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中概要介绍了作者提出了喷动清灰颗粒移动床除尘系统,提出了喷动清灰机理、清灰器设计、结构参数、清灰效率、动力消耗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喷动清灰颗粒移动床除尘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主要对颗粒层过滤除尘的过滤机理以及国内外移动床颗粒过滤器的高温除尘技术情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颗粒层过滤效率和系统压力降的计算方法,并对今后颗粒层过滤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均质滤料过滤截污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均质滤料过滤进行了分析,采用毛细管模型研究过滤水流,给出毛细管中剪切应力的分布,通过毛细管中颗粒物的受力分析,求得颗粒与毛细管壁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力。对颗粒在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运动的受力平衡进行分析简化,得到了截污饮和时滤床中孔隙率的计算公式,由此可以计算出均质滤床的最大截污能力,即:清洁滤床的孔隙率与孢和孔隙率之差乘以滤床的体积。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颗粒移动床除尘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除尘技术,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等优点,用途广泛。它利用移动的颗粒层对粉尘的捕集能力实现对含尘气体的过滤除尘。图1为颗粒移动床除尘系统的流程示意图。载体颗料自料斗流过床体;含尘气体呈错流穿过床层,其中所含粉尘被颗料捕集。捕集粉尘后的颗粒进入再生器进行清灰再生,然后由提升系  相似文献   

5.
1990年12月18日至19日,由国家环保局主持在北京召开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第58—02—05专题移动床颗粒层除尘技术鉴定会议。会议听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报告,参观了移动床颗粒层工业除尘装置现场,经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这项重大科技成果的鉴定。移动床颗粒层除尘技术是一种新发展的耐高温的干式除尘技术,适用解决高温工业锅炉  相似文献   

6.
颗粒床技术在高温除尘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颗粒床除尘工程的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外颗粒床的应用与开发,最后提出了新型高效的颗粒床除尘技术。实验表明,颗粒床除尘具有:耐高温,除尘效率高,性能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移动床复合金属氧化物烟气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新型DSI型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研究其在移动床反应器中的脱硫行为,采用正交法设计实验,考察了诸因素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并优化了工艺条件,得到了最佳工艺参数,在移动床中实现脱硫剂的再生,得到浓度为4%的硫氧化物再生气,并可回收利用制备浓硫酸,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烟气脱硫的移动床反应器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反应器的设计,为工业放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颗粒层的过滤机理和影响移动床颗粒层除尘器除尘效率因素的基础上,用多因子正交法在实验室上初步研究了过滤气速,颗粒的尺寸和种类,颗粒层厚度和颗粒层中的尘含量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在工业装置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实验证明,适宜的过滤气速为0.2m/s,床内颗粒直径取1-2mm较好,床层厚度应等于或略大于150mm。  相似文献   

9.
移动床活性焦烟气脱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错流移动床活性焦烟气脱硫试验结果。当空速为(994~1342)·h-1,颗粒层厚度100mm,温度100~120℃时,脱硫效率最高达86%;颗粒层压力损失与操作气速呈线性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结构及流化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开发一种新型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的设想,通过不同型式床顶、床底结构的试验,确定了实现这一构想的最佳流化床结构型式;研究了冷态条件下该装置内床料流化的状态及固含率轴向分布情况,初步考察了其流体力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气速在2.5~5m/s时,装置能实现大量固体颗粒的内循环,床料在床内的运动呈"环-核"结构,床内固体颗粒物浓度高于传统等径流化床,可将其用于烟气脱硫工艺.  相似文献   

11.
氧化铁系脱硫剂在移动床中脱除SO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移动床和固定床吸附特性,认为移动床具有床层利用率高,空速大,可连续的优点,由实验确定了移动床适宜空速和固体物料流量。经1039小时运行,证实移动床的脱硫率,硫容均令人满意,床层利用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颗粒移动床除尘装置高效粉尘回收器──雾膜高效旋风分离器的性能、水气比例的确定以及对沸腾锅炉粉尘除尘试验的结果,证明该高效旋风分离器的分高效率高达99%。  相似文献   

