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秉 《灾害学》2022,(4):225-234
基于历史气象数据和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8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未来气象模拟结果分析海南地区在不同重现期和不同排放情景下暴雨灾害危险性,并结合未来经济、人口、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暴露度研究,为研究区未来建设提供防灾减灾思路和办法。结果表明:①台风对历史暴雨频次的影响明显,贡献率约为26.15%。未来暴雨频次在RCP4.5浓度路径下呈上升趋势,增长速率约为0.16次/10年。20年一遇时,暴雨频次均值约为11次,100年一遇时,均值约为12次;以海口市、琼海市、儋州市、保亭市为高值中心。②在惯性、生态、高速三种社会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分别保持约29.91km2/年、6.85 km2/年、31.72 km2/年的增速。在生态保护发展情景下,林地、草地、水域分别保持2.69 km2/年、0.25 km2/年、2.91 km2/年的增速,而在另外两种情景中都呈减少趋势。未来土地暴露量林地最大,耕地次之。③未来人口和经济暴露度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呈点状分布,多集中在市区的城镇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量高值区明显扩大,海口市变化最为明显。经济效应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人口效应的占85%以上,气候效应的占比小。④综合暴露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海口市、三亚市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建设用地占比高的区域,次高值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受人文因素等影响小,暴露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1971—2015年湖北省78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分别计算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2011—2015年的平均暴雨雨强,结合1980、1990、2000、2010、2015年湖北省县级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和"暴雨雨强-经济损失率"模型,研究湖北省暴雨经济暴露的时空变化,并量化暴雨影响、经济影响、暴雨经济联合影响对暴雨经济暴露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时间上,湖北省暴雨经济暴露在1980年后迅速增长,2015年达到330亿元,增长超过23倍,总体强度呈加重趋势。(2)空间上,暴雨经济暴露格局与暴雨分布、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整体东部高于西部,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首的沿长江暴雨经济高暴露带。(3)影响因子贡献率上,经济发展对暴雨经济暴露变化起主导作用且影响力逐渐增强,暴雨影响、暴雨经济联合影响对暴雨经济暴露变化起次要作用且影响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暴雨灾害及防御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青山 《灾害学》1992,7(3):25-28
本文对湖北省暴雨灾害的时空分布、经济损失连锁反映特征作了分析,提出抗灾教灾和防御对策的应急措施和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4.
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与暴雨洪涝灾害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论述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相联系的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我国受东亚季风影响明显,暴雨活动频繁。各地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暴雨(降水)活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季节性变化和季节内振荡。与之相对应的暴雨洪涝灾害也具有以上的时空变化特征。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受两种不同性质的降水天气——非台风暴雨和台风暴雨的影响,而各沿海省(区)由两者造成的洪涝灾害程度大小也不同。华南地区后汛期中的暴雨洪涝灾害比前汛期的严重。湖南省的降水一年中具有两个峰值,所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两个季节性极大值点。  相似文献   

5.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年内非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71.2%集中在4—6月份,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81.3%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以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根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4个二级区;西部以非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依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3个二级区。分阶段研究表明,洪涝灾害的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与暴雨频次和持续时间呈不同步增长,反映了福建的洪涝灾害是主要致灾因子暴雨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洪涝灾害灾情,福建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划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云南春末夏初干旱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云南124个测站1961-2005年4-5月的月降水量及气温资料,采用EOF方法及离散功率谱方法,分析了云南4-5月的降水总量及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周期,得到了如下结论:(1)降水场与温度场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省一致性分布型.这种分布型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500hPa环流差异明显.(2)全省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温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63年是近45年中的降水最少年,2004年则是降水最多年.1969年是近45年平均气温最高年,1990年则是气温最低年.(3)全省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温度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和90年代高温低湿;70和80年代低温高湿;2001年以后转入高温高湿.2005年春末夏初的干旱就是发生在高温高湿气候背景下的较为异常的气候事件.