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进  李光明  徐敏 《环境科技》2006,19(Z2):71-73
废旧塑料难于自然降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回收利用为处理废旧塑料垃圾开辟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道路。通过分析我国废弃塑料产生和回收再利用处理技术的现状,进一步探讨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废旧塑料回收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2.
废塑料的再生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颖 《环境保护》2002,(6):45-47
废旧塑料是一种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本文介绍了有关废塑料的再生方法及用途,从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方面报道了目前回收利用的进展,提出了废旧塑料再生和回收利用是21世纪全人类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利用废旧塑料和木材废料制造复合材料的新方法。该方法中应用了一种可有效联接塑料和木纤维的特殊分子。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成为世界研究的重点。各国科研人员都在研究如何将塑料与各种天然纤维相混合制造新型材料 ,因为这类产品有很好的弹性和耐用性。但由于塑料具有亲油性 ,而纤维等却是亲水的 ,如何将两种不同类型材料粘合在一起 ,在技术上有相当大的难度。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 ,美国新墨西哥州矿业技术研究所的梅斯特及其同事发现 ,利用一种特殊设计的接枝共聚物分子 ,可将塑料…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曾断言,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其中的80%可以回收,经加工处理后仍可制造出十分重要的新产品。 美国的塑料工业界近期目标是在1997年以前实现回收处理250亿个旧塑料包装容器,占全部售出塑料容器的30%,目前美国已有20多个州颁布了废旧塑料容器分类回收办法。欧共体己颁布法律,严格规定不准乱扔废旧塑料容器,要求制造包装品的工人在2000年前回收60%的废塑料和其它包装用品。  相似文献   

5.
1990年 4月自《人民日报》提出废弃塑料农膜污染环境的问题后 ,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薄膜包装袋等引发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且愈演愈烈。如何防治 ?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一些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封堵”的办法 ,颁布法规或命令 ,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这类产品 ;另一些地方认为出现环境污染的根源是管理不善 ,是人的素质问题 ,他们选用疏导方式 ,遵循“循环经济”理论 ,宣传“三R”原则 (即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和再生利用 ) ,建立并运作回收利用机制 ,将废弃的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结果是 :前者因推上市场的替代品卫生状况、使用性能难以达到既定标准 ,价格偏高 ,消费者难以接受 ,迄今为止仍然禁而不止 ;后者将进入环境的废旧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 ,目前某些类型废塑料产品的回收率已达 60 %以上 ,市容景观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有的城市还拟将这种治理方式推广 ,用于治理其它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塑料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目前处置废旧塑料的方法、以及今后无公害塑料的研制发展及未来处理含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作了简单介绍。为我们展示了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件件废弃的塑料制品 ,如今正在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变成“宝贝”。从各地回收的废弃塑料制品 ,在当地加工成装水泥、化肥、粮食的塑料编织袋 ,既解决了环境污染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在这个镇采访时 ,我们在菜园村看到 ,这里已办起了 2 0多个利用废旧塑料生产编织袋原料的加工厂。 3 6岁的村民高志远说 :“我和侄子投资 2万元买了加工机 ,雇了 1 8名农民当工人 ,每年能消化掉废旧塑料 3 0 0多吨。每吨能挣 1 0 0多元。”桑村镇党委书记李良军介绍说 ,目前全镇已建立塑料颗粒加工厂 2 0 1家 ,塑料编织袋厂2 3家 ,全镇年产编织袋 5亿条 ,…  相似文献   

8.
废塑料回收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塑料以其独特性能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种类和数量将越来越多,到1990年我国塑料制品已达400万吨以上。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铁器的锈蚀,都迫使人们寻找适合的替代品。因此,以塑代木,以塑代铁更加扩大了塑料的用途。由于塑料的老化性,使得塑料制品比其他材料的制品使用周期短,又由于塑料制品生产,使用方便的特点,有些塑料制品在没有老化之前就被人们弃为废物,比如食品包装袋、地膜等。因而,每年都有许多废旧塑料产生,而塑料既老化,但又不被腐蚀,这就使得废塑料的回收处理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些废塑…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废弃塑料的产生及处置现状,及对环境的影响.塑料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废弃塑料的处置过程中,如何回收利用及减少污染已成为其中关键环节,此外,可降解塑料是减轻白色污染的重要手段,希望在社会的大力宣传下,使可降解塑料走向大众生活,成为在用塑料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废旧农用塑料薄膜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趋势,分析了我国废旧农用塑料回收利用现状,以农用废旧薄膜为资源化方向,改进和完善了再生利用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使用量急剧增长,塑料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为全面加强塑料污染控制,提出从“原料—生产—分销—倾倒—回收(处理)”5个环节实行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对我国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目前我国在各环节均采取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包括立法、开展专项行动等,但仍存在塑料污染管理尚未实现生命周期全覆盖、某些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以及部分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的经验,提出我国加强塑料污染生命周期管理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①在塑料原料管理方面,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微塑料泄露、废水排放等,应完善相关行业标准,鼓励减少化纤等容易造成泄漏的材料在衣物生产中的使用;②在设计生产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涉及塑料加工、循环利用的管理规定,提出具体的微塑料循环指标和专项回收目标,同时对可生物降解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研究,并进一步完善其降解性能;③在分销使用方面,在严格执行“限塑令”的同时,对需求量大、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塑料制品应分阶段逐步禁止,更加注重绿色产品的替代和新模式的探索,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④在塑料垃圾倾倒方面,严格落实相关管理条例,并加强国际合作;⑤在塑料垃圾回收及处理方面,应完善含有塑料的垃圾回收处理工艺,在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实现二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新兴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废弃塑料制品,其存在污染范围广、潜在环境污染大的问题.