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多规空间分区存在的差异分析入手,重点分析技术方法与编制思路差异、空间边界与管制手段差异。其次,对\"多规合一\"实践中的空间矛盾解决途径进行梳理,包括空间图斑差异协调模式、机构改革和规划事权改革模式、构建新的空间管制体系模式,总结存在的困难与障碍。最后,抛开部门之争和体制障碍,不局限于技术手段衔接,践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可推广、复制特征的\"三条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城市开发边界)+三大空间(城镇、农业、生态)+八大空间管治区\"县域空间管治分区体系,配合空间管治规则的融合与创新及部门空间事权的分离与引导,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在“多规合一”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规合一\"是未来规划编制与管理城市的必然发展趋势。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不仅是探索\"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工具,也是\"多规合一\"中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核心,是城市开发不能逾越的距离。划定最小生态安全距离是为了满足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运转以及环境容量不超载,城市间或城市功能单元间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间隔的最小距离。利用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划定出的基本规避空间,可以让环规、城规和土规实现统一的空间管控的最终目标。依靠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能够科学地划定城市布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空间管控质量,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多规合一\"是一项从国家顶层设计推进的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河南省获嘉县作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城市之一,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小城市的典型代表。本文深入分析了获嘉县多规并存的冲突与差异、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现实,同时在考虑生态环境空间约束与资源承载的前提下,突出生态环境的基本制约与保障作用,提出从底线控制、规模约束、环境保障三方面体现市县多规融合,从规划体系、标准数据、空间布局、信息平台、管理机制五个方面实现多规融合,并给出了多规融合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管理》2016,8(3):18-20
<正>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当前市县规划自成体系、内容缺乏衔接等问题的迫切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全程、整合、创新、开放\"四大工作理念,为\"多规合一\"的扎实推进与有效实施提供保障。一、要确立全程理念:过程理顺市县\"多规合一\"的\"合一\",不代表只编制一类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规划是政府的最大资源,是政府重要的调控手段。但由于各类规划编制、实施主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成为困扰地方发展,困扰政府管理的重要因素。推进\"多规合一\",既涉及规划  相似文献   

7.
"多规合一"试点是我国实现规划变革的重要方式,已有研究侧重从技术层面展开探讨。从规划管理体制入手,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利用"功能—层级—公私关系"的框架对当前试点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的"多规合一"试点在横向部门间以协调为主,部门整合程度不足;在纵向层级上,中央和地方互动缺失,地方内部层级协调方式有待完善;在公私关系上,公民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公私部门合作尚未展开。建议横向部门间采用大部制进行整合;纵向层级间要理清央地关系,强化层级监督;在公私关系上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商机制和组织,并积极开展公私部门合作。  相似文献   

8.
宋旭 《中国环境管理》2015,7(6):19-21,65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总体规划作为目前我国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有效配置及保护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几种主要规划类型,只有做好统筹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一张蓝图干到底”。“多规合一”自去年发改、国土、环保、住建四部委联合发文展开试点工作至今,一直是规划发展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论“三表合一”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三表合一\"的设想,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应以排污申报登记核定为基础,客观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第二,\"三表合一\"应该是环境统计报表、排污收费报表、污染控制报表等各方面污染源的数据统一到排污申报登记报表;第三,\"三表合一\"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污染源指标体系,统一的污染测算方法和统一的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手段促进污染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自2014年以来,全国各地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2年底,福建省排污权交易金额在自主试点地区中排名第一,成效显著。本文从排污权制度完整性、市场综合发展程度和制度执行效益三个方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准确评估总结了福建省2014年至2021年排污权交易制度机制创新,并应用桑基图等构建了排污权交易数据治理可视化工具图谱,完成全省排污权交易“一张图”,从多个维度展示福建省排污权交易的活跃度、参与度、流动性、优化度、贡献度等情况,甄别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应用多指标可视化方法开展省级排污权交易成效评估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村庄整治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村庄整治规划内涵丰富,包含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思想,是多个规划的综合体。通过村庄整治规划案例的总结,阐述了村庄整治规划的涵义、目标与原则,并从整合多个规划的角度重点分析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之间的关系,找到彼此之间的结合点,为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Planning an optimal system of activities for generating economic goods and services within an existing natural resource capacity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o solve. A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with the capacity to check multiple resource demand and supply compatibility over many time periods was developed for the solution to this type of proble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 supply and the demand of activities were utilized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ime periods and to minimize the loss of the dynamic reality of the problem.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time periods extended the capability of the model to the solution of complex resource planning problems without oversimplification.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逐步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陆域或海域\"。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现有海洋类自然保护地单个及总体面积都不大,管理上也存在碎块化的问题,没有地域广阔、覆盖更完整生物链的国家海洋公园,离实现海洋生态系统性保护的目标尚有距离。而事实上,我国已经具备相关制度供给,既拥有国际规范支撑,也积累了本国海洋类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法治成果,只是仍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需要克服,需进一步优化、整合原有的海洋类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匹配新体制。建议明确国家海洋公园的国家公园属性,调整国家公园的监管主体,统筹陆海不同的功能分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区域资源空间配置、开发管理和布局优化的总体方案,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国土空间规划必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及布局的改变,从而引起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变化。本研究从三生空间耦合协调的角度,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需求的供需关系,揭示三生空间的供需连接与耦合关系。本研究借助 InVEST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相对发展度模型,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分析,探究国土空间用地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供需间的协调关系,并用耦合协调状况对国土空间规划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在规划期内宜宾市翠屏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总体耦合协调度呈现减小态势。2020-2035年耦合协调度从 0.60降低到 0.59,相对发展度由 1.05减小至 1.01。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供给盈余明显,但由于供需分布空间差异,城镇地区为主要的供给赤字区域。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净化需求,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对发展度具有较为普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中区域绿地概念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生态源\"与\"锚固点\",目前被视为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环节。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梳理国内外具有区域绿地类型特征的生态用地起源与形成脉络。根据我国区域绿地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今后我国区域绿地的发展方向,从三个方面探讨区域绿地深层发展方向:①依据区域绿地类型划分保护的优先级,建立完善的保护政策;②深化研究区域绿地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绿地最优效能发挥;③统筹多类型的区域绿地,维系区域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 multiple goal planning approach is proposed as a solution to the public water resources project selection problem. The goal programming technique enables a comprehensive water resources model. The model considers both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and may be implemented with data which are available to project plan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