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立明  陈鑫  林楠  赵伟  杜英秋 《环境化学》2016,35(6):1325-1238
建立了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固相萃取-气质联用分析方法,对固相萃取材料、洗脱溶剂种类、洗脱溶剂体积和样品上样量等测试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萃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0.002-0.02μg·L-1,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7%-4.1%.  相似文献   

2.
陈文文  张原  李小水  黄焕芳  祁士华 《环境化学》2016,35(10):2117-2126
N-亚硝胺化合物是一类新发现的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因其具有强致癌性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水体中痕量N-亚硝胺为对象,综述了近年来的富集及色谱分析测试方法,比较了不同富集技术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现状.其中GC技术灵敏度高、适用水体范围广,其灵敏度完全满足常见8种N-亚硝胺的分析检测;该方法的缺点是不适于直接分析挥发度低、热不稳定的N-亚硝胺.LC技术可直接分析某些气相色谱难以分析的极性强、挥发度低、分子量大及热不稳定的N-亚硝胺如N-亚硝基二苯胺(NDPhA),缺点是对质谱仪的灵敏度要求较高,当采用低分辨率的串联质谱仪检测复杂水体中亚硝胺时易出现假阳性结果.通过阐述气相色谱(GC)及液相色谱(LC)技术在水体N-亚硝胺测试中的应用,为精确分析水中N-亚硝胺含量提供方法参照.  相似文献   

3.
N-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类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高毒性和强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是世界公认的除黄曲霉素、二噁英之外的第三大致癌物. N-亚硝胺水溶性强,广泛存在于环境水体(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当中. 局部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环境水体及饮用水中的高浓度亚硝胺已对人体和生态健康构成较大威胁. 除工业、农业和生活的一次排放外,前体物存在情况下的二次生成也是水体中亚硝胺持续存在的关键原因,某些情况下可能比一次来源更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环境水体及饮用水中N-亚硝胺的污染水平、组成和空间分布,给出水体中亚硝胺污染的重点化合物和重点区域;总结了导致亚硝胺二次生成的重要前体物,并归纳了N-亚硝胺在环境水体及饮用水系统中的一次来源及二次生成的机理过程,探索降低水体中亚硝胺污染的可行措施,为保障饮水安全和生态健康提供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4.
N-亚硝胺(N-nitrosamines)是一类对人类具有高毒性和强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强亲水性,因此易随着水流穿透土壤迁移到地下环境。土壤作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发生交换作用的重要通道,对亚硝胺的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土壤中亚硝胺的分析测试方法及降解机理进行综述,研究在该介质中亚硝胺的分析测试难点及解决方法,探索土壤中亚硝胺降解的路径,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通过对分析测试方法的总结,为测定土壤中的亚硝胺提供参考,为土壤降解研究提供关键支持。现有的土壤亚硝胺降解研究,集中于几种化合物,缺乏全面的研究分析。已在室内降尘中检测出烟草特有亚硝胺,但目前尚不明确其能否通过大气沉降等途径进入到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5.
将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Cr)]作为吸附剂应用于吸附环境水样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进行测定.通过SEM、TEM和FT-IR技术对MIL-101(Cr)的表面形态和特征基团进行表征,并对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如MIL-101(Cr)的用量、萃取时间、水样的pH值和解吸条件等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当MIL-101(Cr)用量为6.0 mg,pH=9.0,30℃下9 min内可达吸附平衡,回收率高于63.5%,3种亚硝胺的检出限为0.029-0.283 μg·L-1.将方法应用于环境水样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77.9%-107.2%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低于5.4%.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靠、检出限低,可用于水样中痕量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溴代消毒副产物(Br-DBPs)由于其高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被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饮用水中多种已知Br-DBPs(溴代甲烷、溴代乙酸、溴代乙腈、溴代乙酰胺、溴代硝基甲烷、溴代乙醛、溴代芳香族DBPs)的检出浓度、结构与毒性。综述了常用消毒方式(氯和氯胺消毒)过程Br-DBPs的生成机理,输配过程对Br-DBPs的生成影响。此外,还讨论了未知Br-DBPs的识别进展以及Br¯浓度、pH值、温度、天然有机物等对Br-DBPs生成的影响。由于海水入侵、地质结构变化等原因,水源中的Br¯浓度升高会使Br-DBPs增多,溴化物的去除能够有效控制Br-DBPs。本文为今后对Br-DBPs的种类、检测等研究提供了参考,以更好地评估暴露在饮用水中的Br-DBPs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工艺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规律以及特点,探讨二氧化氯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效果,对我国北方某市使用同一水源的4家水厂消毒工艺进行全面的采样与检测,并对各项消毒副产物检测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二氧化氯与氯联合消毒比单纯液氯消毒形成的三卤甲烷平均降低74.39%,卤乙酸平均降低40.65%.在控制氯酸盐及亚氯酸盐生成方面,使用纯二氧化氯发生器生成的氯酸盐要显著低于化学法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中新型环状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因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内外饮用水中新型环状DBPs检测情况及暴露水平,重点探讨了新型环状DBPs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并总结了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在毒性效应预测方面的应用,旨在为新型环状DBPs的毒性及致毒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去除水中的病毒和细菌等有毒物质, 在饮用水中添加氯是最常用的一种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有机类消毒副产物毒理学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饮用水消毒技术的改进,有机类消毒副产物(DBPs)的种类日趋多样化,其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国内外对DBPs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成果,结合消毒技术的发展历程,对有机类DBPs进行了系统的分类,针对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和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中典型的DBPs的毒理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对呼和浩特盆地西部深层水1000km ̄2、浅层水600km ̄2范围内进行水质检测分析,发现其深、浅两层地下水均富砷,浅水有18.8%、深水有40.9%的水样砷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测得水体总砷中以三价砷为主。溶解氧含量低,铁、锰离子为痕量,硫酸盐、亚硝酸盐氮含量也均低,同时有低硒、高氟现象,提示该地区为富含有机质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砷的迁移富集,对饮水型砷中毒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饮水除氟剂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衍初  姜兆春 《环境化学》1994,13(6):561-567
本文对国内饮水除氟剂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常用絮凝剂和滤料的除氟性能、适宜条件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比较,同时对近期研制和生产的新除氟剂,如CF-1,PC85-3,6210,以及新型除氟滤料,如GT,SBC,CF型微型过滤管、蛇纹石、UR-3700螯合树脂等的除氟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The combination of acid water from mines, industrial effluents and sea water plays a determining role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chemical makeup of the water in the estuary of the Tinto and Odiel rivers. This estuary i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 and is one of the estuarine systems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the Gulf of Cádiz. From the statistical treatment of data obtained by analyzing samples of water from this system, which is affected by industrial and mining pollution processes, we can see how the sampling points studied form two large groups depending on whether they receive tidal or fluvial influences. Fluvial input contributes acid wate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 whereas industrial efflu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ce of phosphates, silica and other nutrients. The estuarine system of the Tinto and Odiel Rive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 the Tinto estuary, the Odiel estuary and the area of confluence – based on the physical –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相似文献   

