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边坡地质结构模型,用模拟重力场条件的底摩擦模型试验、二维离散元和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雅砻江甲西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甲西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逆向层状结构岩体向临空面倾倒弯曲、层间相互错动形成贯通拉裂缝失稳下滑的典型倾倒弯曲-拉裂式。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为,在暴雨等作用下中-陡倾层状岩体、高陡坡型、河谷下切临空条件及倾外节理发育有发生滑动复活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以川藏公路102滑坡群滑坡处理为依托,仔细研究了滑坡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对由大型松散堆积物形成的2#滑坡锚索加固工程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由于在2#滑坡中,滑动面和预应力锚索之间的夹角很大,作用在锚索上面的力还包括轴向拉力和侧向的弯矩和剪力。通过对力的分析和计算证明,使用梁单元来进行计算更加符合实际使用要求,因此,预应力锚索的应用不仅能够合理地改善结构的受力条件,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材料本身的强度特性,节约了工程的使用费用,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川藏公路102滑坡群2#滑坡发育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李同录  赵剑丽  李萍 《灾害学》2003,18(4):40-45
位于川藏公路的102滑坡群以2^#滑坡的规模最大,在上世纪50年代公路修建初期,该滑坡就有变形的迹象,1991年2^#滑坡整体滑动。该滑坡在强烈的自然营力作用下,对公路仍有潜在危害。本文介绍了该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刷方减重工艺在大型复杂滑坡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室外模型试验,以加载诱发滑坡滑动变形,造成对隧道的破坏影响,以减载的方式模拟刷方减载工艺对隧道的受力变形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单滑面情况下滑坡推力在滑体内产生应力效应有一个时间传递变化的过程,即时间效应;(2)滑坡推力对隧道作用沿纵向变形差异大,初步的试验反映出拉压过渡段的位置与滑坡推力的大小相关,滑带位置附近的土体最先达到应力幅值,引起隧道的拉压变形过渡,距离滑带较远位置滑体逐渐达应力幅值过渡;(3)隧道横断面环向应力都是拱顶应力较拱底应力大;(4)隧道环向断面应力呈对称分布,隧道底部受压侧,顶部为受拉侧,底部应变量级小于拱顶,且隧道的变形是不可恢复的;(5)刷方减荷在不同工况下对抑制滑坡变形有不同程度的效用,使隧道应变减小,尤其是滑带附近效果更加显著,这都印证了刷方减重对隧道-滑坡治理的突出效果。  相似文献   

5.
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安县大光包巨型滑坡、云南德昌滑坡和宝兴县省道S210沿线滑坡的成因机制及特征,搜集总结了20世纪以来的重大滑坡事件,并对滑坡的类型、地质条件、诱因等进行了分析与归类。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边坡发生滑坡现象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即边坡本身岩土体性质的弱化以及外部所施加的荷载;(2)影响边坡稳定性的所有外部因素中,降雨、地震首当其冲;(3)对于二元结构或者含有软夹层的边坡来说,当地质条件恶劣时,在降雨、地震等外因的激发下,极其容易发生滑坡;(4)含软夹层的边坡发生滑坡时,滑动带多是由软夹层演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2015年8月12日00:30,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发生山体滑坡灾害,体积约168万m3,造成8人死亡,57人失踪的重大灾难性滑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在对滑坡几何尺寸、滑坡结构以及剪出口等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层状块裂结构、山体倾向阻挡、临空视向剪出、驱动块体下滑以及块体阻滑等五方面分析了山阳滑坡产生视向滑动的地质条件,并分析认为山阳滑坡具有典型的视向滑动特征,山阳滑坡沿真倾角方向经历了长期的蠕动滑移变形过程与滑床层内强烈的层间错动,同时,滑坡最终沿视倾角方向形成整体高位滑动剪出;通过分析山阳滑坡的运动过程,结合其滑坡堆积体的分布结构特征,滑坡的整个运动过程划分为视向剪切滑动区、整体滑动堆积区、碰撞折返堆积区以及前部碎屑抛洒区。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19,(Z1)
为详细评价卓尼至合作高速公路它哇1号滑坡稳定性,为该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首先对滑坡进行了工程地质调绘,初步查明了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然后布设钻孔对滑坡进行了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根据勘察资料,分析了滑坡的成因、诱发机制、失稳机理等,并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验算,得出滑坡在非正常工况下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最后,对该滑坡提出了短隧道、整体削方减载、锚索框架支护、抗滑桩、截排水、坡面防护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史家坪滑坡是在天水750 kV变电站建设前期发现的一处大型黄土古滑坡。变电站场地位于滑坡主滑方向上,因此该滑坡对变电站的建设及运营存在有较大的影响。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绘、钻探、岩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滑坡具有多次滑动的性质,主滑动面分别位于第四系黄土层内及黄土与下覆泥岩接触带。利用Geoslope与FLAC 3D建立滑坡的二维、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差分法进行分析,评价了史家坪滑坡不同滑体的稳定性与滑坡整体变形特征。二维极限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暴雨状态和地震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与地震作用下不稳定,且浅层滑面安全系数小于深部滑面,表明该滑坡浅部稳定性较差。三维有限差分计算结果表明:滑坡体变形主要集中在滑体表层的中后部,沿滑动方向局部最大位移可达35 m。综合分析认为:该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位于滑坡堆积体上的输电线路塔基开挖易引起滑坡局部复活,施工安全风险极大。在地质选线时采取了绕避滑坡的方案,本研究可供黄土地区滑坡勘察借鉴。  相似文献   

9.