13.
一种用箱模式与高斯模式结合计算大气环境容量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综合考虑污染物浓度的上下不均匀分布、污染物的衰减、沉降过程、侧向扩散等诸因素,建立了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模式。用高斯扩散模式确定环境容量计算模式中的有关参数。通过实例介绍了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颗粒床除尘工程的机理,并综述了国内外颗粒床的应用与开发,最后提出了新型高效的颗粒床除尘技术。实验表明,颗粒床除尘具有:耐高温,除尘效率高,性能稳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街道峡谷内超细颗粒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试研究了街道峡谷内4个不同高度处10~487 nm粒径范围内颗粒的数浓度及粒径分布,根据特定条件下的测量结果,得到不同高度处颗粒数浓度粒径分布均呈包含2~3个峰的对数正态分布;一定高度范围内(15~20 m),随高度增加, 核模态数浓度显著降低,其峰值粒径向大粒子方向偏移,积聚模态数浓度和粒径分布变化不如核模显著;随高度继续增大,颗粒数浓度和粒径分布无显著变化.同时对不同测点的PM2.5和CO的浓度进行了测试,得到总颗粒数、总颗粒体积、CO和PM2.5浓度垂直方向多呈幂函数递减规律分布.受环境风速风向影响,测试Ⅰ(高风速,递升型街道峡谷)时总颗粒体积、PM2.5和CO浓度均低于测试Ⅱ(低风速,风向平行于街道峡谷)时,测试Ⅰ时总颗粒数、总颗粒体积、PM2.5和CO浓度的垂直衰减率均低于测试Ⅱ时;无论递升型街道峡谷或风向平行于街道峡谷,总颗粒数浓度垂直衰减率均大于同期CO和PM2.5的垂直衰减率,表明总颗粒数浓度除了受环境空气的稀释作用影响外,同时还受到沉降或凝并等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二级垂直移动式颗粒层除尘器,它的关键技术采用独创的床外清灰及气流输送、滤料循环系统.该除尘器1991年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它的适用范围广,除尘效率高,无二次污染。适用于粉尘、烟气等污染源的治理,使排放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17.
厦门海域大气中颗粒态硫酸盐的浓度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其浓度大小为:冬季大于春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颗粒态硫酸盐的平均浓度估算为9.37μg/m^3,其中海盐源和大海盐源硫酸盐分别为0.89和8.48μg/m^3,硫酸盐在不同粒径颗粒物听分布呈双型:粗颗粒硫酸盐来源于海盐,而细颗粒硫酸盐则非来自海盐。利用所采集的大气干,湿沉降的试样,测定了颗粒态硫酸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并估算了大气输入厦门海域的颗粒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EGR(废气再循环)对柴油机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空间结构的影响,针对不同EGR率下产生的柴油机颗粒,采用颗粒粒径分析仪以及X射线小角散射等分析手段,研究了EGR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粒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影响,分析了颗粒团聚程度、团粒间隙尺寸以及表面形态等参数随EGR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EGR率从10%增至30%,颗粒数浓度峰值粒径向大粒径方向偏移,粒径在10~50 nm的核模态颗粒数浓度分别降低了14.7%和29.4%;粒径在50~500 nm的积聚态颗粒数浓度分别增加了17.1%和139.4%;总颗粒数浓度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分别增加了4.5%和72.1%.采用EGR后,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和表面分形维数分别增加了12.1%和18.2%,表明EGR会使颗粒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表面粗糙程度增加.随着EGR率的增加,颗粒的团粒间隙分布有明显差异,EGR率为0时的团粒间隙尺寸主要分布在8~11 nm,EGR率为30%时的团粒间隙尺寸主要分布在4~6 nm,表明EGR可在总体上降低团粒间隙尺寸和数浓度,增加了颗粒的团聚程度和空间结构的紧密程度.研究结果对于拓宽EGR的工况使用范围、提高DPF等后处理装置的工作效率、进一步降低柴油机的NOx和颗粒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石灰颗粒与SO2反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计算,并用热重分析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CaO转化率与反应时间及粒径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测定了石灰颗粒的孔隙随孔径的分布。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符合较好。石灰颗粒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孔闭塞现象,从而限制了转化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烹饪油烟颗粒物粒径分布与扩散特性研究有助于解析其对室内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的影响,采用电子低压撞击器(ELPI)实时监测了油烟机开启和关闭状态下,模拟烹饪油烟发生处和3 m外位置处,0.03~10μm范围内油烟颗粒数浓度和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油烟颗粒主要以655 nm以下的细颗粒为主.油烟机能够显著降低室内油烟浓度,开启油烟机后,油烟发生处颗粒数浓度从2.8×106个·cm-3降低到2.3×105个·cm-3,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质量浓度从85.9 mg·m-3降低到6.2 mg·m-3.油烟机对PM10的净化效率高于PM2.5.油烟迅速从发生处扩散到3 m外,无通风状态下,总颗粒数浓度衰减达65%,PM2.5质量浓度衰减达75%.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了油烟机对油烟PM2.5质量浓度场扩散分布影响.红外摄像仪监测了油烟温度场分布扩散,以扇形向外扩散,伴随着油烟温度梯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