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晨鸣纸业公司的工业污染源的调查走访,从晨鸣纸业全过程生产与周边企业相关生产联系,通过分析与晨鸣纸业上下游产业建立的企业共生关系,分析上下游企业通过企业共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阐述企业共生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对相关工业园区建立生态产业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铅锌冶炼行业工业共生模式实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探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构建工业共生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根据铅锌冶炼行业发展现状,指出铅锌冶炼行业构建工业共生模式的必要性,并以某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剖析了工业共生模式的共生关系,产业链关系及经济、环境效益.结果表明:构建工业共生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也应注意工业共生关系构建中新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水泥工业作为工业生态系统的汇,能够多样化地利用其他行业的副产物,这种典型的产业共生模式可以通过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带来显著的CO2减排效果.由于产业共生在水泥行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巨大的CO2减排潜力,所以对水泥工业产业共生现状的了解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对产业共生现状的全面了解,才能对现有水泥行业产业共生的程度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参照,对未来不同政策与情景下的CO2减排潜力进行量化与评估.为实现对产业共生实际情况的模拟,以水泥-电力行业的产业共生为例,采用最优化的方法,提出了一套基于一般统计数据来模拟产业共生实际情况的系统方法,将技术、经济与政策3类不同的决策变量影响纳入模型,以模拟出最接近真实情景的产业共生情况.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对新乡市水泥-电力行业实际的产业共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乡市水泥-电力行业间存在普遍的产业共生现象,实地调查中有77.8%(21家)的水泥制造企业利用粉煤灰作为水泥制造的原材料.将一般统计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一般统计数据能较好地反映企业实际物质投入产出情况;利用一般统计数据,模型对新乡市产业共生网络结构模拟的准确率高达92.6%,显示该模型能较为有效地对产业共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4.
石磊  万红艳  陈伟强 《环境科学研究》2011,24(10):1185-1193
随着产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铝工业的产业共生模式渐趋多样化. 在概述了我国铝工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出4种典型的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即单核心依托型、双核心共栖型、同质集群型和全谱系型.归纳总结了3个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特征:①全谱系铝工业产业共生体系具有明显的圈层性,主体产业具有明显的轴向性;②主产业链共生依赖度逐级递减,共生圈层越到外圈层关系越松散;③第3圈层属于铝工业辅材供应厂或废物处理资源再生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依赖性和市场依赖性,属于铝工业拓展的新方向. 最后探讨了技术进步、经济和环境管制等因素对于我国铝工业产业共生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共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海陆产业间协同共生关系,构建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协同共生度评价模型,基于1995~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沿海11省市海陆产业共生状态,预测了达到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的时间区间,并给出保持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两种产业主参量的条件组合。结果表明,我国早期存在海洋产业寄生于陆域产业中的状态,之后长时间处于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状态,沿海7省市在2011~2014年之间达到对称互惠共生状态。  相似文献   

6.
开展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要把园区生态化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园区核心企业及临近区域的重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确定园区企业共生耦合的生态工业链(网),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本文探讨了生态化设计的理论基础、需要把握的原则及设计方法,并以安徽铜陵冶金化工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例,对园区生态化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园区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共生网络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铜陵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为例,开展了工业共生网络构建的实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试验园建设背景和产业现状分析;(2)生态产业链(硫化工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铜延伸加工产业链)的构建;(3)各产业链间在物质、能量和水层面上的耦合共生。最后,从参与共生企业的所有权关系和网络构成方式两方面,对试验园工业共生网络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藻菌共生系统废水处理技术的主要类型,总结了影响藻菌共生系统运行稳定性和营养物质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氧气补充作用和资源回收潜力探讨了藻菌共生系统的应用潜力.分析认为:藻菌共生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能耗低、剩余污泥量少和资源化潜力高等优势,但控制条件严格,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为了更好地实现该技术的产业...  相似文献   

9.
