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对重金属污染极为严重的荆马河中铁路涵断面的底泥进行盆栽水稻试验,并分析水稻各器官及土壤中重金属的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对各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各异,水稻各器官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也不同,其规律是根>茎>糙米,说明重金属污染物容易在根部富集,不易进入可食部位。本研究为荆马河底泥的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荆马河水体Cu、Cd、Pb、Cr污染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荆马河水样、底泥和两岸土样中部分重金属的测试,结果表明,荆马河水相中Cu、Cd、Pb重金属的最高含量分别为0.025mg/L、0.005mg/L、0.0475mg/L,除Cd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外,其它未超标。底泥中Cu、Cd、Pb、Cr的最高含量分别是260.0mg/kg、6.63mg/kg、864.5mg/kg、177mg/kg,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13.24倍、41.4倍、49.7倍和3.99倍;重金属含量从源头到下游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同时在主要排污口下游附近出现急剧增大现象。荆马河两岸土壤除了Cr含量低外,其它重金属含量均高出土壤背景值1.14~21.13倍,尤其Cd、Pb污染严重。因此,为确保京杭运河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应尽快对荆马河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运宏  胡永定 《环境科技》1994,(3):12-14,32
本文选择荆马河三个典型断面的底泥,进行晾晒和接种堆置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底泥进行理化分析和生物毒性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哪个断面的底泥经处理后,污染物含量和生物毒性均有所下降,且接种堆置的降解能力高于晾晒,是处理荆马河底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4种牧草植物对红枫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谷超  梁隆超  陈卓 《环境工程》2015,33(7):148-151
为研究牧草对红枫湖底泥中复合重金属的修复潜力,采用盆栽试验考察了4种牧草植物对红枫湖底泥中Zn、Cu、Pb、Cd的吸收能力和底泥修复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4种牧草植物后,底泥中重金属Zn、Cu、Pb、Cd含量均有所降低。高羊茅对Zn的吸收能力较强,且主要积累在地上部分;黑麦草对Cu和Pb的吸收能力较强,且主要积累在根系;4种植物对Cd的吸收能力相差不大,除菊苣的Cd主要积累在地上部分外,其余植物都积累在根系。黑麦草对底泥中Cu、Pb和Cd的修复效率高于其他3种植物,分别为38.69%、17.12%和31.68%;高羊茅对底泥中Zn的修复效率相对较高,为55.03%,且其Zn的转移系数大于1,反映出其对红枫湖底泥中Zn具有植物提取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环境科技》2006,19(2):F0003-F0003
徐州荆马河污水处理厂位于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AVO污水处理工艺处理荆马河区域内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由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以BOT方式投资。  相似文献   

6.
由徐州市环保局下达、徐州市环科所、监测站组织完成的《荆马河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课题,于1991年10月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生态系统研究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利用微生态系统生物暴露试验评价底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这一方法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微生态系统进行生物长期暴露试验,来研究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成功的。可行的,根据受试生物折生长发育状况,可以判断底泥重金属毒性的大小,根据生物积累的重金属浓度,可以判定底泥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徐州北郊的荆马河中,由于许多化工厂废水排入,使得荆马河受到有机、无机等有毒物质的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发生了螯合、络合、吸附、沉淀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使之从不饱和溶液转入固相,随之迁移转化最终进入底质。重金属污染物的这种迁移过程,是水体自净过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就汞、砷进入荆马河水  相似文献   

9.
对上塘河浙工大梦溪桥(S1)、大关胜利河闸(S2),沈半路善贤坝(S3)、欢喜永宁桥(S4)、半山衣锦桥(S5)、丁桥赤安桥(S6)等6个点位的底泥重金属进行了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底泥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且范围波动较大,除1个点铅、3个点锌超过《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其它重金属含量均达标。该河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依次为汞〉镉〉铅〉铜〉砷〉锌〉镍〉铬,各点位的潜在生态风险污染顺序为S1〉S2〉S3〉S5〉S4〉S6,汞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从底泥利用角度,上塘河艮山门—半山衣锦桥段底泥不宜农用,而半山衣锦桥—丁桥赤安桥段底泥可以考虑农用。  相似文献   

