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稠油废水达标排放问题,构建了5m3/h中试实验装置,以经过除油、浮选和过滤预处理的 富含溶解性有机化合物、氮磷缺乏的低浓度难生化稠油废水为原水,开展了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活性焦吸附、活性焦吸附-生物降解-臭氧催化氧化、臭氧催化预氧化-生物降解-臭氧催化氧化3种不同组合工艺 深度处理稠油废水研究。实验各运行30d。结果表明:在确保处理后水质满足辽宁省DB21/1627—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条件下,3种工艺成本均可控制在6元/m3以内,半饱和褐煤活性焦预吸附-生物降解-活性焦-吸附工艺处理效果最好,成本最低,仅为4.31元/m3。采用吸附生化出水且尚未饱和的活性焦吸附原水,既提 高了活性焦的利用率,也降低了生化降解的负荷,为稠油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达标外排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褐煤活性焦吸附难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煤活性焦是一种以褐煤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具有吸附和催化功能的新型环保材料,其特点是中孔发达,表面含有多元含氧官能团,优先吸附大分子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已广泛用于废气和废水的处理。褐煤活性焦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主要有煤化工废水、炸药废水、石油废水、印染废水等,其机理是氢键作用、化学吸附。褐煤活性焦吸附量较小,可通过改性、二次利用等提高吸附量。饱和活性焦可再生或资源化利用以提高利用率、减少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3.
杭州萧山锦江生活垃圾焚烧厂尾气净化处理工艺,采用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实现了SO_2、NO_x、HCl超低排放,排放浓度分别为15、35、10mg/Nm~3。介绍了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工艺流程、系统组成及设计参数,为系统正常调试、运行提供可靠保证,并为生活垃圾焚烧尾气脱酸脱硝一体化超低排放的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活性半焦(炭)脱硫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炭化条件(炭化温度、炭化时间)和活化条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以及水蒸汽流量)下制取活性半焦。用碘吸附值和硫容表征了活性半焦的微孔结构及其脱硫能力,考察了制备条件对活性半焦微孔及其脱硫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脱硫能力与活性半焦微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钢铁行业烧结烟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强。传统的以脱硫为主的单一污染物控制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环境标准的要求,烧结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钢铁行业污染防治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活性焦(炭)吸附法烧结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的工艺原理,并通过太原钢铁集团的工程应用实例证明了活性焦(炭)吸附法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符合钢铁行业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关键设备和工艺特点等方面介绍了活性焦吸附脱硫工艺,为该工艺在石油炼制行业催化裂化烟气脱硫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着火危险试验”工作组在环标委第五次年会上作了工作汇报,听取了代表们的意见,随即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意见汇总于下.1.对于下列五项标准草案,即“着火危险试验名词术语”、“着火危险试验总导则”、  相似文献   