发展静脉产业是解决环境、资源、能源问题的有效手段。而静脉产业园区是静脉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为了提高静脉产业园区的稳定性,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影响静脉产业园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共生原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工业共生的3要素。介绍了工业共生的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系统进化原理。阐述了工业共生模式的4种类型:共栖,互利型工业共生。寄生型工业共生,附生型(异生型)工业共生,混合型工业共生。分析了工业共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The necessity to follow the ru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veryday industrial practice has led to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n industrial ecosystem mimicking the natural ecosystem. Following this analogy,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 which is an organised form of the industrial ecosystem, w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comprises of (1)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system, (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as producers, consumers and decomposers, (3) mass and energy flows and (4) types of interactio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nterprises introduced here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mass and energy flows indicates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e enterprises in eco-industrial parks is desired. Furthermore, the minimal condition to create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is established, claiming that at least one industrial producer or decomposer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eco-industrial park.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will facilitat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 and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ntities of such a park and other types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In order to show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and its potential for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two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2.
两种共生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魏霞  陆雍森 《环境科技》2003,16(3):35-37
在对两种共生模式—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供应链作了基本解释和案例分析后,比较了这两种模式的共性和异性,得出了它们在生态工业体系建设中具有统一性和互补性的结论,对建设城市生态工业体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居业协同作为乡村人居融合发展的高级形态,其程度能够反映乡村振兴的质量与成效。采用土地利用数据从结构和利用两个维度探索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三个尺度下的居业协同格局,结果表明:(1)徐州市土地在供给方面表现出居业失衡,宅基地供给相对于经营性建设用地优势明显;但由于使用中宅基地的空废,二者利用状态表现得更协同。(2)不同空间尺度下,居业协同状态有所差异,其中乡镇尺度居业空间关系较为稳定,基本维持相对平衡,本文认为乡镇是土地资源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尺度。(3)后续研究中,居业用地适宜的比例及农用地对居业协同的影响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生态工业园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新型工业园区。论述了钢铁企业在搞好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向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设以钢铁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的三种模式;并对钢铁企业如何适时有效地发展生态工业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政策中生态工业园内涵误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工业可持续发展方式,生态工业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随着近几年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蓬勃开展,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下一步实践的顺利开展。文章以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内涵为主线,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和我国的法规政策,首先总结了生态工业园的广义和狭义内涵,提炼了工业共生的目标要素、主体要素和行为要素;其次分析了工业共生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生态工业园实践中出现的"循环经济式、污染控制式、产业发展式"三种内涵误区,并进一步剖析了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两个深层问题,即生态工业园实践内容的简单组合化和生态工业园目标与内容的脱节。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内企业众多,副产品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犬,生产过程也复杂,采用生命周期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显得也复杂很多。该文从构建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生命周期管理边界模型出发,并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例,试着将固体废物与不同的企业或生产过程紧密耦合,构建可行的较稳定的生命周期管理边界模型。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已开展了较多传统行业的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与实践,但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还相对薄弱。基于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上海市闵行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关联的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案例,对其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方案进行初步规划探讨。研究认为,构建循环经济虚拟产业园是高科技研发型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主要形式,而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主导行业的出口加工区则可以通过构建主导产业绿色供应链保障其生态工业园建设目标的实施。文章还尝试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生态工业园的环境管理对策,以期为未来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生态工业园的相关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空气中含铁悬浮颗粒的穆斯堡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上海市区不同地点空气中采集的含铁悬浮颗粒进行了穆斯堡尔光谱测量和研究.结 果表明,铁在隧道气溶胶中主要以(-Fe2O3的形式存在,其粒径约10nm,在公园和高架路主要是 高自旋三价铁,可能以硫酸铁盐和少量的(-FeOOH的形式存在.为进一步判明公园和高架路气 溶胶中铁的化学形态,结合扫描质子微探针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对铁的氧化物转化为硫酸 铁化合物的化学过程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工业领域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层面基础设施共享对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构建产业共生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源基础设施越来越多地在园区生态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研究其2005年以来能源基础设施多功能化发展对推进园区生态化发展的作用.通过拓展能源基础设施的功能,引导热电企业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要素,在污泥干化焚烧、有机废气焚烧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减少一次能源中煤炭的消费量.形成了能源基础设施多功能化推进园区生态化发展的示范模式.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基础设施多功能化显著地推进了生态化发展,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着分解者的重要作用,其实践模式将为国内众多类似化工园区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保证当代人和未来人能否享有真正福利的基础,在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