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批量振荡法模拟粪固醇在沉积物-水两相中的迁移,考察了温度、盐度、pH值、浓度对沉积物吸附粪固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不利于沉积物对粪固醇的吸附,但有利于粪固醇溶解度的增加;沉积物有机质中亲水性基团向水体中释放,不利于粪固醇的吸附;盐度升高和水体中粪固醇初始浓度增大皆有利于沉积物对粪固醇的吸附;pH值增高或降低皆抑制沉积物对粪固醇的吸附;沉积物中粗胡敏素对粪固醇吸附贡献较大,矿物质对粪固醇吸附贡献较小;温度、盐度、pH值和粪固醇浓度的变化,对粪醇/(粪醇+加氢胆固醇)、粪醇/24-乙基粪醇、粪醇/胆固醇、24-乙基粪醇/谷甾醇、24-乙基粪醇/(24-乙基粪醇+加氢谷甾醇)5个质量比指标的影响较小,其质量比指标可以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2.
以大连湾近岸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粪固醇为吸附质溶液,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粪固醇的吸附动力学特性,以及温度、溶液pH、盐度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粪固醇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在24 h内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并且吸附速率经历先快后慢,最终趋于稳定;粪固醇在沉积物上的等温平衡吸附符合线性等温线方程及Freundlich方程,粪固醇吸附实验数据与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的更好,热力学参数吸附焓△H0<0,熵变△S0<0,呈现出放热反应,非自发过程的特征;pH是影响沉积物对粪固醇吸附的主要因素,吸附分配系数随pH的增大而减小,实验结果表明当pH处于6.8时,粪固醇在沉积物上吸附分配系数达到最大;沉积物对粪固醇的吸附能力随盐度的升高呈线性递增。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大连海湾近海表层沉积物为吸附剂,以粪固醇为吸附质,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吸附质的初始浓度、反应温度、溶液盐度、pH以及沉积物粒度等因素对近海沉积物吸附粪固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依次为吸附质初始浓度>温度>盐度>沉积物粒度>pH。吸附质初始浓度、盐度、温度对粪固醇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作用有一定的影响;沉积物粒度、溶液pH对吸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对硝基苯酚在不同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比较分析了Linea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描述吸附等温线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Linear方程更适合描述沉积物吸附对硝基苯酚的等温线.对硝基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主要是溶质在沉积物有机质中的分配,其吸附热为-7.8kJ·mol-1,主要的吸附作用力为疏水键力.对硝基苯酚在18个沉积物有机质上吸附自由能改变量为-5.4--7.2kJ·mol-1.标准自由能的变小是对硝基苯酚在沉积物有机质上吸附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粗胡敏素对粪固醇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批量震荡法模拟粪固醇在粗胡敏素-水两相中的迁移,研究了粪固醇在粗胡敏素上的吸附行为,同时考察了温度、盐度、pH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进行,温度升高可增加粪固醇的溶解度,粗胡敏素中亲水性基团向水中释放都不利于吸附的进行。盐度升高有利于吸附,而pH的改变对吸附影响不大,当pH在10.0左右,粪固醇吸附量最低。正交实验显示,温度、盐度、pH对吸附都有影响,影响顺序依次为:温度>pH>盐度。温度、盐度、pH的改变对粪醇/(粪醇+二氢胆固醇)[5β/(5β+5α)-C27]、粪醇/24-乙基粪醇(Coprostanol/24-ethylcoprostanol)、粪醇/胆固醇(coprostanol/cholesterol)、24-乙基粪醇/谷甾醇(24-ethyl coprostanol/sitosterol)、24-乙基粪醇/(24-乙基粪醇+加氢谷甾醇)[5β/(5β+5α)-C29]5个比值指标影响较小,其比值指标可以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6.
