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成龙  高明  木志坚  倪九派  祁乐 《环境科学》2017,38(8):3254-3263
利用长期田间监测数据,分析了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浅层地下水氮磷含量分异特征,剖析了坡面土壤氮磷含量与浅层地下水、坡面地表径流氮磷浓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梯田的土壤TN平均含量显著(P0.05)高于坡耕地,水田梯田平均含量1.49 g·kg~(-1)最高;旱地坡耕地和桑树套种坡耕地土壤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地类;旱地梯田土壤NO_3~--N平均含量最高,离散程度最大.坡面土地利用类型对浅层地下水TN、NO_3~--N浓度影响较大,但对TP浓度影响较小;流域浅层地下水TN浓度与NO_3~--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坡面浅层地下水NO_3~--N对TN平均贡献率在67.82%~78.51%之间;浅层地下水TN、NO_3~--N月平均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春秋两季农作物施肥后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坡面土壤TN平均含量与浅层地下水TN浓度呈显著指数关系,坡面土壤NO_3~--N平均含量与浅层地下水NO_3~--N浓度呈对数关系,但与坡面地表径流TN、NO_3~--N浓度无显著相关性;当坡面地表径流TP浓度0.1 mg·L~(-1)时,坡面土壤TP平均含量与其呈显著线性相关;坡面地表径流与浅层地下水TN、NO_3~--N浓度均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且NO_3~--N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以柳叶马鞭草、菖蒲、鸢尾和美人蕉及南方红壤构建5个生物滞留池模拟装置,研究植物和IWS(内部存水区)及其交互作用对径流中TSS、COD、NH_3-N、NO_3~--N、TN和TP去除的影响,定期测定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以探讨植物的生长适宜性。结果表明:植物对COD、NO_3~--N和TN的去除影响较大,其去除率分别为68.84%~77.28%、13.09%~59.61%和42.41%~71.75%,柳叶马鞭草和美人蕉的NO_3~--N及TN去除能力显著高于菖蒲和鸢尾(P柳叶马鞭草>鸢尾>菖蒲,美人蕉和柳叶马鞭草的去污效果和长势较好,适宜在南方生物滞留池中种植。  相似文献   

3.
基于污泥资源化利用的粗放型绿色屋顶生长基质的组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庆然  李田  曹熠  潘舆 《环境科学》2017,38(7):2953-2960
构建了8个不同基质组成的粗放型绿色屋顶小试装置,通过累积650 mm模拟降雨实验,研究厌氧稳定污泥应用于粗放型绿色屋顶生长基质时的合理组成,考察使用过程中装置出水水质情况与基质自身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情况,结合厌氧稳定污泥资源化利用时带来的N、P淋出问题,讨论不同改良材料的效果.结果表明:厌氧稳定污泥能够显著增加植物量,实验期间植物平均增重808%;厌氧稳定污泥会造成TP的大量淋失,给水厂污泥能够有效控制TP淋失并且不会影响植物对P的吸收,实验期间给水厂污泥累计减少TP淋出质量68.66%,且稳定后出水TP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厌氧稳定污泥会造成TN的严重淋失,淋失TN的主要形态是NO_3~--N,稻壳炭能够减少NO_3~--N的淋失,累计减少NO_3~--N淋出质量28.86%,增加稻壳炭用量,有助于控制NO_3~--N淋出;淋出液中SS和COD能够迅速下降并稳定,稳定后COD含量约为30 mg·L~(-1),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在以中小降雨为主的实际降雨条件下,基质中厌氧稳定污泥所含营养物质的保留时间能超过1 a,可以满足植物较长时间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4.
泡沫分离--臭氧消毒装置的水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闭合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中泡沫分离—臭氧消毒装置及泡沫分离装置的水处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沫分离—臭氧消毒装置对养殖水体中异养细菌去除率为93.58%,NH_4~ -N、NO_2~--N去除率分别为39.00%、38.10%,能明显提高水体pH和DO,对COD的去除效果不明显;连续运行24h,能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的NO_2~--N浓度和异养细菌数量。泡沫分离装置出水口比进水口的NH_4~ -N、NO_2~--N和COD分别降低42.45%、24.71%、11.00%,能明显提高出水pH和DO;连续运行24h,对养殖系统中的NH_4~ -N和NO_2~--N有一定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质比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在温度为30℃时,控制进水NO_2~--N浓度为(30.0±0.2)mg·L~(-1),pH为(7.2±0.2),考察了NO_2~--N/NH_4~+-N分别为0.9、1.1、1.3、1.4、1.5和1.6时,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O_2~--N/NH_4~+-N为1.4时,出水NH_4~+-N、NO_2~--N及TN的浓度分别为0.8、1.5和7.7 mg·L~(-1),NH_4~+-N、NO_2~--N及TN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6.2%、95.4%和85.3%,此时脱氮性能最好,与发生厌氧氨氧化时NO_2~--N/NH_4~+-N理论值1.32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小流域稻田空间格局对氮磷流失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陈成龙  高明  倪九派  谢德体  邓华 《环境科学》2017,38(5):1889-1897
