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消费模式开始由"追求生存消费为主"向"追求发展和享受消费为主"转变,居民物质性消费迅速增加,成为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来源。为此,环境保护部门应以下几个方面为政策切入点,推动消费绿色转型:一是推动建立国家可持续消费总体战略;二是将践行绿色生活作为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三是推动出台一批绿色消费政策;四是推动建立跨部门绿色消费政策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15,43(2)
目前,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三大政策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与国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相比,我国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产品与服务仍然缺失。文章分析指出严格环保执法将刺激投资需求、推动治污市场的形成,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环保规划将引导并推动治污市场的投资需求,尤其是"三大环保行动计划"将深度释放治污市场投资需求;因此,污染减排是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实施绿色采购有助于带动上游企业产品的绿色生产,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目前政府绿色采购虽然设定了清单并提出了环境标准要求,但是仅停留在基本层面,即仅对最终产品制定了采购的环保标准,尚未到达政府绿色采购的绿色供应链层面。本文对实施绿色供应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实施绿色采购可以推动绿色供应链更好发展,剖析了现有绿色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基础、评价机制、指标体系、奖励和监督机制以及第三方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过六年实践,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中国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与共建国家积极开展政策对话、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多个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推动共建国家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绿色"一带一路"走实走深,要坚持将绿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到实处,主动运筹、积极作为、不忘底色,打造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实践平台,为世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2012,(11):11
2012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中国主题定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呼应世界主题的同时,更加强调在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充分认识推广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人人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关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梅 《环境保护》2016,(22):31-34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分析了当前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趋势和重点关注问题,提出了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转型的路径与对策建议。文章认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可以考虑与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衔接推进。在推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一系列问题,抓住五到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时间窗口期,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和抓手,将环境保护要素纳入供给侧改革,以科技创新力量为推动力,努力实现大气、水、土等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加快国民经济绿色化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把"绿色化"纳入我国现代化推进战略中,并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文章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内涵,并从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城镇建设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三个方面,给出了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城镇化、培育绿色消费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深化改革、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治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贺章获 《环境保护》2016,(19):18-21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以绿色信贷为主,部分商业银行已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还面临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绿色金融有效机制安排缺乏、绿色信贷发展组织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专业能力不足、绿色金融发展激励机制缺乏、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丰富等挑战,需从推动绿色金融立法、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培育绿色金融中介服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生态保护"又要"经济发展",并努力以"生态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提出并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如何理解、推动、落实绿色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关键。针对这一关键问题,本文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从政策演变与概念关系入手辨析了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内涵,并系统性地识别了落实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长江经济带为范本,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制机制建设、产业转型与转移、污染治理三个方面分析了落实、推动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为"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先行示范。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小鸟天堂"独木成林,万鸟共居"的奇观依然存在,还走进了上海世博会广东馆,成为广东"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的象征,并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5,(8):61
今年,海珠区结合广州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策划组织了“2005年海珠区环境宣传教育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系列活动”。环保部门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契机,举行环保工艺美术创作大赛、环保摄影展、环保知识展示、环保有奖问答游戏等贴近广大居民群众的宣传活动,让创模理念、环境意识走进千家万户。海珠区把学校环境教育作为提高群众环  相似文献   

12.
绿色经济与绿色GNP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给出了绿色经济与绿色GNP的科学内涵,论述了其演进过程,提出了构建绿色经济体系的主要对策,其中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要不断加强,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的应用与推广,推进清洁生产和ISO14000认证,研究适应绿色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珂 《世界环境》2008,(2):69-71
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CEEC)作为代表中国的国家会员组织加入了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  相似文献   

14.
单力  李丽娟 《环境》2005,(7):60-63
“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那是千年名胜荔枝湾美名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推行生活方式绿色化,要在人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消费观念,形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应该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公众意识,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率先垂范,将绿色化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变小为大,生活方式绿色化将成为人们的社会风尚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绿色龙江     
<正>绿色龙江是黑龙江省一家民间自发形成的、非政府、非营利的环境保护类组织。绿色龙江致力于黑龙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公众环境教育,号召本地社区与公众、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和媒体等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推动公民社会发展。2002年底,哈尔滨市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自发形成高校环保社团联盟,并于2005年4月29日在东北虎林园举行正式成立仪式。在发展过程中,绿色龙江坚持以  相似文献   

17.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每况愈下,不仅空气、江河湖海、土壤、生物遭到破坏,就连近地面的大气也变得"高温"难耐。地球变暖了,进而导致地球生态失衡、物种减少……现实的境兄不容懈怠,是到了我们着手解决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要短得多,几乎是到1972年3月的官厅水库鱼污染事件才理国家高层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绿眼晴     
绿眼睛全称"中国绿眼睛保护组织",是中国最活跃的以"保护动物打击犯罪和促进公众参与环境运动"为使命的民间保护组织之一,于2000年建基中国温州,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全国各地建立志愿者团队.与公众一起,以民间力量制衡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公共事务,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是绿眼睛的运动理念,代表公众及保持独立是绿眼睛的重要精神,因此也被比喻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苦口良药"和"制衡利器".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对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很大的冲击,本文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研究了绿色壁垒的产生背景、世界贸易组织和技术贸易壁垒协定(WTO/TBT)的宗旨以及质量进化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壁垒的产生源于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同,是质量观念的不同,出口产品要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强调适者生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