8.
刘秀珍  刘鑫 《环境技术》2023,(7):164-167
近年来,电力行业相继发生了多起变压器、电容器、干式电抗器、换流阀并联电抗器的火灾事故事件,给电力设备的防火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着火试验方法主要采用通用基础方法来测试固体绝缘材料的初始着火性能,而对电力设备用材料和整机的着火危险性评估却无相关参考标准。因此,开展针对特定电力设备与材料着火危险试验技术的相关标准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WFGD)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成熟并应用最广泛的烟气脱硫技术;活性焦干法脱硫技术(ACD)因其无二次污染、副产品利用价值高、应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文章结合实例,从原理、技术和经济性能等方面对石灰石-石膏脱硫与与活性焦法脱硫工艺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剖析了二者在技术及经济指标上的优劣,并针对我国电厂脱硫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十三五"期间烧结烟气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求,从工艺系统、实际案例、特点分析等方面对国内已工业化应用的典型多污染物一体化控制工艺—活性焦(炭)法、烟气循环技术、有机催化技术等进行了评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出焦逸散烟尘的治理技术,并根据出焦工序的特点,提出将出焦除尘系统与炉头除尘系统进行整合的技术,即"二合一"技术。该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出焦逸散烟尘的治理水平和降低焦化企业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2.
<正>一、IEC TC89基本情况国际电工委员会着火危险试验技术委员会IEC/TC 89(Fire hazard testing)成立于1988年,它的前身是IEC/TC50(环境试验)的50D分技术委员会,但由于着火危险问题在人们生活中愈显重要,且又与环境试验的系列标准有明显区别,因而IEC决定将50D改为独立的技术委员会,以便更有利于开展着火危险试验方法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饱和褐煤活性焦与油泥制备油泥混焦燃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饱和褐煤活性焦(SLAC)的处理问题,开展了SLAC与稠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浮渣底泥(油泥)制备油泥混焦代煤燃料的研究。研究表明,SLAC与油泥(含水50%)的最佳比例为3∶1(质量比)时,符合GB/T 18342—2009《链条炉排锅炉用煤技术条件》三级混煤标准;按照该比例加工的油泥混焦燃料燃烧后排放烟气检测结果符合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燃烧后灰渣中重金属含量低于GB8173—87《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灰渣浸出液重金属含量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筹备成立全国环标委着火危险试验分技术委员会,广州电器所、劳动部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轻工部北京家用电器研究所、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和衡阳仪器机械厂等六个单位十名代表,于八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广州电器所举行会议,研究有关事宜。 会上,环标委秘书处杨玲敏同志传达了环标委八三年和八四年年会关于成立着火危险试验分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广州电器所代表汇报了筹备工作情况、IEC SC50D分技术委员会的概况和目前工作动态以及国内有关标准制订情况、衡阳仪器机械厂代表汇报了着火危险灼热丝等试验设备的试制情况和下一步的打算。  相似文献   

15.
采用"前絮凝沉淀+环境治理微生物A/O+后絮凝沉淀+四相催化氧化+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进行某市工业集中区废水处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运行稳定后COD总去除率≥90%,氨氮总去除率≥95%,处理后出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6.
标准动态     
《环境技术》2011,(6):3-6
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三次工作会议暨标准审查会召开 全国电丁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第一届三次工作会议暨标准审查会于2011年10月26日~28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标委会秘书长主持,来自委员单位的26位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环保产业》2022,(2):45-46
项目名称:活性焦净化钢铁行业烟气污染物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应用 项目编号:HJJS-2021-2-08 获奖等级:二等奖 完成单位: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熊敬超、宋自新、邵雁、胡鑫、刘子豪、罗海兵、向浩、胡文杰、陶惠祥、张兵、刘升、夏龙、陈昊、李军伟 熊敬超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  相似文献   

18.
以石油焦为原料、浓硫酸为磺化剂,通过磺化反应制得磺化石油焦酸催化剂。分析了制备条件的影响,获得了制备磺化石油焦的优化条件: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30h、酸(摩尔)焦(g)比0.8mol/g。在优化条件下,磺化石油焦的交换容量可达2.6mmol/g。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K2641相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磺化石油焦作为酸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乙酯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且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剂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9.
文摘     
《电气装置中的着火危险性》——《Ele(?)trotechnia(?)1985,No3,49~52(德):探讨了电气装置中的着火危险性问题。文中指出,火灾的必备条件是所谓“火灾三角形”,即火源的存在+氧+可燃性材料。在电气装置中出现的火源绝大多数是起因于导线和所接电器之间的接触不良。隔板的耐火性能对于防止内部起火的蔓延起着巨大的作用。列举出隔墙式耐火的电缆通道。有的建筑物中使用了不适当的天花板内隔声材料,容易在照明灯具的发热影响下过热和引起火灾。  相似文献   

20.
《环境技术》2008,(2):1-2
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着火危险试验标准常设工作组2007年工作会议及标准审查会议于2008年3月3日至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有1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