选取三峡库区涪陵段封闭性较好的王家沟小流域,分别利用2014~2015年采集的3个稻田坡面12次自然降雨地表径流样品和2次自然降雨过程地表径流样品以及2010、2015年两个子流域日径流样品,对比分析坡面稻田空间格局差异和子流域稻田空间格局变化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浓度影响.结果表明,坡底布设的稻田对TN、NO_3~--N和TP去除率高于坡腰,坡底稻田田块越大TP去除效果越好;次降雨过程中,3种空间格局稻田TN、NO_3~--N和TP流失浓度在大雨事件降雨前期差异最明显,而中雨事件则为降雨后期;与2010年相比,2015年两个子流域稻田空间格局变化削弱了稻田对子流域氮磷流失拦截净化能力,主要表现为小到中雨事件和基流时期TN流失浓度明显升高,中到大雨事件TP流失浓度极易呈现跳跃性浮动.因此,合理增加流域稻田数量,优化稻田空间格局是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三峡前置库汉丰湖试运行年水体水质现状及控制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兵  何丙辉  王德宝 《环境科学》2016,37(12):4586-4595
三峡汉丰湖是世界范围较罕见的专为减弱消落带影响而修建的前置库,也是中国最大城市人工湖体,自汉丰湖试运行后,山水林田湖生态效益及建设宜居城市的社会效益显著.本文以三峡汉丰湖为研究对象,对汉丰湖试运行年支流来水及湖体断面进行水文、水质分层监测,包括水文参数(v、H等)、物理参数(T、pH、SD、DO、TSS等)、化学参数(高锰酸盐指数、Chl-a、TN、DN、NO_3~--N、NH_4~+-N、NO_2~--N、TP、DP、SRP等)共17个指标.监测结果表明:1 2月、10月等开始泄水蓄水时期水质较差,南河支流来水断面水质最差,调节坝出水断面最好;2汉丰湖水体总体呈轻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指标为DN、TN、NO_3~--N、TP;3汉丰湖在试运行年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效果显著,Chl-a年平均消减率57.73%,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消减率28.12%,SRP、TP、TN、TSS、NO_2~--N、DN、DP等年平均消减率20.15%~22.81%,NH_4~+-N、NO_3~--N等年平均消减率16.92%~18.74%,水体年平均富营养化指数降低15.74%.研究表明,1~3月、10~12月高水位湖泊形态试运行期间对各水质指标消减率高于5~8月河流形态时期,汉丰湖试运行良好,对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效果显著,可消减三峡入库水体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8.
基质材料是影响粗放型绿色屋顶降雨出水水质的重要因素.采用污水厂稳定污泥作为基质主要营养成分,配合改良材料生物炭、双层基质结构,构建5个绿色屋顶中试设施,通过1a的现场实验,考察设施出水水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将3%稳定污泥添加进粗放型绿色屋顶基质中,出水总氮(TN)和硝氮(NO_3~--N)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3. 27 mg·L~(-1)和1. 61mg·L~(-1),在上海当地降雨与气温条件下稳定污泥的使用不会导致TN和NO_3~--N大量淋失;为改善使用污水厂稳定污泥作为营养基质的设施的出水水质,添加生物炭作为基质改良成分,出水中TN和NO_3~--N年平均质量浓度下降至2. 16 mg·L~(-1)和1. 38mg·L~(-1),吸附层的设置可降低出水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对各中试设施系统进行TN平衡分析表明,经过一个汛期的使用,基质中存留的TN占到初始量的55%以上,污泥作为营养基质可以满足植物较长时间的生长需求.添加生物炭后基质存留TN减少和出水NO_3~--N浓度降低,分别与落干期期间矿化作用、降雨期间反硝化作用增强有关.从污染物质量负荷的角度出发,污泥不是营养物质N的污染源,是P的污染源.添加生物炭并设置双层结构能有效降低设施TN和COD出水负荷.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文蛤活动对海水及沉积物中TN、TP的影响并筛选指示文蛤活动对环境中总氮、TP影响的微生物活性指标,本研究进行了围塘埋栖文蛤的现场实验以及室内模拟实验。于2009年8月在双台子河口盘山海域的滩涂高潮线附近设置了投放文蛤的实验池塘和未投放文蛤的对照池塘。于2010年8月、10月、12月及2011年5月分别采集了实验池塘和对照池塘的海水及表层沉积物,并对其进行了主要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基础呼吸、海水及沉积物中细菌总数、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TN、TP的测定,从而确定文蛤活动对海水及沉积物中TN、TP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能指示文蛤活动对TN、TP影响的微生物活性指标。同时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测定上述指标。通过对现场和室内模拟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投放文蛤之后,海水中的TN、TP含量下降,海水及沉积物中的细菌总数下降,说明文蛤的投放对海水富营养化起到缓解的作用。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海水中细菌总数、沉积物中细菌总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这3个微生物指标与海水及沉积物中TN、TP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反应文蛤扰动对环境中TN、T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文研究了不同HRT、DO、pH、MLSS条件下双侧沟式一体化OCO工艺中ORP的变化规律,以及工艺在不同工况下脱氮除磷的效果。通过分析ORP与工艺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中ORP可以作为此工艺脱氮除磷的控制参数:ORP与HRT、DO、pH、MLSS的关系可以描述如下:ORP=498.5+245.7×ln DO-358.5×lnpH+12.1×HRT+45.3×cos(0.9×MLSS+166.7),相关系数R~2=0.921。ORP与各物料做相关性分析显示,ORP与COD去除量显著相关(p≤0.05),与COD去除率、TP去除量、TP去除率、NH_4~+-N去除量、NH_4~+-N去除率、出水NO_3~--N、出水NO_2~--N、TN出水、TN去除量、TN去除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一体化OCO工艺脱氮除磷的效果与ORP显著相关,且调控ORP实现了一体化OC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优化及工艺的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