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西藏羊八井热田是我国目前唯一用于地热发电的高温热田,地热电厂产生的高砷废水直接排入了藏布曲(河)——热田内最主要的地表水体。通过地热废水、藏布曲(河)河水、羊八井河水和藏布曲南溪水的砷含量的对比,阐明了地热废水排放与其他水体汇入对藏布曲河水砷含量变化的影响。地热废水中的砷在排入藏布曲后受到了河水稀释作用与河床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影响。计算了藏布曲不同河段内砷的综合衰减系数,并与河床沉积物对砷的吸附分配系数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的拟合曲线符合指数关系。这表明随着河床沉积物吸附作用的加强,河水中砷的天然衰减将相应呈指数形式增加。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典型农田小流域水体汞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王娅  赵铮  木志坚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4,35(11):4095-4102
以三峡库区典型农田小流域——重庆涪陵王家沟为对象,分别于2012年11月~2013年9月对流域内不同类型水体总汞(THg)和总甲基汞(TMeHg)含量进行为期1 a的监测,探讨汞在农田流域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水体THg、TMeHg浓度范围分别为1.12~64.04 ng·L-1、0(未检出)~4.24 ng·L-1,均值分别为(13.54±10.55)ng·L-1、(0.22±0.42)ng·L-1,各类型水体THg均以颗粒态为主,雨水和池塘水TMeHg以颗粒态为主,井水和沟渠水则相反.在空间分布上,THg表现为雨水最高,池塘次之,井水最低,W2井相较于其他井THg浓度最高,各沟渠点水体THg浓度差异不大;TMeHg表现为沟渠水最高,池塘次之,井水最低,井水TMeHg浓度下游大于上游,各沟渠点水体TMeHg浓度差异大,甲基化率为沟渠水>池塘水>井水>雨水.在时间变化上,各类型水体THg浓度均表现为冷季高于暖季,TMeHg浓度则因水体类型而异.综合分析发现雨水是流域内汞的重要来源;农田流域颗粒物的迁移是汞、甲基汞迁移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是影响流域对水库汞负荷贡献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带菌盐藻对不同形态砷的富集和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亚  张春华  王淑  申连玉  葛滢 《环境科学》2013,34(11):4257-4265
自然环境中藻和菌多是共生的,藻菌共生体对污染环境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从带菌盐藻中分离鉴定出1株芽胞杆菌(Bacillus solisalsi),并测定了不同浓度的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胁迫13 d后,带菌盐藻对砷的吸收、吸附、转化情况以及培养液中的砷含量及其形态.结果表明,无菌盐藻对砷的耐性较强,在250μmol·L-1和500μmol·L-1As(Ⅲ)胁迫下,砷含量分别为3.78 g·kg-1和4.56 g·kg-1,但是培养液中的砷含量仅下降7.9%~8.3%,Bacillus solisalsi单独除砷的能力也不强(去除率为6.1%~19.9%).盐藻及其共生菌协同除砷的能力较强,25~100μmol·L-1As(Ⅲ)处理下能吸收0.99~2.79 g·kg-1的砷,25~500μmol·L-1As(Ⅴ)处理下能吸收1.22~3.46 g·kg-1的砷.25~100μmol·L-1As(Ⅲ)和As(Ⅴ)胁迫下砷去除率均在54.3%以上.带菌盐藻可以通过As(Ⅲ)氧化、As(Ⅴ)还原、As(Ⅲ)甲基化和排出胞外等途径降低砷的毒害.  相似文献   

4.
