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光、电镜方法研究了日本鬼(鱼由)背鳍棘中Ⅰ型毒腺细胞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位于背鳍棘两侧纵沟内的毒腺组织周围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的鞘膜包绕,该鞘膜钝性剥离后可见内面光滑,有Ⅰ型和Ⅱ型毒腺细胞的痕迹.而毒腺组织内下侧与毒棘的骨组织相连处结缔组织疏松,有许多小的梭形细胞;在梭形细胞之间及周围有新形成的幼稚腺细胞,其组织结构类似Ⅰ型毒腺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该区域的结缔组织中除结缔组织的细胞及纤维成分以外,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细胞,细胞单核,胞质内各种细胞器(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发达.在不同的细胞内有形态和数量不同的类似溶酶体样物质,其内涵物类似Ⅰ型毒腺细胞胞质结构.推测毒腺组织内的毒腺细胞的发生与腺体下内侧的结缔组织内的梭形细胞有关,Ⅰ型细胞由幼稚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2.
高铁酸盐预氧化对藻类细胞的破坏作用及其助凝机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发现,高铁酸盐对水中藻类细胞的表面结构有很大影响,坡坏了细胞的表面鞘套,高铁酸盐的氧化作用导致的藻类细胞的鞘套破裂使其向水中释放出胞内物质,这些生物高聚物能够在混凝过程中起到助凝剂的作用,高铁酸盐分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铁胶体沉淀在灌类细胞的表面,也降低了藻类细胞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乳状液膜法处理造纸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液膜法处理造红黑液的传质机理及膜配方:黑液中有机物选择性透过液膜,属Ⅰ型促进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以煤油,LMA-1,H2SO4组成的体系较稳定,且LMA-1含量为3g/100mL煤油,内相试剂H2SO4溶液浓度为4mol/L,黑液中COD去除率为98%以上。  相似文献   

4.
燕山期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导致辽西频繁地火山喷发。巨星火山灰一次次覆盖火山周围丛林和湖沼.掩埋了各种生物,形成学术价值极高的化石库(fossillagerstatte),尤其是鸟类和昆虫化石及动物的毛发、羽毛、膜翅及内脏等软组织结构,都或多或少地以精细的碳化膜或印痕保存。特别是近年一系列新发现,如孔子鸟(Confucinsornis)和带毛的秀颌龙(Compsognathus)/中华龙鸟(Sinosauroteryx)等,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笔者研究了其中一批化石,从古生态和埋藏事件进行探讨认为:(1)该生物群代表分子中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带毛秀颌龙/中华龙鸟及孔子鸟等,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频繁的火山喷发不但将巨量的火山灰沉积在广大的湖泊丛林区,加快了其沼泽化的进程,对煤层及油页岩层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以AZO靶为靶材制备非晶硅太阳电池背电极的制备技术,系统的研究了在AZ0背电极的制备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如氩气流量、直流磁控溅射功率、传输速度对其光电特性的影响,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确认将AZO背电极的特性控制在满足产品标准特性要求的膜厚及方块电阻的工艺参数,与后续的激光刻划形成良好匹配,最终使非晶硅太阳电池电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DCL型烟气脱硫除尘净化器是在传统的文丘里水膜除尘器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净化装置。是济南市科委下达的环境保护课题项目,于1998年5月30日通过济南市科委组织主持的专家鉴定,成果水平:国内先进。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中型锅炉及工业窑炉烟气脱硫除尘,并可对高温、高湿及含有粘性粉尘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其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先进的雾化、混流技术在低液气比下洗涤烟气,经过碰撞、冲击、凝聚,将水滴增大,并配以水膜捕集,形成高效脱硫及两级除尘效果,使脱硫除尘一体完成。本净化器经过几年的工业运行及热态试验…  相似文献   

7.
在连续光照强度3 500 lux、室温条件下,以混合藻(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鞘藻)为实验藻种,研究了其在3种载体(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弹性载体)上所形成的藻类膜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藻类膜表面呈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其厚度约为100μm;在连续6 d的水质监测中,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NH3-N、TP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2.88%、83.42%、94.44%;半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3-N、TP、COD去除率分别为74.45%、71.85%、83.33%;立体弹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3-N、TP、COD去除率分别为79.83%、70.06%和88.89%。  相似文献   