粪固醇作为海洋环境中粪便污染指示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一种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模式(GC/MS-SIM)测定污水、沉积物样品中粪固醇的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构建8个粪固醇比值指数,表征不同动物粪便的污染来源,探讨污水和沉积物中不同粪固醇对海洋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粪固醇可以作为污水、沉积物中不同来源粪便的指示物。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几个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磷吸附等温线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同时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据Langmuir模型计算,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为0.122~0.893 mg/g,且吸附容量与Al2O3,TFe2O3和有机磷(O-P)的含量均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吸附/解吸平衡点,不同沉积物在该点质量浓度为0.02~0.45 mg/L,有较大差异.该值与沉积物中总磷及无机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与铁/铝磷及有机磷和有机质含量也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钙磷及氧化钙只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还表明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泊,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逐级分离法将天然沉积物进行逐级分离。通过γ-666与各分级样品间的吸附实验获得了沉积物中各单组分对γ-666的吸附等温方程。以单组分吸附等温式为基础,建立了沉积物吸附γ-666的多组分吸附等温式。用该多组分吸附等温式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组分对γ-666的吸附规律、吸附能力及吸附贡献大小等信息。结果表明,多组分吸附等温式具有合理、客观、信息丰富、物理意义明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近海沉积物组份对有机物的吸附与吸附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连近海沉积物主要组份碳酸钙、金属氧化物、腐殖酸和粘土矿物为沉积物模拟样品,测定该4种组份对硝基苯等4种毒性有机的吸附等温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组份吸附剂吸附等温模式。通过吸附热的测定,探付了4种沉积物组份吸附毒性有机物的机理,并比较了相对吸附能力大小  相似文献   

10.
用化学逐级分离法将天然沉积物进行级级分离。通过γ-666与各分级样品间的吸附实验获得了沉积物中各单组用分对γ-666的吸附等温方程。以单组分吸附等温为基础,建立了沉的吸附γ-666的多组分吸附等温式。用该多组分吸附等温式获得了沉积物中各组分为γ-666的吸附规律,吸附能力及吸附贡献大小信息。结果表明,多组分吸附等温式具有合理、客观、信息丰富、物理意义明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等温静态批量平衡吸附实验,采用3种常见的等温线(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Temkin方程)对2种病毒(MS2和X174)在2种处理(非灭菌和灭菌)条件下的6种土壤(红壤土、红粘土、乌栅土、黄泥土、沙质潮土和壤质潮土)中的吸附行为进行了回归拟合.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均表明,土壤性质、病毒性质、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对病毒在土壤中吸附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红粘土对MS2和X174的平均吸附比例几乎能达到100%,而2种潮土(沙质潮土和壤质潮土)相对较弱;总体来看土壤对X174的吸附能力高于MS2,但灭菌后的土壤对MS2的吸附能力却高于X174.在数值模拟中,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均具有理想的相关性.Freundlich方程能够表现出病毒浓度对其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尽管Langmuir方程能够应用于土壤对病毒吸附能力的比较,但本研究中不能应用Langmuir方程来计算土壤对病毒的最大吸附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粉末活性炭(PAC)吸附再生水中3类典型有机物(腐殖酸、多糖和蛋白质)进行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吸附及吸附前后其粒径变化试验,研究PAC吸附不同有机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中Freundlich方程拟合结果最好,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PAC对腐殖酸的吸附效果最好,对多糖的吸附效果最差;热力学研究发现,PAC对3类有机物的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过程。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PAC吸附3种有机物的最佳接触时间均为12 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PAC的吸附过程,其对有机物的吸附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作用;PAC吸附腐殖酸的扩散速率最快,吸附量也最大。PAC吸附有机物后的粒径均不同程度地增大,吸附多糖时增加最多,吸附腐殖酸时增加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黄河兰州段沉积物的吸附规律及影响,以黄河兰州段的沉积物为供试样品,选择萘(naphthalene)为代表性有机污染物,采用批量试验法研究了污染物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初始质量浓度、pH、离子强度、粒径等影响因素以及解吸动力学.结果表明:黄河沉积物对萘的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吸附过程主要分为快吸附(0~4 h)和慢吸附(4~8 h)两个阶段,在8 h左右达到平衡;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热力学吸附特征.在25~45℃的温度范围内,E(吸附平均自由能)为0.288~0.316 kJ/mol(< 8 kJ/mol),吸附过程中,ΔGθ(吉布斯自由能)小于0,ΔSθ(熵变)与ΔHθ(焓变)均大于0,说明萘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混乱度增大的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萘在其上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增大吸附体系中的离子强度时,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过程受到抑制;当萘初始浓度增大时,吸附量增加;酸性条件抑制吸附过程,碱性环境促进吸附过程;黄河沉积物对萘的解吸量远小于吸附量,存在解吸滞后现象.