14.
SPE-LC-MS法检测杭州地区饮用水水源及自来水中的双酚A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法(SPE-LC-MS)对杭州钱塘江流域及杭州地区自来水厂水样中的双酚A进行检测.在10个采样点均检测出双酚A,浓度范围在0.33—25.09ng·l-1.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武汉、长沙、成都等12个城市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南方地区的水源普遍存在着低浊、高藻、微污染的特征.据统计,78.6%的水源浊度平均值处于50NTU以下,63.6%的水源藻类污染严重,57.1%的水源微污染状况正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水污染及饮用水源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阐述了我国水污染环境的状况和危害,以及微污染饮用水源的水质特征和饮用水源中的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7.
饮用水中卤乙酸和三卤甲烷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的七种水源水为代表,分析了前体物、pH值、投氯量、氯化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中三种卤乙酸(HAAs)和三种三卤甲烷(THMs)的影响.研究表明,总有机碳(TOC)和UV-254与HAAs前体物呈正相关,而与THMs前体物的相关性较差;在pH5-10的范围内,pH值对HAAs的形成影响较小,pH值愈高HAAs总量愈小,而对THMs的形成影响较大,THMs总量随pH值的增高而增大;HAAs和THMs的形成量与投氯量、氯化时间均呈正相关;在正常气温条件下,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贾丽  刘肖 《环境化学》2006,25(6):793-795
采用一种全新的高效高容量离子色谱柱-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饮用水中痕量溴酸盐.高容量碳酸盐/氢氧化物双重选择性的IonPac AS23阴离子交换柱,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溶液等度淋洗,抑制型电导检测.该方法的检测限(S/N=3)为0.225μg·l-1,线性相关系数r=0.9999,RSD为1.151%-7.872%,回收率为97.6 %-111.1 %.  相似文献   

19.
The fluoride content in the water supply of the Soria province is not normally above 0.2mg L–1 and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related to the lithological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zone,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Miocene clay formation of the Almazán Basin.A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firm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is fluoride content and tooth decay among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However, other factors such as oral hygiene and diet have been found to affect tooth dec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