(4)降水量存在明显的2~3年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同时也存在明显的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平均气温2~5年左右的年际变化较为明显,而较长时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较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1966—2021年重庆区域34个气象站观测日值数据,选择暴雨、热浪、干旱3种典型气象灾害,依据国家标准、采用Mann-Kendall和Sen趋势法分析了3种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SaTScan时空扫描统计法研究了3种灾害的时空聚类特征。结果表明:1966年以来重庆平均热浪频次呈增加趋势,2001年以来暴雨和热浪明显增多、干旱总体减轻;重庆大多数地区暴雨、热浪变化以上升为主,特别是热浪,44%的区县热浪显著上升。暴雨和热浪事件易在东北部偏东地区和西部、西南、中心城区三区交界处聚集,热浪和干旱事件易在西南、中部、东南三区交界处和典型年份聚集。暴雨和热浪灾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东北部聚集增多,热浪和干旱灾害在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聚集区向东北迁移;暴雨、热浪和干旱灾害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在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集、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聚集范围明显缩小。基于时空扫描统计法揭示的研究区暴雨、热浪、干旱灾害时空聚类特征与灾害发生事实及Moran’s I方法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和结论对重庆区域多灾种并发的诊断和综合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胡小康  史培军 《灾害学》2021,(4):163-167,174
基于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梳理了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数据,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地震致灾因子(震中烈度)、承灾体(人口密度、人均GDP)、孕灾环境(海拔、相对高程、坡度)以及房屋损毁对地震人口伤亡的贡献率.结果显示:①1970—2019年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灾害频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暴雨洪水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甘肃省各地1971~2000年气象整编资料及1981-2000年土壤湿度资料,计算分析了主讯期(6~8月)各地土壤水分容纳量,并对甘肃省大暴雨的时空分布、洪水灾害形成的地形、地质特征作了系统分析,依此对暴雨洪水地质灾害进行了区划,对其危害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与降水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2001-2005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分析了近5年来云南滑坡泥石流分布与演变的特点及其与云南降水、大雨、暴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时段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总体分布表现出西多东少,西北多东南少的趋势;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活动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并且各个区域又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在时空分布上滇西北及滇西南是活动最频繁的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高峰期集中在6-8月;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与年降水量、年暴雨次数及年大雨次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大气环流异常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数量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翟越  薄杰  侯亚楠 《灾害学》2020,(4):72-76
为了提高室内人员应急疏散模拟的仿真度,使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进行了有障碍物和无障碍物两种情况下考虑多种因素的室内人员疏散模拟。有障碍物与无障碍物的模拟结果可以形成对照,帮助研究障碍物对于人员疏散路径的影响。将模拟结果与传统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元胞自动机人员出口选择的算法。结果表明,考虑心理因素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室内人员在疏散时的行为,但其在模拟过程中会有人员不合理的反复折返现象。通过设置出口周围的临界人数改进了人员出口选择的算法,能够在不破坏原程序随机性的基础上有效消除人员疏散时的反复折返现象,提高了元胞自动机仿真模拟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支流众多,干流与支流、支流与支流的洪水遭遇使得防洪形势更加严峻,亟需分析洪水遭遇规律和遭遇态势。采用水文统计分析方法,从洪水遭遇次数、遭遇时间、洪峰、不同时段洪量、遭遇程度和洪峰时间间隔等多个角度,分析长江上游干流朱沱站与支流嘉陵江北碚站(干-支组合Ⅰ)、长江上游干流寸滩站与支流乌江武隆站(干-支组合Ⅱ)和支流嘉陵江北碚站与乌江武隆站(支-支组合Ⅲ)这三种洪水遭遇组合不同量级洪水的遭遇规律,进而,采用改进的四元联系数集对势排序法,对洪峰遭遇严重程度、最大7 d和15 d洪水过程遭遇严重程度、最大7 d和15 d洪水过程遭遇重叠程度以及年最大洪峰间隔时间长短进行了态势排序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与嘉陵江的洪水遭遇严重程度较高,长江与乌江的洪水遭遇程度一般,而嘉陵江与乌江的洪水遭遇程度轻微。洪水遭遇集对势排序可以从同势、均势、反势角度定量评价洪水遭遇严重程度,可清晰全面地展现洪峰与洪量的量级大小、重叠程度和间隔时间对干支流洪水遭遇的影响,把洪水遭遇严重程度量化为不同等级,为流域防洪减灾与科学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选取震中烈度Ⅷ度区所覆盖的5个典型乡镇为研究样本,建立强震后影响农户生计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分析强震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影响,并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强震对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强震后,中年户主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最低,老年型最高;随着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升高,农户的生计脆弱性逐渐降低;从纯农户至非农户,生计脆弱性逐渐降低。(2)生计类型、生计多样化指数、震后亲友帮助人数、借钱机会、领导潜力、家庭收入与农户生计脆弱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农户生计适应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这些因素逐渐升高,强震后农户适应能力越高,生计脆弱性越低。  相似文献   

14.
吕雯雪  李建章 《灾害学》2020,(4):202-205
采用当前方法绘制灾后区域地形时,测绘所用时间较长,绘制结果与实际区域地形之间存在较大误差。为此,该文提出基于中继通信技术的灾后区域地形特征点无人机精细测绘方法。采用中继通信技术获取灾后区域地形影像,基于共线方程理论获取灾后区域地形特征点对应的坐标,利用POS辅助控制三角测量方法处理影像,通过高精度物方DEM匹配技术实现灾后区域地形的绘制。  相似文献   

15.