藏东南妥坝3^#堆积体滑坡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西部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而公路沿线滑坡灾害也频繁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工程治理.基于藏东南妥坝3#滑坡的现场勘察、测试及室内试验,通过工程地质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敏感性分析、模拟开挖等多种方法,对该滑坡各种特征、成因及其稳定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体物质为多层堆积碎石土,滑带位于相对软弱的角砾土或粘性土含量较大的碎石土中;其运动特征为间隙性的牵引式低速滑动;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地下水位、坡脚开挖等是影响滑坡稳定安全的敏感因素;区域构造、地形及地层特征是滑坡发生的环境因素.滑坡成因为:坡脚开挖、河流侧蚀使临空面增大,改变了滑坡体的边界及荷载状态,坡体前缘应力集中,使边坡在重力的作用下失稳滑移,牵动坡体后部移动.高强度降水、季节性冻土融化造成坡体内地下水富集,含水范围扩大,地下水位抬升,增加了滑体的重量,软化滑带土层,降低了滑动面(带)的抗滑力,加剧了滑坡的形成和解体.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9,(4)
三峡库区三门洞滑坡总体积为548万m~3,属大型滑坡,一旦滑移破坏,所产生的涌浪将威胁青干河航运安全。在现场调查及长期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工程类比法、质点能量法及公式法得到了滑坡的失稳运动特征,采用基于水波动力理论的FAST数值模拟软件对三门洞滑坡的涌浪风险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滑坡目前处于等速变形阶段,属于欠稳定状态,在降雨或水库周期性蓄水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滑坡存在大规模滑移的可能性。计算可知,滑坡的最大滑动速度可达4.51m/s,产生的最大涌浪高度为21.0m,对岸最大爬高为25m。此外,借鉴海啸预警划分方法,对滑坡区域进行了危险预警区域的划分。  相似文献   

11.
大渡河上游某水电站库区滑坡的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渡河上游某拟建水电站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为库区内2个大型滑坡的稳定性。通过对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剖面,分多种工况条件,利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能量法、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议法和水科院经验公式法对局部滑体的滑动速度和产生的涌浪高度进行了预测计算和分析,由此得出滑坡对大坝安全运营和库区居民的危害程度的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藕塘滑坡位于三峡库区奉节县长江南岸安坪镇集镇,为巨型顺层基岩滑坡,滑体总体积约6.4×107 m3。2003年,滑坡前部180~220m高程平台被选为安坪镇集镇新址,并针对浅层滑体实施了治理工程。自2008年10月底三峡库区首次蓄水以来滑坡逐渐出现变形迹象,2013年奉节县再次启动了安坪镇集镇的整体搬迁工作。在对滑坡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和监测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175m水位时滑坡天然和降雨两种状况下的变形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代表性位置块体的速度为依据对滑坡的失稳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两种状况下藕塘滑坡整体基本稳定。考虑藕塘滑坡前缘的力学参数进一步降低的情况,滑坡前缘的岩层反翘可保证滑坡整体沿基岩失稳的可能性不大,但滑坡存在沿新的内部潜在滑动面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滑坡结构体特征是其治理方案论证的基本依据,只有紧密结合滑坡结构特征进行工程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地质体的自稳能力,才能通过设防关键位置、关键滑坡块等来稳定整个坡体.从查明滑坡地质体特征出发,阐明了在滑坡治理中如何依据滑坡性质和主控因素确定滑坡整治方案,如何依据滑动面特征确定整治工程类型;进而讨论了滑坡设防工程的最佳位置和关键滑动面,指出整治工程与滑坡地质勘察相结合是实现滑坡防治优化设计、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新原高速公路雁门关隧道出口段滑坡勘察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水沟滑坡的形成及滑动机理进行了分析,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得出不同状态下滑坡体的稳定系数及滑坡推力,并根据滑坡体与设计路线工程的关系,提出了在坡体中下部结合桥墩设置抗滑桩、坡体内及周界外设置截排水沟、坡面填坑埋缝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灾害学》2019,(Z1)
以巧家县白鹤滩镇白泥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勘探及滑坡变形监测等勘测手段,确定滑坡体形态和性质,确定滑带土岩体力学特征,分析碎裂岩滑坡的形成机制,并对滑坡在天然状态、暴雨及地震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构造碎裂岩质滑坡具有利滑动的地层及岩体结构及复杂的构造环境,在采石场边坡开挖、暴雨及地震等诱因作用下,滑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铁隧道在上覆富水砂层下的变形特征,以典型上覆富水砂层隧道—青岛地铁 2 号线啤—苗区间为工程研究背景,采用 FLAC 3D 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富水砂层厚度与隔水层厚度工况下隧道掌子面位移、塑性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隔水层厚度是影响掌子面是否发生涌水涌砂的主控因素,在开挖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富水砂层距离隧道顶板的安全距离,临界隔水层的厚度为 3 m。