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从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分析入手,结合全新世地层厚度变化、水准测量资料等阐述了太湖平原的沉降、太湖平原东部地区的差异沉降活动和奉贤南汇断裂、昆山—嘉定东西向断裂带的活动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江苏重力复测网使用LCR-G 型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的资料、结合卫星重力资料和绝对重力测量,认为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是能够反映地质构造活动的。研究发现,苏南的茅山和苏北的郯庐两断裂带均有活动的迹象,其中苏北段自1987年以来,活动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利用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长水准测量成果,重点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垂直形变特征及本区中强地震前异常形态。结果表明:沂沭带附近的地壳形变明显受新构造活动的控制,断层的最大垂直运动速率为050mm/a,沂沭带断层垂直运动平均速率合成值约为034mm/a,现今总体活动水平较低;沂沭带北段及北西向断裂近期呈反向运动,南段呈继承性构造运动,部分测点在本区中等及中强地震前异常较典型,主要异常形态为“U”或“N”型。  相似文献   

4.
5.
根据冀鲁豫交界区(35.0°~36.5°N,113.5°~116.0°E)的地震构造格架与地震活动分布,分析研究了本区的地震活动性,得出了本区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运动的牵动作用,并探讨了本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恭城-栗木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广西24条深大断裂之一,恭城-栗木断裂带的现有研究状况与其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以断层岩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变形结构、变形环境与古应力场等方面人手探讨了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地震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成生之间的联系.研究认为:(1)断裂带属脆性一脆韧性变形域,具有多期次的活动历史,新近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有自东西方向向西北方向逆时针旋转的作用轨迹;(2)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及活动特征与区域地震的发震及其迁移规律相协调.遵循区域地震发震的折返规律,该断裂可能再次活动并成为控震断裂;(3)断裂带对沿线岩溶作用过程和岩溶塌陷的发育具有时空控制作用,其伴生的岩溶塌陷不仅具有高发概率和高危害性,而且具有可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的有限应变测量与差异应力估算,探讨了恭城—栗木断裂带的应变特征与变形环境,以其推动该断裂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结果表明:①付林指数K的变化范围为0.32~1.67;应变主轴平均方位为276°∠21°,与断裂带的整体逆冲方向基本一致;断裂带的平均应变程度为2.26~3.00,属中等应变程度;断裂带的应变类型属压扁型应变与单剪型平面应变的一种复合叠加类型。②断裂带的差异应力值为40~80 MPa,变形深度小于10 km,属半脆性—半韧性的变形域。③断裂带的应变特征与变形环境及宏观构造样式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将茅山断裂带内部结构划分为北东向的多字型构造、北北东向推覆构造和北北东向压扭断裂构造.并对与推覆构造相伴生的构造混杂岩和北北东向压扭断裂构造的构造岩分带现象进行具体划分和研究.笔者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茅山断裂带的最新活动以左旋压扭为主,并兼有快速剪切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所处区域 ,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动力学环境相似 ,浅层构造均为断陷盆地 ,深部构造均为地幔异常区 ,浅层构造与深部构造之间呈镜象对应关系 ,说明两者构造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上 ,现代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丛集性、迁移性及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 :每当郯庐断裂带皖东段地震活跃幕中主要地震丛 (ML≥ 3.0 )发生前后 13年 ,相应在滁河断裂带上也会发生类似级别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
<正> 地震地质研究已经证明,用大面积精密水准资料分析,研究现代构造活动是可信的,其研究程度取决于施测周期,资料精度以及处理方法。如果研究区构造背景比较清楚,就可以用地壳形变资料研究现代活动以至地震活动的特征。晋冀蒙交界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构造位置,一直为地震部门重点研究和监测,认为是具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茅东断裂带构造岩和断层泥进行了显微构造、力学实验研究和差热分析.由显微变形、构造岩类型及方解石脉穿插、位移等微观现象显示茅东断裂带具有多期的挤压剪切运动方式,其中"切砾"现象、石英塑性变形等反映茅东断裂具有快速粘滑兼有旋转的滑动方式,它与溧阳地震的成因机制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根据茅东断裂带陶家洼方山和竹箦煤矿两段断面上采集的4期35条刻蚀擦沟数据,采用Etchecopar电算程序进行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二期应力场.第一期应力场方向为北西一南东,第二期为北东一南西.据该区域应力场演化史分析,第一期为印支一燕山期以来主导应力场,而第二期可能是进入新生代以来,特别是14±0.9万年以来的应力场,它与该区近期地裂缝和地震裂缝方向及溧阳两次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茅东断裂带陶家洼—什箦段的断裂面现场显观构造形迹(包括擦动线理构造、磨砾岩和断面上的张裂隙)调查、分类和统计,用以反演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断裂运动学特征.其结论认为:茅东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具有以左旋走滑为主的运动学特征,这与宏观地质现象是吻合的.笔者在文中还就显观构造形迹所反映的地质历史时期地震信息进行粗略的定量讨论,认为茅山东侧断裂地质历史时期的地震活动水平为5—6级,最大不超过7级,这与现今地震活动水平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茅东断裂带构造岩定向标本的组构研究,探讨断裂带的动力学特征,其结果表明:该断裂帝具有多期活动特点;以走滑为主兼有逆冲和旋转运动学性质;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SE30°和NE80°先后二次不同方向主压应力作用:早期差异应力为1000—1300巴,晚期约250—450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茅东断裂带地质调查、考古、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等资料,采用地质方法和Brune方法,分别计算第四纪以来各时段茅东断裂带年平均滑动速率.并据此选用Wallace.R.E和莫尔纳Molnar.P方法进行平均重复间隔计算,结果表明:中强地震重复间隔数十至百余年,原地重复率达89%.在今后一段时间该断裂带仍有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晚新生代各时期沉积的分布、厚度及间断情况,分析郯庐断裂带各主干断层(F_1-F_4)及 F_5在相应时期对沉积所起的控制作用,以揭示该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性及活动的多期性、间歇性、突发性等特征。此外,本文对全新世活动还补充了地貌、水系、地裂缝等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郯庐断裂带江苏及邻区第四纪断裂分布、活动性质、活动方式、活动期及活动强度在各段发展的差异,将研究区内划分为三段:安丘—郯城、宿迁—泗洪、庐江—广济段。第四纪晚期以来断裂活动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北段活动由西向东迁移,南段由东向西迁移,这些特征对潜在震源区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从遥感资料中提取具有现代成因意义的共轭剪裂,应用一对扭裂缝所夹锐角等分线一致位于主压缩方向的原则,探索本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在通过对比各种地形,地质资料与野外观察的途径查明共轭剪裂的现代构造形迹特征后,对区内123对共轭剪裂,按其产出情况,分别按单个,群集与全区三个空间尺度计算了它们的锐角等分线的方位,以此求得局部、小区与全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的方位,本区的主压应力轴走向北西西—南东东,平均方位角为100°.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第四系普遍厚达20—40米的桠溪港凹陷内,在旧县至强埠一带多处发现始新世地层露头,从凹陷发育特征说明上述现象不能用原始盆地内部差异沉降解释,而是由于新构造运动所致,这与微地貌及现代形变资料也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