黄承芳  李宁  张正涛 《灾害学》2020,(4):210-214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模拟疫情后经济恢复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预估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部门间影响的差异化,该文结合疫情对经济冲击的特点和超额生产能力的参数引入,调整ARIO模型(Adaptive 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对疫情后经济恢复发展进行模拟预估。结果显示:①基于官方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GDP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预估结果与实际统计资料相比,误差范围低于一个百分点,故该模型是有效的,误差可接受;②超额生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短期内经济的快速恢复和经济总损失的降低,到2020年底,更高的超额生产能力下总体经济恢复91%,较生产能力不变提高了5%,且在两种生产能力约束范围的恢复期内总经济损失约为12%~20%;③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是受疫情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两个部门,经济产出总损失约为24.4%和36.2%,产业部门间经济影响的波及传导作用,导致初期经济产出稳定的第一产业和信息技术业、金融业在恢复期内经济损失分别约为15.6%、17.4%和18.9%。随着未来各季度经济统计数据的公布,期待本研究能进一步验证模型结果同时调整参数设置,以更加全面且准确的认识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玉 《灾害学》2014,(4):33-37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冲击,分析了冲击的空间溢出和乘数效应。采用蒙特卡罗和分块Bootstrap技术模拟了Gamma、Rayleigh等分布假设下的旱涝灾害对各地区粮食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1粮食市场受到货币供给等经济因素和旱涝灾害的显著影响,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强度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2旱涝灾害对粮食市场的冲击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和反馈,从而一个地区旱涝灾害的冲击会扩散到距离更远的市场;3各影响因素空间溢出和反馈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按照该特征可将中国粮食市场划分为5个区域性市场;4未来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各地区粮食价格指数波动幅度多位于2~8区间内,涨幅约为1%~3%;5未来东北和中部主产区的粮食市场受旱涝灾害的影响较大,而非主产区的粮食市场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钱洪伟 《灾害学》2014,(4):143-149
探讨了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介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体系研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关系,并系统阐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并勾勒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逻辑关系图。最后,结合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对构建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进行了初步实践探讨及验证,指出了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能有力地促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灾民的有效避难,对于完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罗通元  吴超 《灾害学》2018,(4):5-12
为了从事故机理和事故学的高度阐明其在安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事故致因理论处于基础安全学和应用安全学的结合部,并在安全科学教学中起“桥梁”作用。开创性提出事故消除的“金标准”为事故发生的本质机理。同时,事故机理起着解释事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异状和症候,担负着新隐患的发现作用;其次,以系统为研究范畴借鉴人因理论,研究了事故机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体和物质,还提出原因、条件和诱发因素三大事理要点;根据原因结果论定义事故原因并分析了六种事故原因类型,首创事故发生的四条一般性规律以及总结出三条事故原因推理方法;最后,提出事故分析所需的七类知识及宏观策略,结果表明:事故机理的新解提供全新的事故分析策略,并为建立事故学学科和丰富事故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武陈 《灾害学》2018,(4):175-179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讨论了体育场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所的功能和作用,分析了体育场馆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体系,其通过六大功能实现避难人员以及物资的安置和管理。分析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的作用时,从体育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所可以提升灾民安全系数以及设备设施性能佳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体育馆顶盖采用有膜结构、网壳结构和空间网格结构等形式,具有受力相对均匀且结构整体质量较低特点,体育场馆屋盖包括悬挑式和非悬挑式,可对自身重量准确的进行平衡,体育场馆顶盖和屋盖的安全性能较优,抗震效果强,有利于提升安置灾民的安全系数,体育馆建筑作为救灾避难场所具有自身结构较轻、建筑结构性优、受力计算结果精确度高等优势。体育场馆内供电设备、供水设备、声光设备以及供暖设备的性能佳,能够为避难人员提供应急、可靠的服务。实验对四川绵阳九洲体育馆安置汶川地震避难人员情况进行考察,得出震后体育馆安全性能强、可对避难者进行合理安置、避难场地的划分与使用合理、同时得出了九洲体育馆作为避难所的有利条件,说明将体育馆作为救灾避难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王军  宁少尉  金菊良 《灾害学》2021,(4):207-213
干旱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干旱的精准监测,提出距平温度指数、距平降水指数、距平土壤含水量指数,将距平模型分别和分类回归树、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融合,提出距平分类回归树模型和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验证模型的可行性。首先选取安徽省2001-2014年168个月的降水、遥感温度、植被和土壤含水量指标,将2001年-2010年距平指数作为率定期,2011-2014年距平指数作为验证期,分别计算距平分类回归树模型和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并预测验证期模型值,计算两种模型值与SPI1值的相关系数,并与历史干旱记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验证期距平分类回归树模型指数和SPI1的相关系数为0.878。验证期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和SPI1的相关系数为0.882。验证期距平分类回归树模型与SPI1等级准确率为0.77。验证期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SPI1等级准确率为0.80。距平分类回归树和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都有良好的监测效果,其中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监测效果更好些、可作为安徽省干旱监测的良好模型,为农业部门制定抗旱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