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宇 《环境教育》2013,(4):17-20
我们生活在一个蔚蓝色的水球之上——在地球5.11亿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海洋占了70.8%。正是在这一望无际、喧腾不息的大洋中,生命开始了最初的悸动,陆地上,鸟的灵巧、马的矫捷、虎的威猛,及至人类的生生不息,一切,都在海洋中孕育。地球生物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相似文献   

2.
人类文明的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地球生物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第一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第三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第四次生物大灭绝的时间为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  相似文献   

3.
想像一下,假如地球陆地被冰雪覆盖而海洋结冰至赤道,地球就像一个掉入白茫茫的雪地中的雪球,而且这个雪球持续存在了几百万年。这段说明并不是幻想,因为这种情况曾于8亿年和5.5亿年前之间发生过不是一次而是至少两次。在超常的气候活动条件下,地球曾变成"像雪球一样的地球"。为什么太阳不起作用,使这种严寒的冰川时代得以延续那么几百万年?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谜。有人推测,大概是因为太阳有时突然降温或者说地球轴心倾斜或地球突然脱开轨道以致一下子减少了接受太阳的光照。法国  相似文献   

4.
也许在多少亿年后,一群类似于人类的智慧生物在"考古"时发现,地球上化石数量最多的就是"人",就是由于这些动物的活动,极大地破坏了地球上的生物链,最终导致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相似文献   

5.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开发海洋碳汇的潜力。海洋施肥、人工海洋上升流、海洋碱化是三种旨在提升海洋碳汇的地球工程技术。本文从海洋地球工程活动合法性、海洋环境保护义务和气候变化公约体系三个方面论述海洋地球工程的国际法框架。首先,《伦敦倾倒公约》和《伦敦议定书》中关于“倾倒”的定义不适用于海洋地球工程活动涉及的以吸收二氧化碳为目的投放铁或碱性物粉末或放置管道的行为。《关于规制以海洋施肥和其他以海洋地球工程活动为目的投放物质的伦敦议定书修正案》将海洋施肥活动限制在通过了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合理科学研究”范围内。目前这一限制不适用于其他海洋地球工程技术,但随着对其他技术研究的深入,修正案限制范围有可能会扩大。其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有关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保护的公约条款适用于海洋地球工程活动,其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与海洋地球工程的发展密切相关。再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巴黎协定》中关于国家自主贡献的规定为实施海洋地球工程提供了鼓励性规则。最后,本文就中国关于该技术的实验活动以及未来应用该技术的场景下涉及的遵约和治理问题进行展望。当前不与国际法冲突的发展模式是进行小规模试验研究、建立海洋碳汇方法学标准、核算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推动海洋碳汇换算核证自愿减排量进入碳市场交易;在实践中鼓励将开发海洋碳汇与低碳渔业养殖、陆海统筹增汇等方法相结合。未来能否大规模实施海洋地球工程技术取决于对海洋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拯救地球120     
马添 《环境教育》2012,(8):81-81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6亿的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中,她是那样美丽。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46亿年后的今天,她虽风华正茂,但不再意气风发,因为他最小的孩子——人类,令她很伤心。人类在破坏地球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因为森林被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地球上将会有100万种生物逐年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啊!到那时,亚洲象和东北  相似文献   

7.
刘克敏 《环境教育》2012,(11):80-80
资料卡:水和水资源1.水圈概念所谓的水圈是由地球地壳表层、表面和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液态、气态和固态的水组成的圈层,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跃的圈层。在水圈内,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动植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形成大气水,还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的南北极和陆地的高山上。地球上的水量是极其丰富的,其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km3,但是,水圈内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从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  相似文献   

8.
海洋的真相     
生命起源于海洋.从海洋单细胞生物到海洋脊椎动物,从两栖类动物到哺乳动物,从灵长类动物最终进化到生物链的顶端--人,亿万年前的原始海洋孕育着生命的本初.人类在陆地上颤巍地迈出第一步伊始,就没有停止过对海洋的依赖.跨过几千年的文明史,时间指到了二十一世纪,海洋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邱宇 《环境教育》2013,(4):18-20
我们生活在一个蔚蓝色的水球之上——在地球5.11亿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海洋占了70.8%。正是在这一望无际、喧腾不息的大洋中,生命开始了最初的悸动,陆地上,鸟的灵巧、马的矫捷、虎的威猛,及至人类的生生不息,一切,都在海洋中孕育。地球形成之初,原本没有生命,只存在各种无机物。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  相似文献   

10.
46亿年前,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诞生在浩瀚的宇宙中,她是那样美丽。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地球。46亿年后的今天,虽然仍风华正茂,但她却不再意气风发,因为她的孩子——人类,令她很伤心。她的孩子,为了获取短期利益,滥用地球资源、乱砍滥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坎布拉地区第三纪以来地球内外营力及青藏高原隆升事件与气候环境演化、黄河发育历史的基础上,阐述了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物质基础为古近系(距今65.32百万年)砂岩、砂砾岩,形成的鼎盛时期为距今7000a左右。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21,(4)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中华鲟,又称鳇鱼,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中野生一级保护动物。距今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1.4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水中熊猫”、“活化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课题组首席研究员、博士危起伟,20多年间几乎走遍了国内所有的江河,发现和编制了仅有的3个原生态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还破解了中华鲟的“杀鱼取卵——活体采卵”等多项世界之谜……  相似文献   

14.
46亿年前,一颗蔚蓝的星球,诞生的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她,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地球。转眼间,46亿年过去了。她身上有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其中,有一类特殊的物种——人类。是她,孕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如何在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碳减排,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吸碳主体,是碳汇的重要载体,以我国沿海其中的9个省、自治区海洋渔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模型预测海洋碳汇对环境的影响;并运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海洋碳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9个省、自治区将会在2050年前后实现海洋领域碳中和,海洋碳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可以同时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俄罗斯地质学家们获得了所谓地球进化的“早太古时期”,即40多亿年前的一系列重要资料,这些资料使专家们对地球进化初期,自然也包括它的起源等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地球形成的头5亿年,它生成了不少于15km厚的地壳,并完整地保持到今天,而构成它的岩石在演变过程中经历过多次形变。最初,这个原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后来在超高压(7~10干巴)和将近100(1℃高温作用下,地壳内开始出现结晶状页岩、石英岩和大理岩。后来岩层花岗石化,形成石英、云母等。原始地壳所受的巨大压力,产生于极为紧密的地球大气层,主要成分是…  相似文献   

17.
在浩翰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不发光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它沿自己的轨迹已经绕日运行了约60亿年。地球蕴育、滋养着最富色彩的——生命。它有可供生命生存的空气、水、二氧化碳、氧、氮、土壤等,而这些物质成分却是其他星球所望尘莫及的。中国“后羿射日”的神话,说的是曾经有过九个相同的太阳,然而就是在神话传说中也不曾有过与地球同姓氏的行星。地球只有一个,仅仅只有一个! 旖旎的自然风光,富饶的自然资源,丰厚的土地,是地球馈赠予生命的最珍贵最永恒的礼品。是地球造就了百态千姿的生物,造就了人类。人类从诞生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2008,(1):82-82
银杏科 银杏 银杏,俗称白果,公孙树。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美洲,与动物界的恐龙一样称王称霸于世,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四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濒于绝种,唯有我国自然条件优越,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所以,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  相似文献   

19.
<正>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地球健康、人类福祉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领导大会围绕“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分两个阶段成功召开,推动达成了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将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环境备忘录     
《环境教育》2006,(5):27-27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2006年,联合国将其确定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作为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宣布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将以“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占地球陆地面积47%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生活着大约2亿人口。由于人类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