10.
用中华圆田螺作为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指示生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物暴露试验是评价度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唯一途径。试验生物的选择是生物暴露试验成败的关键。采用微生态系统,对食底泥的底栖动物中华圆田螺进行长期暴露试验。结果表明,中华圆田螺是一种理想的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物可给性指示生物。根据成年中华圆田螺体内积累重金属的生物浓度,可以判断底泥重金属生物可给性大小。  相似文献   

11.
鲁景 《环境科技》2006,19(Z1):55-56
通过对徐州荆马河汇水区域土壤重金属Cu,Cd,Pb,Zn,Cr的监测和评价得出,汇水区域内土壤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这5种重金属的污染,其中Cd和Zn的污染比较严重,其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52.09 mg·kg-1,0.94 mg·kg-1,114.00mg·kg-1,344.75 mg·kg-1及72.73 mg·kg-1.  相似文献   

12.
小南湖水体中铜锰锌镉的迁移和积累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杭州西湖的子湖(小南湖)的水生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同步分析了水和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以及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的重金属的含量,揭示了Cu、Zn、Cd的积累、迁移和转化规律,结果表明:(1)水相中Cu、Zn、Cd主要以溶解态存在,Mn主要以颗粒态I存在;底泥中,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Mn以铁锰氧化结合态,Cd以碳酸盐态、Zn以铁锰氧化结合态存在,在水和底泥中,重金属总量次序分别为:Zn〉Mn〉Cu  相似文献   

13.
杭州城区河道水体及底泥污染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杭州城区六条代表性河道水体及底泥污染物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研究了pH、营养盐、耗氧类指标、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杭州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河道水体中TN、TP和NH3-N呈显著的正相关,COD。。和BOD,相关性极显著,说明污染具有同源性;(2)河道底泥中的有机质、全磷与全氮有较好的相关性,有机质与四种重金属的相关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Cd〉Pb〉Zn〉Cu,四种重金属之间Pb与Cd和zn相关性显著;(3)河道中底泥相对比较稳定,大部分时期底泥中的营养盐和上覆水体中的营养盐没有相关性,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胡永定  刘元胜 《环境科技》1991,4(4):10-12,21
荆马河位于徐州市北郊和东北郊,它西起九里山麓马场湖,向东流经殷庄、八里屯、徐州钢铁厂、中王庄、东王庄等地,在原荆山桥渡口上游20米处汇入京杭大运河。荆马河上游无补给水来源,除接纳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5.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沿程12个底泥样本重金属含量的测试结果,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各底泥样本中的主要重金属元素和该河段沿程各底泥样本采样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已受到了重金属的中度污染,下游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普遍较上、中游严重,荆马河底泥是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外源。  相似文献   

16.
重庆长寿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长寿湖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长寿湖流域各采样点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d、Cr、Cu、Pb和Zn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寿湖区域沉积物5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顺序为:Cd〉Cu〉Pb〉Zn〉Cr。从综合污染程度分析,各种重金属的污染潜在生态风...  相似文献   

17.
双龙湖是浅水型城市湖泊,一度为重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后底泥产生的内源污染可能成为湖泊营养物的主要自荷。研究双龙湖限制性营养元素——磷在底泥的释放规律,对于修复水体、保持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湖泊内源治理、水环境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试验分析双龙湖不同环境因子(温度、pH值、溶解氧、水动力)对底泥总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底泥正交模拟试验测定分析认为温度、溶解氧、pH值、水动力均是影响双龙湖底泥磷释放的显著因素,显著性排序依次为溶解氧〉温度〉pH值〉水动力。  相似文献   

18.
荆马河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壤又是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载体,是部分污染物的归宿地。荆马河区域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家化工冶金行业的厂家,并向环境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重金属,存在于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中。大气中的重金属随着雨水洗涤或尘埃自然沉降而迁移到土壤中;水体中的重金属经农田灌溉进入土壤;固体废弃物则直接被利用而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因此,排出的污染物通过空气扩散沉降、灌溉和施肥等途径,最终污染农田土壤,进入农业生态和食物链,影响农业和危害人体健…  相似文献   

19.
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重金属污染问题。目前国内对河流、湖泊底泥重金属的研究偏重于重金属的分布、污染特征以及重金属对生物、生态的影响,对底泥重金属的治理研究相对较少。分析了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机理,简单介绍治理底泥重金属的一些生物技术,着重讨论当今处理底泥重金属的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胡兰文  陈明  杨泉  陶美霞  杨涛 《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
底泥是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地,底泥中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对底泥重金属修复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外各学者对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