废塑料再生企业生产废水中微塑料浓度远高于其他类型废水,对其生产废水中的微塑料进行处理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模拟废塑料再生过程的生产废水并进行微塑料去除的絮凝沉淀试验,研究絮凝剂投加量、pH、水力快速搅拌条件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废水中微塑料去除率及其各因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PAC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 mL,PAM (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7 mL,pH为9,水力快速搅拌条件为100 r/min下维持40 s再200 r/min下维持40 s时,微塑料的总去除率最高,达91%.②PAC投加量是影响微塑料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是pH.③微塑料的去除率与其本身的密度有关,密度大的AB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去除率最高,密度小的PE (polyethylene,聚乙烯)去除率最低.④不同粒径区间的微塑料去除率区别较大,粒径小(0.1~0.25 mm)的微塑料去除效果最好.研究显示,通过控制PAC和PAM的投加量、pH和水力搅拌速率等条件,能够有效将废水中的微塑料通过絮凝沉淀的方法去除,从而达到净化含微塑料生产废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次性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正逐步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我国塑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一次性塑料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主要有征税、自愿协议、全部或部分禁止、禁令和征税并行4类.对我国一次性塑料管理现状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当前针对一次性塑料的管理政策存在分散性以及滞后性等问题,尚未达到系统化.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现存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完善我国一次性塑料污染的管理对策:①源头管理措施包括分阶段、分领域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使用税收等经济工具将一次性塑料垃圾外部成本内部化,探索替代品实现一次性塑料使用减量化;②使用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提高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次数从而达到减量化使用的目的;③末端管理措施包括完善一次性塑料垃圾产生者责任制,提高垃圾回收中一次性塑料分拣效率和加快技术创新、促进再生利用等;④加强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环境意识,这也是一次性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微塑料的形成机制及其环境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使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日益显著,也是全球环境问题关注的热点,由于缺乏完善的塑料废弃物管理体系,大部分塑料废弃物仍按传统模式处理或滞留在环境中,回收利用效率低,尚未形成塑料生命周期循环.环境中的塑料在长期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素作用后会发生老化降解,形成微(纳)米塑料;由于它们粒径小、比表面积大且带有电荷等特性,除本身具有毒性外,还能作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其他污染物的载体或被载体,经径流、污水排放和水文气象等多种途径在环境中迁移,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微塑料(MPs)分布范围广,全球的水体(淡水、海洋)、土壤和大气环境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MPs污染,近些年甚至在人体胎盘、母乳、活人肺部和血液中也发现了MPs的踪迹.因此对国内外MPs在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的形成机制及其在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丰度水平、迁移特征进行全面地综述,为监测环境中MPs的污染水平、探究其在环境中的运移规律、提出MPs污染环境治理策略和揭示MPs在不同作用下的降解机制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塑料包装废物的产生和回收特性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调研,分析了塑料包装废物的流向和环境特征,总结了塑料包装废物回收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论述了塑料包装废物回收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塑料包装废物回收的管理对策. 结果表明:塑料包装是塑料制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由于质量轻、回收体积大,不易回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塑料包装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成为塑料包装废物的主要流向和污染源. 目前我国塑料包装废物回收依托的是进城务工的个体回收者,与现阶段的国情相符合. 塑料污染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必须采取长期的综合管理对策,如进行源头减量化、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采取适宜的无害化处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产品、汽车报废高峰期的到来,作为其基本材料的热固性塑料的废弃量增长迅速。通过对国内外废弃热固塑料资源化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废弃热固塑料资源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集困难,分类辨识技术低。由于废弃热固塑料的来源存在明显差异,在其回收体系中分别采用P-R模式、D-R模式和P-C-R模式,对不同来源的废弃热固塑料进行回收;并通过制定经济激励措施,细化并强制执行塑料分类标识标准,规范再生行业,加快废弃塑料分类辨识技术研发等对策来促进废弃热固塑料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7.
结合行业信息并基于动态物质流模型,本文对1950~2050年间中国乘用车塑料流量与存量进行了历史测算与情景分析.历史测算表明:1950~2018年国内乘用车行业累计消耗了以聚丙烯(PP)、聚氨酯(PU)等为主的塑料3278万t,产生了337万t塑料废弃物;报废汽车拆解后的车用废塑料仅28%得到回收利用.针对未来情况,本文设计了乘用车保有量、单车塑料使用量两大关键因素下的不同情景组合.结果显示车用塑料存量及废塑料产生量将大幅增长,到2050年存量将达到0.7~2.7亿t,废塑料产生量将达到500~1600万t,汽车拆解和塑料再生等相关行业对此应充分关注.到2050年车用废塑料回收率若能提升至80%,将减少376万t/a的车用废塑料填埋或焚烧,显著减少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微塑料是一种新的土壤污染物,对土壤环境与健康有严重影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系统分析了农田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点,总结了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微塑料污染丰度的影响,及其在土壤中分布和迁移特征,阐述了不同微塑料的污染来源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危害,提出地膜覆盖将成为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且微塑料因粒径、浓度及类型的不同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土壤微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与手段,从土壤微塑料的溯源、迁移转化、污染危害以及检测分析手段层面,对未来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的研究以及微塑料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废旧塑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可回收利用资源,经过再生可制取高品质塑材制品。但目前因塑料种类、颜色等原因,难有统一、合适的预处理技术,从而导致废旧塑料回收率低和塑材产品品质低等问题。针对废旧塑料的分选、破碎、清洗预处理技术影响塑材产品品质因素进行研究,重点考察破碎料粒度与氯乙烯(VCM)含量对再生塑料物化性质的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VC型材产品杂质粒子数≤12个/900cm2,优于国标GB5761-1993相应的SG3型号优等品要求的16个/900cm2,且水循环利用率大于90%,环保效益好,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