8.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个渔港,10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You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东海海域为5‰~7‰,南海海域为6‰~8‰。用光、电镜方法对该棘毒鱼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You毒腺粗提行肌肉注射大鼠的方法,对其螫伤的表现和发病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水源水及自来水有机提取物诱导人胚肺(BKM)细胞恶性转化基础上,运用MPV-SP型显微分光光度计对Ⅲ型转化灶中细胞的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样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可不同程度地诱导细胞转化灶的形成,并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与源水相比,自来水有较强的潜在致癌性,从Ⅲ型转化灶克隆中挑取的细胞DNA含量增高,与阴性对照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转化细胞形态学改变与细胞DNA含量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特殊的河段或地形条件下,渗渠取水在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海浪河某傍河型渗渠水源地附近的河水水质、渗渠运行期间的渗渠水水质,以及渗渠停用后渗渠周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渗渠运行期间河水的水质综合评分在1~2之间(Ⅱ类水),同期的渗渠水水质综合评分在0.5左右(Ⅰ类水),在渗渠停用后周围地下水水质综合评分在2左右(Ⅲ类水);可见,渗渠水质优于河水。因此,在适宜地段合理布设渗渠,可进一步保障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被棘毒鱼螫伤是我国渔业工作者中常见的职业病。本研究对中国沿海40 个渔港,10 万余名渔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日本鬼鱼由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棘毒鱼之一,造成的危害最大,发病率在黄、渤海海域为2‰~3 ‰,东海海域为5‰~7 ‰,南海海域为6 ‰~8 ‰。用光、电镜方法对该棘毒鱼的毒腺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用日本鬼鱼由毒腺粗提物肌肉注射大鼠的方法,对其螫伤的表现和发病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降解五氯酚(PCP)的微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氧条件及剧毒性的五氯酚存在下,研究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机理.在污泥培养过程中对污泥性质、外观进行观察,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微生物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颗粒化初始阶段诱导核的存在对絮体起着凝集作用,该阶段的微生物以丝状菌为主;在形成阶段,二价金属阳离子含量以及ECPs中PN/PS比值增加,丝状菌形成三维框架结构;而在颗粒污泥形成后的增长阶段,SVI值下降至较低的水平,形成表面光滑的完整颗粒,颗粒内杆菌、球菌占优势,含水率的明显下降表明质子跨膜迁移引起的细胞脱水作用变得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岩背锡矿为例,对火山—斑岩型锡矿床中的氟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作了扼要总结;指出在锡矿床中Sn与F的地球化学异常有“形影关系”,并对其形成的地球化学原因作了分析,揭示了氟异常与锡矿化的内在联系。论证了氟的地球化学异常在火山—斑岩型锡矿床普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新型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耐蚀性能和腐蚀机理。方法 通过海水浸泡试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考察新型高强不锈钢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性能,并结合金相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该不锈钢的组织结构和钝化膜组成。结果 新型高强不锈钢在海水中的自腐蚀电位稳定在0.012~0.020 V,点蚀电位为1.10 V,保护电位为0.89 V。海水中浸泡45 d后,电化学阻抗值仍然保持在106 Ω.cm2数量级。这说明钝化膜表面并未出现点蚀的形核,钝化膜仍具有较好的保护性。该不锈钢具有典型的孪晶奥氏体结构,形成的钝化膜表层主要成分为FeOOH、Cr(OH)3等氢氧化物,内层成分主要为Fe3O4、Cr2O3、CrO3、单质Ni,具有较强的钝化膜修复能力。结论 该不锈钢在海水中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5.
用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测定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了一种灵敏的测定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的方法。从鱼肝脏中分离的蛋白磷酸酶2A被微囊藻毒素抑制,并且抑制与毒素剂量相关,抑制模式表现为典型的S型曲线。根据末知样品存在时蛋白磷酸酶的相对活力,可由本研究得出的标准曲线及公式,计算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微囊藻毒素类物质。研究表明,在一年的观测周期内,即使没有可见的水华发生,东湖及鱼池中仍有可检测出微囊藻毒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16.
许多Ⅰ型花岗岩类岩浆是由较老的变火成岩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这类熔体的组成大致是钙碱性和准铝质的。这些熔体是花岗质至英云闪长质熔体,是在其下地壳源区内的极端热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实验数据表明,高钾Ⅰ型花岗岩类岩浆只能由壳内含水的钙碱性岩石至高钾钙碱性岩石、镁铁质至中性的变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由于各种变玄武岩的K2O含量低,所以它们不适合作源岩。幔源玄武岩浆和地壳熔体相混合的模式也是不适用的。Ⅰ型钙碱性岩浆作用无论如何都与俯冲作用有关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多环芳烃化合物菲分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分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2,3-二差劲基联苯喷雾技术,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2株菲降解菌。它们可以菲为惟一的碳源和能源良好地生长。在生理生化试验的基础上,利用16SrRNA(小核糖亚单位RNA序列)的方法鉴定这株菌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细菌,这些菌对菲的降解性是通过在液体培养基内菌体的增加及底物的减少来证实的,静止细胞反应试验表明,这些菌除了菲以外还可降解其它芳烃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藻细胞生长代谢受藻细胞分布形式的影响,文章为研究藻细胞在不同氮浓度下藻细胞生长代谢差异及其藻源膜污染的变化,将纯净的藻细胞预覆盖在超滤膜表面,原水中硝酸钠浓度设置为0、24.7、247和1 235 mg/L,从膜表面观测、膜污染阻力变化、原水水质变化、藻细胞生长代谢行为对藻源膜污染机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膜污染主要成因均为滤饼层污染,大小表现为培养基组>低氮组>无氮组>高氮组。藻细胞在低氮组、培养基组中正常生长代谢,大量藻细胞及胞外有机物(EOM)附着在膜表面,引起滤饼层厚度变厚、结构致密;无氮组藻细胞在第10天开始褪绿,褪绿状态下短期保持完整细胞形态,褪绿过程中释放胞内有机物(IOM)引起滤饼层结构致密;高氮组藻细胞生长停滞少量,少量藻细胞碎片、IOM等附着在滤饼层上引起滤饼层结构轻微改变。分析表明,藻细胞生长引起的藻细胞数目与EOM增多造成严重的藻源膜污染。  相似文献   

19.
乳浊液膜处理含酚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一种用于分离废水中苯酚的新液膜体系。该体系是以TBP为流动载体,以LMS-2为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煤油液膜,在内外相O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苯酚由外相有效地向内相富集,从而达到分离苯酚的目的。该液膜与其它液膜相比,具有稳定性好,选择性高等优点,用此液膜分离苯酚,除酚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20.
结垢是反渗透水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碳酸钙是最常见的垢型之一。介绍了碳酸钙垢的形成及危害,通过加入微量聚合物抑制其结垢,并采用电镜对膜表面碳酸钙垢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添加上述聚合物能有效阻止碳酸钙垢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