足生态旅游,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建设和管理,实现自然保护区一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牛栏江水质现状,以及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和环境问题,提出了确保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质安全达标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综合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从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现状、农业生产用水状况、工业生产用水状况等方面分析探讨了亳州市水环境现状,指出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水资源总量、地表水、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及水污染,提出了防治对策:开源节流、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好中长期水资源发展规划、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加快生态工程投资力度、搞好生态恢复和补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进武汉的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让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充分利用武汉的城市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环境治理改革,抓好全市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利用东湖生态风景区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水质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加大生态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量,丰富山水格局。有效利用武汉的湿地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推进开展沿江绿化工作,结合污染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和沿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污染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环保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修复工程应用于人工湿地后对水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2013年-2015年,对示范区水质进行了动态监测:2013年主要对湿地进行背景资料调查;2014年选取总体污染物浓度较高的两处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水、出水的水质监测结果,研究生态修复工程对水质的改善效果;2015年在示范区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在补水水源污染物浓度与2013年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研究示范区湿地的整体水质情况。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对湿地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用水源保护区对于居民的健康安全,以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饮用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于开展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系统分析了补偿机制的构建内容,重点对财政转移支付、征收水资源费、开展优惠信贷、鼓励公益性资金投入等四种生态补偿途径进行了探讨,并从生态效益、生态建设成本、补偿主客体的参与意愿及支付能力等角度对生态补偿额度的测算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工作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西部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的概念框架,提出了该评估的水问题评估目标和概念框架,并以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年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以人工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大化为原则,确定1987年的生态景观状态组合为生态系统保护的最佳生态目标。在此保护目标下,分别估算了河流廊道和河道外生态需水,判定三工河流域生态需水的阈值区间为17%~24%。其后,结合社会经济需水的预测情况,综合分析了当地居民福利变化的情况,并以河流廊道用水和河道外用水平衡、社会经济内部用水平衡以及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用水平衡为原则,提出了基于人与生态和谐的水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