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伤根对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适度伤根能够提高谷子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而苗期伤根量较严重或拔节期和孕穗期伤根则会降低谷子叶片WUE.在谷子收获期,除TM(高水分条件下,孕穗期中度伤根)和sl(低水分条件下,拔节期轻度伤根)处理外,其余伤根处理的生物量WUE均高于对照.在高水条件下,伤根处理对谷子籽粒产量WUE影响不显著;而在低水分条件下,前期适度伤根能使谷子籽粒产量WUE显著提高,而后期伤根处理的籽粒产量WUE提高不显著.图3表1参11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分处理下农田黑土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利用中子仪原位监测土壤储水量的方法,研究3个水分处理下农田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受长期不同水分处理的影响,适宜水分处理0-110 cm土壤储水量最高,其次为自然降水处理,分别比干旱处理增加了23.4%和12.9%;在大豆生育期内,各水分处理土壤储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均呈"减小-增加-减小-增加"的趋势,与大豆生育期内降雨分布密切相关;各处理大豆耗水量表现为适宜水分处理>自然降水处理>干旱处理,其值分别为459.4、420.3、326.4 mm;不同时段大豆耗水量表现为在无控水影响的时期(2008-05-01-2008-06-15)大豆耗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小,而在控水时期差异较明显;从进水量与耗水量的比值可以看出,黑土调节土壤水分的能力较强;干旱处理、自然降水处理和适宜水分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9、4.8和5.4 kg·hm-2·mm-1,表明一般年份灌溉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稻草覆盖量处理下亚热带旱坡地红壤水分、温度变化和玉米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有旱无灾年份,稻草覆盖可以明显地缓解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减少和调节土壤温度.稻草覆盖可减轻玉米旱害,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但受干旱程度和生育期影响.拔节期遇旱,稻草覆盖可以维持玉米的生理活性,覆盖稻草15 t·hm-2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随生育期的推移和后期降雨频度的增加,各处理间玉米生理指标值差异减小,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明显.稻草覆盖可以增加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覆盖稻草15 t·hm-2处理(T3)生物量最大,覆盖稻草5 t·hm-2处理(T1)产量最高,其原因主要是受旱时期为拔节期,造成处理T3贪青生长,但对处理T1后期生理机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与氮素利用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不同灌水量(次数)处理条件下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氮素利用与水分利用的特点.在大田相同的施肥量与施肥方式、播前浇底墒水750m3.hm-2条件下,设置春季不灌水、春季灌2水(拔节+开花)和春季灌4水(起身+孕穗+开花+灌浆)3个水分处理(每次灌水定额750 m3.hm-2),分析了不同灌水量(次数)对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土壤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冬小麦生育期内总耗水量和开花后耗水量均表现为随灌水次数(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耗土壤水量却随灌水增加而显著减少.春季灌水处理的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春季不灌水处理,但春灌2水和春灌4水之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WUE)在春不灌水和春灌2水间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高于春季灌4水处理.植株总吸氮量均随着灌水次数(灌水量)的增加而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春灌2水和灌4水处理的总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随灌水量(次数)增加略有下降,不同灌水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春灌2水处理相对春季不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经济产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水分利用效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与春灌4水处理相比,经济产量和植株总吸氮量没有明显降低.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边际效益显著提高.冬小麦节水栽培(春灌2水)有利于节水、氮素高效利用和高产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吸氮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英  李伟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2):22-25,44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旱作水稻半腐解秸秆覆盖、蚕豆秆覆盖、地膜覆盖、纸膜覆盖、生稻草覆盖5种覆盖方式的吸氮特征;水稻水作与旱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水稻各部位的含氮量均大于水作;旱作水稻的氮素吸收、累积主要在拔节期以后,而水作水稻从移栽后就大量吸收氮素,灌浆期后很少吸收氮素;旱作水稻的产量以半腐解覆盖处理的最高,为8415kg/hm^2;旱作水稻耗水量只占水作耗水量的7.14%,旱作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水作的12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物效应及吸氮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田间条件下旱作水稻半腐解秸秆覆盖、蚕豆秆覆盖、地膜覆盖、纸膜覆盖、生稻草覆盖 5种覆盖方式的吸氮特征 ;水稻水作与旱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旱作条件下水稻各部位的含氮量均大于水作 ;旱作水稻的氮素吸收、累积主要在拔节期以后 ,而水作水稻从移栽后就大量吸收氮素 ,灌浆期后很少吸收氮素 ;旱作水稻的产量以半腐解覆盖处理的最高 ,为 8415kg/hm2 ;旱作水稻耗水量只占水作耗水量的 7 14% ,旱作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水作的 12倍以上  相似文献   