海河流域河流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评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洪  林超  雷沛  单保庆  赵钰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336-2344
以海河流域2009年地表水水质现状数据为基础,分别运用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潜势和浮游植物表征河流富营养化水平.结果显示,流域河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河流水体中TN、NH3-N平均含量分别为8.13、4.34 mg·L-1,分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限值(2 mg·L-1)4倍、2倍以上.北三河水系(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子牙河水系和海河干流中TN浓度超过9 mg·L-1;海河流域河流水体中TP平均含量为0.87 mg·L-1,超过地表水Ⅴ类限值(0.4 mg·L-1)2倍以上.北三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运东水系水中TP平均含量均超过1.0 mg·L-1.主要河流3%处于中或贫营养,44%处于极富营养化水平,主要分布在北三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漳卫河水系,表明流域河流总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平原段河流富营养化严重.河流治理要兼顾耗氧污染控制和营养盐控制,以改善河流水质.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水体总汞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王康  康世昌  郭军明  张强弓  黄杰  郑伟 《环境科学》2012,33(7):2288-2294
为研究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水体中总汞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07~2010年对纳木错湖表层水及入湖河水进行了采样,检测了其总汞浓度,并分析了总汞浓度与降水量、河水径流量等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木错表层湖水和河水中的总汞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1.09±0.73)ng.L-1和(2.87±2.59)ng.L-1,显著低于受到汞污染的水体.近岸带湖水的总汞浓度在季风期远大于非季风期,而其浓度水平和空间变化明显大于湖心区.河水的总汞浓度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季风盛期最高且波动最大,而季风期后最低,这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你亚曲的定点观测表明,河水总汞浓度的时间变化与径流量一致.入湖河流总汞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的时间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河流的流域面积、流域内土壤汞本底值及补给方式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深圳荔枝湖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工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比较了深圳荔枝湖综合治理工程运行9个月内不同湖区水体的叶绿素a、总磷、总氮及透明度的变化,探讨了综合治理工程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荔枝湖的水质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治理工程运行期间全湖湖水营养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总磷<0.1 mg·L-1,总氮<1.5 mg·L-1),四湖区藻类水平北湖区(16.77μg·L-1)和东湖区(21.45μg·L-1)较低,南湖区(35.83μg·L-1)、西湖区(32.69μg·L-1)相对较高,全湖水体透明度提高(全湖平均>0.5 m);治理工程将湖水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由重富营养化水平改善为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对夏季与冬季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和南太湖)上覆水的砷含量及水质参数进行调查,运用多元分析技术分析砷的空间与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水质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部湖区(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湾)水体中总砷(TAs)、砷酸盐[As(Ⅴ)]、亚砷酸盐[As(Ⅲ)]及甲基砷(MMA+DMA)的平均含量(2.58~3.34、1.37~2.34、0.53~0.64和0.16~0.36μg·L-1)均高于南太湖(1.73、1.10、0.31和0.10μg·L-1),显示了砷在太湖北部与南部的空间分布差异.此外,夏季TAs、As(Ⅴ)、As(Ⅲ)和甲基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0、2.06、0.73和0.25μg·L~(-1),均高于冬季(1.78、1.10、0.30和0.17μg·L~(-1)),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因子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总磷(TP)、总铁(TFe)和叶绿素a(Chl-a)是影响太湖水体砷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其中,TP、TFe与太湖水体中TAs和As(Ⅴ)的分布存在显著正相关;Chl-a含量对As(Ⅲ)和甲基砷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推测浮游植物(Chl-a)对砷还原和生物甲基化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江西省典型稀土矿区龙南县重稀土矿区土壤、水体和主要农作物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并评价了稀土元素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在538.73~1625.76 mg·kg-1之间,平均值为976.94 mg·kg-1,分别是江西省和全国土壤稀土元素含量背景值的4.53倍和5.09倍.矿区河水稀土元素浓度达55.72 mg·L-1,为对照区河水稀土元素浓度的8974.7倍.井水中稀土元素浓度为0.033mg·L-1,是对照区井水稀土元素浓度的10.55倍.10种农作物稀土元素含量范围为1.04~78.57 mg·kg-1,均超过我国蔬菜卫生标准稀土元素含量的限值(0.70 mg·kg-1).不同农作物品种稀土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小白菜萝卜红薯包菜紫芋地瓜芋头辣椒西红柿稻米.参照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方法,评估了稀土元素经口摄入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发现矿区居民通过农作物和井水摄入的稀土元素日均摄入量的总和为295.33μg·kg-1·d-1,远高于稀土元素对人体亚临床损害剂量的临界值,说明稀土元素对矿区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小白菜和萝卜对矿区居民食物日均稀土元素摄入量的贡献率高达76.92%,建议当地居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饮食结构,少种植和食用小白菜和萝卜,选择对稀土元素具有低积累的农作物品种,以降低稀土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程楠  谢青  樊宇飞  王永敏  张成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8,39(7):3426-3433
