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所特有的絮凝速度较快、用量较小以及不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分子有机物应用中具有绝对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探讨了人工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以及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有关应用。  相似文献   

2.
开拓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炼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炼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试验,表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各方面性能均优于单一的无机盐絮凝剂。开拓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炼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污水外排综合合格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所用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工艺.污泥脱水剂采用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通过离心脱水,可以使污泥含水率稳定降至80%以下.该絮凝剂原料来源充足、配制合理,工艺流程简单、操作安全,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工艺复杂,药剂浪费,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废水处理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了高分子絮凝剂,笔者在文中就四类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进行简述,包括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微生物絮凝剂,并对各自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随后比较了这些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具有的优缺点。最后对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在未来的研发领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无机和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括地叙述了国内外无机和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现状,简单地介绍了文献所报道的多种新型无机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方法、原料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指出了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1、高分子絮凝剂 高分子絮凝剂有有机、无机、天然、人工合成之分。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有海藻酸钠、动物胶等。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相比,因其分子量大,分子内存在多个官能团,所以少量投加即可收到较好效果,并且凝聚性、过滤注和脱水性均好。最近,一提到高分子絮凝剂,通常指聚丙烯酰胺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新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并与无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B型絮凝剂具有投药量少,费用低,对COD去除率高于91%,对色度去除率也在86%以上,其效果明显优于其它高分子絮凝剂,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量的高分子有机絮凝剂的筛选,2,发现国产的强阳离子型高分子有机絮凝剂HCA用于处理炼油废水,具有适应性广,投加量小,浮渣少以及药剂费用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及其在水处理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具有传统絮凝剂和其他合成聚合物不具备的优点,现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概括了以淀粉、壳聚糖、木质素和植物胶为原料改性而成的天然高分子有机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概况,并对它们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针对花岗石加工废水的特点,选用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进行复配试验,研究絮凝剂对花岗石加工废水的降浊效果。首先通过设计影响絮凝的单因子试验与正交试验,获得影响絮凝效果的主次因子顺序(絮凝剂配比>絮凝剂用量>搅拌转速>溶液pH值)与最佳絮凝工艺条件;然后依此对花岗石加工废水进行絮凝处理,使其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最后给出采用该技术的吨水投资成本与运行成本。该处理技术具有出水水质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污水的混凝处理及混凝污泥厌氧消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聚合氯化铝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投加的方法,对上海市闵行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出水进行一级强化处理,研究了其对浊度、COD的去除效果,确定最佳投药量。在确定最佳投药量后,对混凝所产生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复合投加的强化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同时,聚合氯化铝与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复合投加的效果要优于阴离子型,并且可以进一步降低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使用聚合氯化铝与两性型有机絮凝剂复合投加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与使用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的效果接近。(2)综合考虑COD、浊度和药剂投加量,当聚合氯化铝投量为30mg/L、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KP1205E投加量为2mg/L时,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3)被处理水的水质变化对化学一级强化的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被处理水中溶解性的有机物组分越高,处理效果相应越差。(4)采用厌氧消化对混凝污泥进行处理,在投配比为5%时,单位VSS的产气量最大,达到0.76L/g,污泥的可消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上海污水二期工程污水化学强化处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了城市合流污水的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的可行性,并就各混凝的性能进行比较,提出了最佳处理方案。试验表明,聚合双酸铝铁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配使用强化一级处理是一种经济高效。适合于城市合流污水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利用化学方法对环氧氯丙烷和胺类进行阳离子改性获得阳离子醚化剂,然后与碱化后的淀粉接枝制得一种絮凝性能良好的有机高分子阳离子絮凝荆,并对所得产品作了絮凝性能实验。由实验得知该絮凝剂对悬浮细小颗粒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如高岭土溶液(1g/L)产生矾花时间较短,加入絮凝剂后搅拌3min左右即可产生明显絮体,且絮体较大,静置后透光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赵靓  吴绍祖  付东康 《环境工程》2012,(Z2):545-550,562
印染废水污染严重,通常经生化处理后出水依然难以达标,还需进行深度处理。采用4种絮凝剂(无机多元聚硅酸盐、双氰胺-甲醛缩合剂、硫酸铝及这三种絮凝剂的复合剂)对某印染厂废水的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并且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子荧光光谱仪(EEM)对出水前后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并利用MTS法对四种絮凝剂去除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絮凝剂安全评估。结果表明:处理后的水质指标均达到国家Ⅰ级排放标准,且复合剂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37.5%、TOC去除率71.6%、色度由40降至25)。EEM结果表明,复合剂不仅对蛋白质和腐殖酸类物质的去除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絮凝剂,而且能够去除的难降解类有机物种类也属最多(包括去除三甘醇,磷酸三丁酯等5种主要污染物)。其产生良好效果的原因在于无机絮凝剂电中和能力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吸附架桥性能的协同作用。此外,细胞毒活性实验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硫酸铝使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细胞毒活性增加10.5%,其他三种絮凝剂则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细胞毒活性减小。  相似文献   

15.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奥里乳化油船舶压载污水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实验,探讨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PCM处理奥里乳化油污水的最佳投入量、沉降时间,并与其它絮凝剂进行了比较实验。实验表明:PCM絮凝剂处理效果明显、成本较低,适用于奥里乳化油船舶压载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用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的复合絮凝剂在活性染料染色废水处理中应用,并与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铝铁、聚合氯化铝进行脱色效果的比较,发现其在酸性和近中性条件下对酸性、活性、分散、还原等染料均有较好的混凝脱色效果,同时通过对回流污泥工艺的改进可减少沉降时间。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在污水处理行业使用已很普遍,使用前通过精确小试更准确把握其使用浓度及使用量,可节约生产成本。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的试验装置,用其测定得到污水处理厂絮凝剂的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净水剂、絮凝剂、助凝剂、缓蚀剂对污水处理系统腐蚀行为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工艺流程分析、腐蚀形貌观察、腐蚀产物成分分析、腐蚀失重测试等手段,分析污水处理系统腐蚀原因,考察油田化学添加剂对SSF污水处理系统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输送介质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高浓度氯离子、氧是导致SSF净化装置内腐蚀的主要原因。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150、0.3、60 mg/L的净水剂、絮凝剂、助凝剂后,动态腐蚀速率可从1.8544 mm/a降到0.6674、0.8627、0.3530 mm/a,静态腐蚀速率可从1.2515 mm/a降到0.9565、0.9474、0.6256 mm/a。添加160 mg/L缓蚀剂,动态腐蚀速率从1.8544 mm/a降低到0.0822 mm/a,静态腐蚀速率从1.2515 mm/a降低到0.0238 mm/a。同时添加净水剂、絮凝剂、助凝剂三种药剂,动态腐蚀速率为0.7672 mm/a,静态腐蚀速率为0.8742 mm/a;同时添加净水剂、絮凝剂、助凝剂、缓蚀剂四种药剂,动态腐蚀速率为0.3069 mm/a,静态腐蚀速率为0.0263 mm/a。结论添加缓蚀剂能有效控制SSF污水处理系统内腐蚀。污水处理用净水剂、絮凝剂、助凝剂对腐蚀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动态条件下,净水剂、絮凝剂、助凝剂降低了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在静态条件下,三种添加剂对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