7.
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糯麦12为材料,研究3个水分水平(渍水、对照、干旱)和两个氮肥水平(不追施氮肥、追施氮肥)共6个处理对糯小麦糖类、淀粉、蛋白质含量等品质的性状影响.结果表明:糯小麦的主要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水氮效应,且在淀粉、戊聚糖含量、SDS沉降值、PPO活性性状品质上,水氮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水分对照处理(水分含量适宜)下,追施氮肥可显著降低糯麦12可溶性糖含量,降低10.7%;干旱处理下糯小麦总糖含量最低,果聚糖含量提高;渍水处理下追施氮肥,糯麦12籽粒中戊聚糖和果聚糖含量分别提高66.8%和69.2%;水氮互作对淀粉含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在水分对照处理+追施氮肥处理下,糯麦12的淀粉含量提高7.84%;水分对照处理下糯麦12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追施氮肥可进一步提高糯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追施氮肥可提高适宜水分和渍水处理条件下糯麦12的SDS-沉降值,并降低其PPO活性.干旱处理下糯麦12的峰值粘度、最终粘度、稀懈值最高,表明干旱条件下有利于提高糯小麦淀粉糊化特性各项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水氮合理运筹是改善糯小麦品质的重要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8.
多为低水环境下高梁高产节水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盆栽法采用27种动态变动供不处理模拟多变低水环境,研究高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前期控水、拔节期后恢复充足供水处理,可在产量不减少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水目的,多变低不环境条件下,作物籽粒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可分为高产高耗水型、高产节水型、较高产节水型、中产高节不型和低产低水分利用效率型5类,恢复供水后,作物在渗秀调节及气孔运动、光合作用等合理代谢上产生的超额补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2000、2003、2005和2007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不施肥(CK)以及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施用对玉米耗水量和土壤供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一抽雄期和抽雄—成熟期,这2个阶段的耗水模数分别为24.41%和47.07%,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强度为3.64mm·d-1.降水量和降水的分配显著影响玉米的耗水特征.肥料的施用可明显增加玉米在于旱年份和生长季某干旱时期的耗水量,并显著增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NPM处理的效果较好.各处理土壤供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M、NP和CK处理.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以缓解季节性干旱胁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多变低水环境下高粱高产节水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盆栽法采用27种动态变动供水处理模拟多变低水环境,研究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前期控水、拔节期后恢复充足供水处理,可在产量不减少或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实现节水目的.多变低水环境条件下,作物籽粒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可分为高产高耗水型、高产节水型、较高产节水型、中产高节水型和低产低水分利用效率型5类.恢复供水后,作物在渗透调节及气孔运动、光合作用等生理代谢上产生的超额补偿效应是高产节水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效率、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根修剪对冬小麦根系效率、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根修剪均减少了小麦的根量及根呼吸速率,但对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在湿润和中度干旱条件下,根修剪提高了小麦花期的光合速率和根系效率;在严重干旱胁迫条件下,根修剪小麦的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但根系效率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湿润条件下,小剪根处理对籽粒产量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大剪根处理小麦的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在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小剪根处理小麦的产量(25.18 g pot-1)显著高于对照(22.31 g par-1),但大剪根处理小麦的产量(18.34 g pot-1)显著下降;在严重干旱条件下,两个剪根处理小麦的产量均显著下降.在湿润和中度干旱胁迫条件下,小剪根处理籽粒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57 g kg-1和1.85 g kg-1)显著大于相应的对照处理(分别为1.46 g kg-1和1.55 g kg-1),但大剪根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严重干旱条件下,各剪根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在湿润和中度干旱条件下进行的适当根修剪根对作物生产是有利的.图1表3参15  相似文献   

12.
深耘断根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处理中以冬前深耘断根最好,起身期深耘断根与对照(不断根)次之,冬前和起身期都深耘断根的效果最差。冬前深耘断根可延迟花后根系活力、根系SOD与CAT活性、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及根系MDA含量的升高,从而延迟根系衰老。同时,冬前深耕提高了成穗数及成穗率,使产量提高,因而在旱地高产麦田应提倡冬前深耘断根。图5表1参1  相似文献   