为评价三峡库区居民汞暴露风险,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涪陵和忠县两地采集了238份当地居民头发样本,分析了总汞(THg)和甲基汞(Me Hg)含量.结果表明,两地居民头发THg、Me Hg平均含量分别为(0.50±0.54)μg·g~(-1)、(0.35±0.25)μg·g~(-1).其中,涪陵居民头发THg、Me Hg平均含量分别为(0.71±0.87)μg·g~(-1)、(0.53±0.46)μg·g~(-1),均高于忠县居民头发THg[(0.41±0.36)μg·g~(-1)]、Me Hg[(0.28±0.26)μg·g~(-1)]平均含量水平,但两地头发总汞平均含量均低于美国EPA安全参考剂量(1μg·g~(-1)).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发汞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40~50岁年龄段居民发汞含量最高;不同性别间发汞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女性发汞含量略高于男性.居民发汞含量与食鱼频率呈正相关,渔民发汞含量显著高于非渔民发汞含量(P0.01),且渔民头发样本总汞含量均值(1.44±0.79)μg·g~(-1)超过了EPA安全参考剂量.两地吸烟者头发总汞含量[(0.55±0.24)μg·g~(-1)、(0.58±0.54)μg·g~(-1)]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头发总汞含量[(0.51±0.30)μg·g~(-1)、(0.36±0.26)μg·g~(-1)].三峡库区居民汞暴露风险总体较低,但渔民存在一定的汞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河套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与人群砷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河套地区土壤、水中的砷及其它重金属元素导致人群井水砷中毒.该区井水砷中毒发病范围涉及7个旗县(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临河市、磴口县、阿拉善左旗)的约6100km2地域,受威胁人数达18万.然而,有关井水中砷的来源的专门研究工作开展得很少,本文基于对该区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潜水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探索.结果显示,砷在潜水中的平均含量为0.483μg/g,在土壤中为13.74μg/g.这些含量水平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1984年)的0.05μg/g饮水砷含量标准及当地土壤的砷背景含量(5.20μg/g).在污染区土壤及潜水中的重金属含量随离开上游阴山山前范围的距离增大而递减.区内潜水中的铅、锶同位素含量比值与上游矿区水中的铅、锶同位素比值紧密关联,土壤中的铅、锶同位素含量比值变化特征与人群中毒区土壤及潜水中的砷含量变化相应.数据揭示,污染物起源于位于河套地区上游的阴山山前矿业区.  相似文献   

11.
TRMM卫星降水数据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6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量在月尺度和日尺度上验证了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卫星降水数据的精度,并在此基础上基于TRMM月降水数据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体上,TRMM月降水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量相关系数R=0.902,斜率K=0.849,数据精度较高,数值上比站点实测降水量略微偏低;就单个站点而言,大部分站点相关系数较高,偏差较小,但波密站相关系数相对较低,江孜站和南木林站数据偏差相对较大。TRMM日降水数据与站点实测降水量相关系数R=0.466,斜率K=0.451,数据精度较低,与站点实测降水量一致性较差。在降水空间分布上,雅鲁藏布江流域整体呈现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趋势,不同区域间差异极其明显;在降水时间分布上,大部分降水集中在6至9月,12月至第二年2月很少有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12.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大气降水同位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的雨水方程为 :δD =7.54δ18O +1 5.92 ,表现出该地区为强烈蒸发特征。氢、氧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δD、δ18O东部高 ,西部低 ;氚值 (T)东部低 ,西部高 ,这与孟加拉湾降水云气的形成、动态运移过程及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西藏最重要的经济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极其敏感和脆弱.文章选择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对气候因素、径流变化的时空规律的分析,探讨了降水、气温等气候因子对径流的影响.得出:流域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特点,流域1960年-2009年流域年降水呈上升的趋势,但趋势不显著,流域降水变化呈现复杂性.气温、降水的变化是影响雅鲁藏布江天然径流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凌欣  徐慧平  陆光华 《环境科学》2021,42(6):2868-2874
为了掌握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对高海拔河流氮转化过程的影响,采用沉积物泥浆实验方法,研究了磺胺甲唑(sulfamethoxazole,SMX)和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2-ethylhexyl-4-methoxycinnamate,EHMC)在不同浓度下(0.01、0.1、1.0、10和100 μg·L-1)对雅鲁藏布江沉积物硝化作用的影响.所有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了硝化速率,SMX和EHMC共暴露诱导了最大抑制率,达到66%.所有SMX和EHMC处理组均显著抑制了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AMO)活性和amoA基因丰度,SMX单独及其与EHMC联合诱导了比EHMC更强的抑制效应.SMX单独或与EHMC联合暴露显著抑制了沉积物中的羟胺氧化酶(hydroxylamine oxidase,HAO)活性及hao基因丰度,共暴露的抑制效应更强,而单独EHMC处理增加了HAO活性和hao基因丰度.结果表明,PPCPs影响了高海拔河流沉积物中硝化菌群的活性,抑制了硝化过程,联合暴露进一步增加了水生态系统中氮负荷压力.  相似文献   

15.
