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0—2017年的统计数据,首先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三峡库区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2010—2017年三峡库区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5601~1.1920,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生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从区域层面看,各个区县间生态效率水平不平衡,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非均衡性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三峡库区2010—2017年集聚性呈逐渐减弱态势,空间异质性逐渐增加,整体的生态效率差异变大。最后依据实证研究分析结果,本文对如何提升三峡库区生态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旅游效率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运用DEA模型、熵值赋权法、阈值法、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对2009年、2014年、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效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协调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3个指标均随时间的发展而上升,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存在某些核心省份带动周围省份上升的现象。②协调度与旅游效率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协调度越高,说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更高效、合理、健康,该区域旅游业更发达。 相似文献
3.
运用DEA方法对我国23家煤炭企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评价。经过对DEA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效率低、纯技术效率水平低而规模效率水平较高、生产集中度与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以DEA所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对我国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市场竞争、市场化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偏误,并且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全国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效率按照东—西—中部地区的顺序递减。(2)市场竞争显著负向影响绿色创新效率,市场化显著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3)市场化在市场竞争和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水平越高,市场竞争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就越强。(4)市场竞争对旅游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市场化在中部地区不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分析法,参考相关成果,建立包含投入和产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的DEA模型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显示,武汉、黄石、咸宁、仙桃处于DEA无效状态。通过模型的进一步计算,对各指标进行了优化分析,指出造成无效的原因。各城市间应按需求和产出效益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为提升城市圈整体经济实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基尼系数的角度研究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变化特征,依据电力消费在不同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之间的分配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反映电力消费结构对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中国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总体呈不断扩大趋势.②第二产业对电力消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主要因素.③居民生活用电起着缩小省际间电力消费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DEA和fsQCA方法测度了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2015—2020年农旅融合脱贫效率,分析了影响该片区脱贫效率的多重因素及其组合效应。结果表明:①武陵山片区农旅融合脱贫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低效率状况和明显的地区差异。②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对脱贫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两者在高脱贫效率的组态中同时发挥核心作用,而在非高脱贫效率的组态中没有一次同时发挥核心作用。③交通建设水平和政府支持水平对脱贫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居民参与水平和资本投入水平未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8.
旅游发展效率及其演化是衡量区域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和过程的重要参考。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旅游发展效率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旅游发展效率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时空异质性,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省市自治区尺度层面对旅游发展状况及其演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整体偏低,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旅游发展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看,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旅游发展效率较高,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效率演化最明显;从旅游发展效率演化重心转移看,除2004年和2007—2008年外,全国旅游效率演化程度的空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SFA模型对中国省际能源技术效率(NTE)和技术效率(TE)进行了估计,并对NTE和TE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2-2010年中国省际平均NTE与TE非常接近,且都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NTE总体呈下降趋势,而TE呈上升趋势,NTE从高于TE逐渐变为低于TE;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三资企业产值占比和国有企业产值占比对NTE和TE有显著正影响;R&D支出占GDP比重对NTE影响不显著,对TE有显著负影响;工业产值占比对NTE有显著负影响,对TE有显著正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从经济增长收敛的视角分析我国入境旅游的均衡发展问题,选取1990—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入境旅游人次数据,采用σ收敛方法检验我国入境旅游的收敛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不存在全域性收敛,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和西部地区呈发散趋势。旅游资源开发是入境旅游收敛的主要原因,突发事件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短期入境旅游收敛有很大影响,旅游固定资产、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人力资源供给都不是入境旅游收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仁慈型交叉DEA效率模型、冷热点分析、Tobit模型等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化及驱动机理进行了全面探析,结果发现:①2010—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②研究期内,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而融合效率增长率呈“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但融合增长率都不高。③研究期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呈区域差异性和集聚性。④从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驱动机制剖析来看,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信息发达程度、创新能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是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效率的驱动因素,促使效率时空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产业竞争力理论,遵循统计学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原则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北地区6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排序,并做了聚类分析,给出了相关建议:打造淮河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区、打造亳州古城与养生文化旅游区、打造黄河故道与楚汉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哈密地区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哈密地区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并结合前人所获得的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从资源的丰度、品质、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方面评价了哈密地区旅游资源,总结出哈密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类型较丰富、分布不均衡、资源品质一般、特品级旅游资源缺乏;人文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且特色明显,但自然旅游资源仍有较大开发潜力等主要特征。该分析与评价结果可为该地区决策的制定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