13.
除草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除草剂对2个强筋小麦品种(“临优145”和“临汾138”)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下,除草剂对成穗数、穗粒数和穗长的影响较小,对株高、千粒重、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灌浆进程影响较大.2,4-D丁酯使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一直较低,千粒重降低;“巨星”在灌浆前期使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保持较高,灌浆中后期快速下降,并使灌浆持续时间相对缩短,千粒重最低,较对照分别低2.40g和0.84g;而“世玛”使灌浆前中期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较低,但下降相对缓慢,使灌浆持续时间分别延长3.48d和1.86d,“库”容增加,千粒重分别提高1.18g和1.05g,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株高作用;“骠马”虽使灌浆持续时间延长,但影响相对较小.除草剂对籽粒生长模型参数的影响,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除草剂对“临优145”初始生长势、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平均灌浆速率影响较大,而对“临汾138”的这些指标以及总灌浆持续时间影响较大.分析旗叶光合特性、灌浆进程、千粒重及产量间的相关性,表明除草剂主要是通过旗叶生理和灌浆进程来影响千粒重和产量.图1表7参19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减量施氮对苦荞强弱势粒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225 kg/hm2(N1)、135 kg/hm2(N2)、45 kg/hm2(N3)、0 kg/hm2(N4,对照)4个氮肥处理下苦荞强弱势粒的灌浆动态、根系形态生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5.
规模化牛场废水灌溉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的牛场废水灌溉次数,研究了冬小麦牛场废水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溉牛场废水土壤水分迁移和土壤贮水量与灌溉清水无显著差别,水质对土壤水分变化影响很小;冬小麦生育期内分别灌溉牛场废水2、3和4次与正常施肥灌溉施肥相比,冬小麦产量和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分别提高了4.61%、6.48%、6.63%,4次牛场废水灌溉冬小麦产量略有下降,这说明灌溉牛场废水次数过多会对冬小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牛场废水灌溉次数越多冬小麦籽粒中蛋白质质量分数越高,分别提高了2.50%、5.83%、8.03%,而全磷质量分数则有降低趋势。综合考虑,冬小麦生育期内牛场废水灌溉次数不应高于3次。  相似文献   

16.
水稻灌浆期臭氧暴露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原位开顶式气室(Open-topchamber,OTC)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灌浆期臭氧(O3)暴露对其产量形成的影响,从而确定灌浆期臭氧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实验设计4种臭氧水平,即过滤空气(CF,O3浓度10nL·L-1);自然大气(NF,O3浓度40nL·L-1);臭氧动态1(O1,O3梯度为50、100、150nL·L-1,平均浓度70nL·L-1);臭氧动态2(O2,O3梯度为75、150、300nL·L-1,平均浓度170nL·L-1).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升高,水稻的株高、穗长、分支、穗粒数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但4种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浓度下,水稻灌浆期短期高浓度O3暴露对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但与全生育期相比,水稻产量对灌浆期的高臭氧浓度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大气CO2浓度升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环境问题。为了解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在典型半干旱区定西利用开顶式气室(OTC)试验平台,以春小麦“定西24号”为供试品种,开展了CO2浓度增加模拟试验。试验设对照(390μmol·mol?1)、480μmol·mol?1和570μmol·mol?1等3个CO2浓度(摩尔分数)梯度。结果表明:在对照和增加CO2浓度条件下,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表现为斜“V”字型曲线;叶水势日变化呈现反抛物线曲线走向,在中午后出现水势曲线拐点。在不同生育时期内,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乳熟期最小。而蒸腾速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拔节期最小,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孕穗期最大,乳熟期最小。随着CO2浓度升高,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势提高,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与对照大气CO2浓度相比,在480μmol·mol?1浓度和570μmol·mol?1浓度下,整个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4.68%和28.20%,气孔导度平均降低了15.29%和24.83%,胞间CO2浓度平均提高了10.38%和26.15%,蒸腾速率平均减小了6.63%和12.41%,WUE平均增加了22.9%和46.9%。随着CO2浓度升高,蒸腾失水减少,叶片水势不断增加,从而增强了春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抵御能力。研究结果为我国半干旱区春小麦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敏感性及适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影响苦荞生长、粒重与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0、0.1、0.5、1.0和2.0 mg/L)对苦荞籽粒的灌浆特性、淀粉合成酶、根系形态及活力、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特性、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g/L处理时苦荞籽粒的灌浆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G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而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G)最小;随2,4-表油菜素内酯施用量的增加,苦荞籽粒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根系总长度等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特性指标、株高、主茎直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都在0.5 mg/L处理时达最大.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的施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苦荞产量的增加,其中0.1、0.5和1.0 mg/L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产量1.10、1.31和1.06倍,2.0 mg/L处理则降低0.96倍.本研究表明适宜的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处理(0.5 mg/L)能促进苦荞籽粒灌浆,提高粒重和最终的产量.(图1表8参32)  相似文献   

19.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conducted on 22 triticale x bread wheat derivatives along with six checks to select true- breeding derivative(s) for future hybridization programme with tolerance to drought and cold stress conditions as well as better quality traits reveal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grain yield with spikelets per spike, biological yield, harvest index, leaf area index. Interestingly, the grain yield and drought susceptibility index showed no association. However, with cold tolerance it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dicating the desirability of certain plant traits under cold stress. The grain yield exhibited no association with quality traits which might assist in the predictability of high yielding varieties with high protein, total sugars, reducing sugars and non-reducing sugars. Path coeffici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iological yield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direct effect on grain yield followed by harvest index, specific leaf weight, stomatal number, 1000 grain weight, stomatal size, spikelets per spike and days to heading. Therefore, indirect selection for these plant traits in order should be exercised in selecting drought tolerant genotypes. Two genotypes (RL-124-2P2 and RL 111P2) were found to be drought and cold tolerant with high grain yield, spikes per plant, spikelets per spike and leaf area ind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