雅江河谷佛掌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河流的河谷深切,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频发,洪水滞流沉积物经风力改造,在两岸形成大面积沙丘(以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为例)。对雅鲁藏布江沿岸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鉴别河谷中的古洪水沉积与风成沉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为该区域防风治沙工程提供理论支持。选取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漫滩的爬坡沙丘——佛掌沙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其上四个叠置的新月形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分异规律,揭示其沉积环境。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佛掌沙丘表层沉积物以中砂为优势粒径,分选较差,极正偏,尖窄峰态。叠置新月形沙丘的粒度分布模式为坡顶粒径最粗,分选最好;就整个佛掌沙丘而言,随高度上升,沉积物的粒径变细,分选变好,这是风力分选与重力分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萨胡判别式判定该沙丘沉积环境为河流沉积,但将粒度数据与其他区域的河岸沙丘粒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该沙丘为典型的风成沙丘,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物源较近,且受地形阻挡风力分选作用不明显,导致萨胡判别式无法很好地区分风力沉积与河流沉积。根据与河漫滩沙样的粒度特征对比发现,佛掌沙丘主要由河流中携带的物质提供沙源。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水化学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平  张全发  李思悦 《环境科学》2023,44(6):3165-3173
为探究1973~202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水化学演变规律,利用Piper图、 Gibbs图、离子比值和相关性分析研究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并采用钠吸附比(SAR)、钠百分比(Na+%)和渗透性指数(PI)评价雅江河水的灌溉适用性.结果表明,TDS均值为(208.30±58.26)mg·L-1,随时间呈增加趋势;Ca2+是优势阳离子,占阳离子总量的(65.49±7.67)%,HCO-3和SO■是优势阴离子,分别占主要阴离子的(68.56±9.84)%和(26.85±9.82)%; Ca2+、 HCO-3和SO■的年代增幅率分别为2.07、 3.19和4.70 mg·(L·10 a)-1;雅江水化学类型是HCO3-Ca型,主要离子化学受碳酸盐岩化学风化控制,1973~1990年碳酸盐岩风化主要受碳酸作用,而2001~2020年间主要受碳酸和硫酸共同作用;雅江干流河水的主要离子...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文利用1956-2000 年近45a 的天然径流逐月资料, 1956-2004 年近50a 的气温、降水逐 月资料, 分析了20 世纪下半叶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 雅 鲁藏布江流域径流的年际变化较稳定, 年内分配极不平衡, 月最大径流量占全年百分比达30.1%, 而月最小径流量只占全年的2.1%, 枯水季节径流量和洪水季节径流量相差较悬殊; 雅鲁藏布江流 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趋势, 同时流域内降水增加趋势较明显, 变化周期与径流变化周期较一致。 从雅鲁藏布江流域天然径流代际变化的初步分析来看, 流域来水的增加, 主要受制于降水和气温的 变化, 也受到流域地表状况变化的影响, 同时也可能是河流丰枯长周期变化的表现。这种周期变化 还需相关资料的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表湿润状况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1961-200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得出最大潜在蒸散,进而得到地表湿润指数,分析了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气温的联系。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前20年呈减少趋势,后20年则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20世纪60至80年代初,地表为变干趋势;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降水量增加,最大潜在蒸散显著减小,地表呈变湿趋势。60年代为冷湿型,90年代为暖湿型。  相似文献   

19.
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季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的无机水化学特征,于2020年8月在雅鲁藏布江上游河源和河流段采集干支流水样,分析了水体主要离子的化学组成和空间变化规律,并对离子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上游干支流水体中的阴离子以HCO3、SO42为主,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71.11%、23.16%;优势阳离子为Ca2+、Na+,分...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对比分析和时空互代法,从植被配置模式(杨树+砂生槐、砂生槐、花棒、藏沙蒿)、工程年限(6,10,30a)2个方面,研究了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河谷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实施过程中林下植被特性、地表生物结皮及土壤养分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工程年限为10a的乔灌(杨树+砂生槐)、灌木(砂生槐、花棒)型样地较草本(藏沙蒿)更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且杨树+砂生槐样地的林下植被地上生物量、枯落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与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样地.藏沙蒿样地的生物结皮最为发育,花棒样地次之,杨树+砂生槐样地无结皮.随年限延长,杨树+砂生槐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枯落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呈增加趋势,生物结皮仅在6a样地中有发育;砂生槐样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物结皮逐渐增加,但植物多样性、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枯落物量、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规律.不同配置模式中,杨树+砂生槐乔灌型样地各项指标综合表现最佳,并随工程年限延长,对促进河谷沙地植被演替、提高植被生产力、提升沙地肥力等作用愈强.建议该区防沙治沙工程中应推广杨树+砂生槐乔灌型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