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定量评价是当前污水处理行业管理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运行效率涉及到污水处理水量、水质和污染物的去除率、能耗和药荆消耗等方面诸多项指标。是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文章借助未确知测度识别数学理论.构造了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于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评价,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荆州市中环水业有限公司一期和二期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差异的比较,在调查园区废水水质水量变化的基础上,对比了两期废水处理工程的工艺及处理效果,为二期工程的高效运行提供有价值参考.同时,通过对不同处理单元的设计规模、设计要求及运行参数等的综合分析,结合实际运行过程水质水量的调查,以COD、NH3-N、色度和悬浮物为主要评价参数,分析了工艺特点及处理效果,确定了各处理单元的最佳运行条件和对不同污染组分的去除特征,优化了各处理单元的运行条件和参数.  相似文献   

3.
MBBR工艺处理化工废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化工污水的水质水量特点,采用预处理+A/O+MBBR工艺,在试验期间发现该工艺不但能够稳定去除COD,且能高效的去除凯氏氮,去除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并且对后段的MBBR工艺的填料进行了跟踪监测,未发生钙离子的沉积,因而不会对系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污水管网典型混流制区域水量水质波动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珣  张明凯  刘艳臣  施汉昌 《环境科学》2016,37(5):1845-1851
混流制管网区域的入流入渗等问题致使污水水量水质波动较大,这给城市污水系统运行管理带来极大挑战.以某市典型混流制区域为对象,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多点同步监测平台,重点研究了混流制污水管网的运行特点,识别关键的特征指标和不同情景下的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流正常液位情景下水量水质日变化规律明显、多点同步性规律较一致;旱流高液位情景下水量水质日变化规律依然存在,但水质多点同步性差异较大;旱流液位、电导率波动特征受季节降雨量变化影响显著,且其主分布区间与季节降雨显著相关.降雨过程对液位变化速率及特征时段内的电导率变化速率分布特征影响较大,高低液位两种情景下液位、电导率对雨量雨型的响应特征差异显著,低液位时电导率响应更灵敏,高液位时液位响应更灵敏.基于旱季雨季分布规律以及降雨过程水量水质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多点同步监测的管网运行参数特征库,为雨污混流管网优化运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中总氮去除效率低下的原因,介绍了平顶山市污水处理厂去除总氮的有效措施,包括调整进水水质和改善进水可生化性能以及改进传统Carrousel型氧化沟工艺为改良型氧化沟工艺等措施。结果表明:工艺改造后的出水TN达到GB18918-2002一级城镇污水排放标准,可以排放,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刘旭东  姜凤  冯欣  郭烂林 《环境工程》2016,34(12):38-42
依据我国村镇污水处理的技术要求及村镇污水水质、水量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一体化装置。该装置采用活性污泥法与厌氧/缺氧相结合,并运用一体化的设计理念,集好氧、缺氧、厌氧于同一反应池。通过模拟村镇污水的运行,研究了新型一体化装置曝气/搅拌交替运行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6 h,当曝气/搅拌交替运行的循环周期和时间比例分别为120 min和40∶80条件下,装置能同时实现对COD、TN、TP的去除,COD、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84.3%、77.4%,且出水水质保持稳定,出水COD、TN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水TP达到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西安市污水处理厂近年来水质水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统计分析污水处理厂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不同生活污水污染源的现场监测,研究各类生活污水污染源的污染强度和污染特征,识别重点生活污染源。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主要污水处理厂近年来进水量逐年增大,且进水水质逐年恶化,其中COD、SS和NH3-N浓度逐年增加,TP浓度年际变化较小;城市污水的水质水量随季节波动变化,西安市城市污水水量以及COD、SS和NH3-N等水质指标在7-9月份及春节期间出现高峰,这与季节及年节导致的用水量变化有关,但年内TP浓度均在10 mg/L以下,波动较小;生活类污染源中污染物浓度因行业不同而异,餐饮业、学校、住宿业及生活小区是生活类污染源中的"高污染"行业,加强对上述行业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消减污染物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捷  于翔  隋军 《环境工程》2016,34(10):17-20
以某MBR城市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在现状运行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供氧方式、进水方式、内循环量及生化池的运行工况,对各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全面的水质跟踪监测,并对各方案的运行能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MBR工艺中,缺氧环境的增加和进水方式的调整,可提高系统的脱氮效能;适当增加膜池的回流量、同时调整好氧池的运行工况,可将膜吹扫产生的溶解氧进行再利用。建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过程中,结合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调整不同运行工况,从而强化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能效,同时降低运行能耗。  相似文献   