同时,当隔水层厚度越大、富水砂层厚度越小时,掌子面变形就会越小。以临界工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开挖过程中隧道拱顶—拱腰—掌子面应力和位移变形规律,引入了位移释放系数和应力释放率两参数来揭示围岩与掌子面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影响关系。通过进一步拟合掌子面失稳破坏预测方程,得到了掌子面变形释放率拐点先于同一断面围岩径向变形且发生在开挖到目标断面之前的重要结论,因此在实际隧道开挖过程中应将掌子面的变形作为首选敏感监测指标。研究结果可为该不良地质条件下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和预加固时机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铁盾构施工地层变形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水砂层条件下,盾构施工问题多、风险大、施工变形难控制。以南昌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三维盾构施工力学模型,对富水砂层条件下的盾构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沉降呈"V"形,最大地表沉降发生在隧道中心正上方,最终形成的沉降槽宽度约为6倍隧道外径;盾构施工引起的纵向地表沉降呈"S"形,盾构开挖面前方表现为隆起,开挖面后表现为沉降,在开挖面后一定距离逐渐趋于稳定;开挖面支护力对稳定开挖面土体及减小地表沉降有较大影响;盾构进洞与出洞施工中存在较大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以保证盾构施工安全进行。所得结论可供南昌地铁区间盾构隧道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基于成灾条件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串并联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滑坡发生原理的分析,将滑坡成灾条件划分为触发因素系统(充分条件)和内部因素系统(必要条件)两类,滑坡只有在触发因素系统(充分条件)和内部因素系统(必要条件)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建立了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概念模型;通过分析电路三要素(电压、电阻与电流)与滑坡成灾条件的关系,首次建立了基于滑坡成灾条件的滑坡危险性评价串并联数学模型并定义了其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在结构和功能上表征滑坡的发生原理。然后,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研究区5·12汶川地震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地震滑坡成灾条件,借助arcgis软件实现了对研究区地震条件下滑坡危险性的定量评价,并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的5·12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73.56%地震滑坡位于极高危险区与高危险区,发生率也以极高度危险区与高度危险区较大,分别为0.319 4和0.185 0,滑坡发生率总体上随危险性等级的增加而增大,说明这种评价方法得出的危险等级与实际滑坡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杉树槽滑坡属于典型的顺层岩质滑坡,但其失稳模式不同于常见顺层岩质滑坡,由于真倾向受阻,属于真倾向滑移变形转为视向滑动的特殊失稳模式。在滑坡发生后对其追踪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泥化夹层、纵向裂缝等地质特征分析杉树槽滑坡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滑坡区的滑坡发生前几年降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降雨类型对滑坡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法,考虑滑坡的失稳模式,对主滑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杉树槽滑坡是在后缘静水压力、底滑面扬压力、侧向静水压力和滑带土软化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破坏;多日持续降雨之后的暴雨是杉树槽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将主滑体从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进行力的解析,当纵向裂缝内水头高度达到滑坡启动的临界高度时,确实可以依靠纵向裂缝的静水压力将主滑体侧向推出。结论可为此类滑坡早期识别、稳定性评价和防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武义县三坑口滑坡分析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东南部的沿海山区丘陵地带,每年梅雨季节和台风讯期的集中降水和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给地质环境原本就脆弱的山区人民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分析山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机理,提出工程防治措施,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对浙江省武义县三坑口滑坡的岩性、滑体、滑动面的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的实地调查,分析滑坡各部分的稳定性后,文章指出:研究区滑坡的形成机制是该区地质构造背景、气候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因地制宜地采取社会防范对策和工程技术防治措施,为当地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构建和谐、科学和可持续的山区民居生存环境,为各级政府制定减灾政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