研究显示,萘在黄河沉积物中的吸附速率受内部扩散、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共同影响,并且吸附过程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径和溶液的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滴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滴水湖湖底典型区域采集表层沉积物,研究其对上覆水中磷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滴水湖5个采样点沉积物对上覆水中磷的"快吸附"过程发生在0~4 h内,吸附速率达3.08~5.65 mg/(kg.min)",慢吸附"发生在4~24 h内,速率为0.54~1.34 mg/(kg.min),24 h后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抛物线扩散方程Ct=C0-kt1/2可很好地拟合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当上覆水磷浓度低于0.18~0.20 mg/L时,各采样点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很低或呈负吸附状态,之后磷吸附量随初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湖心处本底吸附态磷(NAP)较高,为6.871 mg/kg;一号码头和南岛处沉积物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较低,分别为0.18和0.22 mg/L,纳磷潜力较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比Freundlish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沉积物对上覆水高浓度磷的等温吸附过程。滴水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容量范围为322.58~1 250.00 mg/kg,其中南岛处沉积物吸附磷容量较大,对上覆水中高磷浓度的变化缓冲力较强,但同时也是重要的磷库,应密切关注该处磷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螺旋藻为吸附剂,对模拟矿山废水中的稀土Er3+进行吸附特性研究.研究了被处理液的pH值、螺旋藻的剂量、初始Er3+浓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通过Freundlich,Langmuir,Redlich-Peterson和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吸附模型,以及伪一级、伪二级、Elovich方程和颗粒内扩散动力学模型,对该过程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进行探讨,以了解该吸附过程的机理.吸附结果显示:当被处理液的pH值为5、螺旋藻的剂量为2.0g/L、吸附温度为298K、初始Er3+浓度为100mg/L和吸附时间为60min时,螺旋藻对模拟矿山废水中Er3+的吸附去除率为90.73%,通过HNO3解吸附,回收率可达97.12%,表明螺旋藻的吸附速率快、吸附和回收效果较为理想.研究表明:该过程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且吸附等温线能较好用Langmuir方程进行模拟(R2>0.9),属于自发吸热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褐煤为原材料制备黑腐酸,选择吸附温度、时间、pH值、黑腐酸用量和Cd2+初始浓度5个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分别建立黑腐酸对Cd2+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确定最优吸附条件.将吸附过程拟合等温吸附方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并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H值、黑腐酸用量和底物浓度为黑腐酸吸附Cd的显著影响因素,优化后的条件为温度308K、时间107.82min、p H=5.55、黑腐酸用量0.05g,底物浓度95.56mg/L,表明黑腐酸是一种良好的吸附材料,吸附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能够处理高浓度重金属污染.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308K下最大吸附量为54.20mg/g;热力学分析得ΔG0 <0、ΔH0>0、ΔS0>0,即反应是自发的吸热熵增反应;黑腐酸表面粗糙多孔,具备良好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具有多种官能团,吸附反应有羟基、羧基等参与形成氢键,并与无机矿物发生离子交换.本研究可为揭示黑腐酸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的环境行为与其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状况密切相关,沉水植物对沉积物的重金属吸附性能有何影响值得关注.以武汉南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种植沉水植物菹草后沉积物的锌吸附性能变化开展研究,并将沉积物进行逐级分离,分析不同级的沉积物对锌吸附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均能拟合沉积物对锌的...  相似文献   

18.
人工合成水铁矿对含磷废水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蒙蒙  王殿升  黄天寅  刘锋 《环境科学》2016,37(9):3498-3507
采用人工合成水铁矿Ferror Mox(FM)作为处理含磷废水的吸附剂.利用SEM、EDS、XRD、FTIR和Raman等分析手段确定FM为无定形状态的2 L水铁矿,主要由Fe、O、Ca、Si等元素组成.通过实验考察该材料作为除磷吸附剂的效果,研究了不同因素对FM除磷效率的影响,并对其吸附除磷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吸附时间60 min、磷酸盐溶液初始p H为2、相对投加量为7 g·L~(-1)、反应温度为25℃、初始含磷浓度为10 mg·L~(-1)、溶液体积为50 m L的条件下,磷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9.14%;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式均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由热力学参数可知,FM吸附磷酸盐的反应属于自发(式)的吸热反应;FM去除磷酸盐的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均可以描述;通过再生实验可知,用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99%左右吸附在FM上的磷酸盐解吸下来.因此,FM适合作为处理含磷废水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