9.
吸附生物降解法在啤酒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华  李广钊 《环境工程》2000,18(4):19-20
采用吸附生物降解工艺处理啤酒废水。运行结果表明 :针对啤酒污水水量、水质波动较大的特点 ,应用此工艺是切实可行的 ,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桂林市3个污水处理厂水质及其受纳水体的总有机碳(TOC)进行监测,分析了污水处理厂TOC随水量、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时监测3个污水处理厂的化学需氧量(COD),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三个污水处理厂TOC和COD之间的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七里店污水处理厂处理前后TOC浓度最高,处理效率最高,3个污水处理厂在水量高峰期处理前后TOC浓度均比水量低峰期的浓度高.北冲污水处理厂COD和TOC线性相关不显著,第四污水处理厂和七里店污水处理厂COD和TOC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O3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兰炭废水,提出了兰炭废水达标排放的新处理方法。以铜为活性组分,氧化铝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CuO/γ-Al2O3催化剂,并采用XRD对其进行表征,利用催化剂结合O3催化氧化法去除兰炭废水中经生化处理后残留的污染物。设计了催化氧化试验装置,考察了催化剂投加量、反应时间、O3用量以及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COD去除率的提高,O3用量提高有助于COD去除率的提高,将催化剂用量和反应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最佳条件下催化剂投加量300 g,反应时间1 h,O3用量0.08 m3/h,pH为7左右时COD去除率可达到95%左右。另外,催化剂在20次反应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及较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污水絮凝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在高锰酸钾 /草酸引发体系下 ,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合反应 ,并将该接枝共聚物作为絮凝剂用于城市污水、造纸污水等的絮凝实验中 ,实验结果表明 ,其 CODCr去除率均略高于聚丙烯酰胺 (3 0 0万 )产品  相似文献   

13.
胞外聚合物(EPS)在藻菌生物膜去除污水中Cd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藻菌生物膜在自然水体和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普遍存在,它们在去除水体中重金属起重要作用。笔者在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丝藻(Ulothrixsp.)-细菌生物膜所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与藻菌生物膜去除毒性金属Cd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EPS主要由丝藻产生,其含量与污水中Cd的去除效率及生物膜中Cd的积累量之间相关性良好。而且,丝藻所分泌的EPS为与其共生的细菌及其本身提供了一个缓冲Cd毒性的微环境,这使藻菌生物膜能在不利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活性并能持续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Cd。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海绵铁填充的SBR反应器,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外加Mg2+、Mn2+、Cu2+、Zn2+和Al3+等金属离子对生物海绵铁体系去除污水中COD、NH3-N、TP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Mg2+、Al3+对生物海绵铁体系对COD、NH3-N、TP的去除效率一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较良好的水平;Zn2+对体系去除NH3-N及低浓度的Mn2+对体系对TP的去除都存在时间-浓度累积效应;Cu2+对生物海绵铁体系对COD、NH3-N特别是对TP的去除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蚯蚓与污水土地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研究将蚯蚓--土壤床作为污水处理的一种试验装置。试验对蚯蚓的耐水能力,蚯蚓负荷、污水浓度以及渗滤速度等因素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间歇运行引养殖污水土地处理是可行的,系统的去除率随渗滤速度的增加而降低;蚯蚓的存在能提高土壤对氮的吸附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脱氧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水污染严重的长江流域需从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开展水污染治理研究.传统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存在污染物去除效率预测精度较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较高、水污染监测滞后效应严重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因此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的建模与优化、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及水污染监测系统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全面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能力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指导.结果表明:①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径向基神经网络、多层前馈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对污水污染物去除过程进行建模与优化,为精确预测长江流域重金属(Cr、Cu)、营养盐(TN、T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Es(多溴二苯醚)、HCH(六氯环己烷)〕的去除率提供重要参考价值.②采用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递归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模糊神经网络等)构建污水智能控制系统,为长江流域实现高效节能的污水优化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③利用在线监测仪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小波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叠层去噪自动编码器等)建立水污染智能监测系统,为解决长江流域水污染监测响应滞后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对长江流域提高污水污染物去除率,降低污水优化控制成本,提升水污染监测时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网藻对N、P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水网藻在富营养化水体至污水一级、二级处理出水中的N、h农度条件下,对N、P均有较强的去除能力,6天内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7.3%和gi%.在含4.2-50.4mg/LN、0.18oh2.232mg/LP条件下,单位湿重的水网藻对N、P的去除能力随N、P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水网藻N、P去除能力的影响与生长一致,生长越旺盛,去除能力越强水网藻对门扶乏的自然水体中的N、P去除能力也较强,去除率分别为70%和50%以上;而添加P,对TN、TP的去除率也增加因此,使用水网藻作为富营养化治理植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EM对SBR反应器影响初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M对SBR反应器的影响进行了初试研究,主要考察了在pH值为8.0,EM接种量为1∶10000(VEM:V污水)条件下,SBR反应器对生活污水中COD,T P,NH3-N的去除效果,以及对污泥性状改变的作用,得到了COD去除效果好于普通SBR(最高可达17.7%),NH3-N去除率两者持平,T P去除效果不明显,以及EM菌群能优化污泥性状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运行模式,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碳酸钠对膨润土进行改性,探讨其改性条件及改性后膨润土对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投加6%的钠化剂、搅拌90min改性后的膨润土对校园生活污水中的总磷和正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69.4%和36.8%。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施工污水对于环境的污染巨大,直接排放的建筑会造成地下水质污染,提出一种集中沉淀和氧化池催化反应的建筑施工污水处理技术,分析建筑施工污水的组成成分,采用接触型氧化池处理技术进行建筑施工污染的沉淀处理,在厌氧调节池中使用Pd基催化剂对建筑施工污水进行碱性中和处理,以微量Na H2PO2作为还原剂,采用合成流变处理技术,有效去除建筑施工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杂质。采用该技术进行建筑施工中污水处理,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较高,污水处理效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