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光电离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痕量异戊二烯和单萜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光离子化检测器气相色谱法直接测定大气中痕量异戊二烯、α-蒎烯和β-蒎烯,分析了针叶树侧柏和桧柏释放的上述组份的浓度日变化规律。二者在白天释放α-蒎烯和β-蒎烯的速率较快;而在夜间,释放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单萜烯臭氧化反应产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气/质联用系统(GC/MS)分析研究了α-蒎烯、β-蒎烯、△~3-蒈烯与臭氧的大气模拟反应,确定反应的主要产物分别为:2,2-二甲基-3-乙酸基环丁基乙醛(蒎酮醛),6、6-二甲基-双环[3,1,1]庚-2-酮(诺蒎酮),2.2-二甲基-3-(2-氧丙基)环丙基乙醛,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兆荣  曾立民 《环境化学》1999,18(4):321-326
利用气/质联用系统分析了研究α-蒎烯,△^3-蒈烯与臭氧伯大气模拟反应,确定反应的主要物分别为:2,2-二甲基-3-乙酰基环丁基乙醛,6,6-二甲-双环「3,1,1」康-2-酮,2,2-二甲基-3-(2-氧丙基)环丙基乙醛,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LP-FTIR跟踪β-蒎烯与OH自由基气相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P-FTIR系统跟踪β-蒎烯和OH自由基的气相反应,研究了反应混合物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初步确定了反应中主要羰基产物诺蒎酮、甲醛、甲酸等随反应时间的生成情况 ,定性讨论了反应的可能机理,为进一步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环境烟雾箱模拟实验,在近大气条件下研究了α-蒎烯气相臭氧氧化反应.通过气体与气溶胶膜采样进样口FIGAERO(Filter Inlet for Gas and AEROsols)与高分辨率飞行时间化学电离质谱(HRTo F-CIMS)联用对颗粒相产物进行了鉴别,鉴别结果表明,颗粒相产物中浓度最高的是蒎酮醛,其它主要产物包括蒎酮酸、蒎醛酸、降蒎酮酸、降蒎醛酸和蒎酸.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气溶胶质量分析仪(APM)与云凝结核计数器(CCNC)联用考察了臭氧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粒径谱分布、密度、产率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发现,随着臭氧氧化反应的进行,SOA的密度、质量浓度以及云凝结核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了重要的大气物种SO2对α-蒎烯臭氧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能大大促进气溶胶成核,气溶胶数浓度、质量浓度和产率均提高,同时云凝结核活性也显著增强,其可能的机制是反应中稳定化的Criegee中间体与SO2反应生成硫酸.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子鼻zNose~(TM)对棉花植株常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每类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指数,构建棉花植株常见挥发性化合物特征谱库.采集棉铃虫幼虫取食诱导棉株挥发性化合物,利用电子鼻构建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指纹图谱.比对健康棉株与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色谱图及指纹图谱发现,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的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比健康棉株的多,而且未去除棉铃虫幼虫的危害处理与去除棉铃虫幼虫的危害处理相比,被诱导挥发物的含量显著升高.通过电子鼻实时监测棉花植株各处理β-蒎烯、β-月桂烯等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节律.结果显示,当棉铃虫幼虫危害棉株2h后,β-蒎烯的释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β-月桂烯在棉铃虫幼虫危害2h的释放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棉铃虫幼虫危害24h释放量显著增加.6~8h β-蒎烯和β-月桂烯分别达到各自最大释放量,随后缓慢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释放水平.图3表1参24  相似文献   

7.
付晓辛  王新明 《环境化学》2012,31(2):243-248
研究调查了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销售的14个品牌,15种不同香型,共26个盒装空气清新剂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成分.通过顶空GC-MS分析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空气清新剂的成分组成差别较大,即使是相同香型的产品,其中的化合物种类和百分比浓度都不尽相同.定性出94种化合物,包括烯烃18种,醇类15种,醛类14种,酮类4种,醚类5种,酚类1种,酯类25种及其它化合物12种,其中萜类化合物约占总化合物数量的40%.β-月桂烯、罗勒烯、苧烯、苯乙醇、乙酸苄酯、β-蒎烯、β-水芹烯、伞花烃、1-甲基-4-(1-甲基乙烯基)苯、里拉醇等化合物在各种清新剂中出现频率为100%.空气清新剂中萜类化合物与臭氧反应,可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竹林挥发物主要成分对疾患动物模型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诱方法造模制备高脂血症SD大鼠模型,考察了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造模高血脂症SD大鼠血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以期对竹林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保健、疾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α-蒎烯模拟物-松节油对高脂血症SD大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能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表现出数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淡黄杜鹃植物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标准样品叠加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淡黄杜鹃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单萜烃18个、倍半萜烃41个,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β蒎烯、α蒎烯、乙酸冰片酯、柠檬烯、β榄香烯、香桧烯、香茅醇和月桂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半密闭容器测定法,研究了离体雪松(Cedrus deodara)枝叶挥发性物质对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莴苣(Lactuca sativa)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并对其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雪松枝叶的自然挥发物对白菜、萝卜和莴苣的发芽率和干质量影响不显著,但对萌发的芽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挥发油对受体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萌发的根长以及芽长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莴苣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抑制效应达到92.85%和96.43%,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根长的抑制效应达到51.3%,表明雪松枝叶的挥发物中存在潜在的化感物质,抑制种子的萌发,且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大于自然挥发物。对挥发油和自然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收集的挥发性气体中均鉴定出大量的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鉴定出37种化合物,84.68%为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24.72%)、β-蒎烯(21.04%)、1-石竹烯(12.42%);自然挥发物中鉴定出22种化合物,52.81%也都是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α-蒎烯(17.16%)、β-蒎烯(11.53%)、b-侧柏烯(13.06%),两者共有成分15种,均为萜烯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的成分含量较高,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成分含量均大于自然挥发物,这可能是导致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大于自然挥发物的一个原因。从成分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萜烯类化合物是雪松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因此雪松枝叶挥发物的化感作用可能与其中的萜烯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机械损伤(处理A)、棉铃虫取食为害(处理B)、棉铃虫取食棉花 棉铃虫复合物(处理B H)、水杨酸诱导(处理C)、机械损伤加棉铃虫口腔分泌物(处理D)5种方式诱导现蕾期棉花植株,并应用Y型嗅觉仪测定处理后棉花对棉铃虫天敌中红侧沟茧蜂搜索寄主行为的影响.处理B、处理B H和处理C棉花对中红侧沟茧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健康棉株、处理A及处理D棉花对中红侧沟茧蜂没有明显的吸引.中红侧沟茧蜂对处理C、处理B H以及处理B棉花没有明显的趋性差异.利用气质联用系统对各处理棉花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处理B、处理B H、处理C棉花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均比对照棉花多,处理A及处理D棉花与对照棉花挥发物种类和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C、处理B及处理B H棉花中β-月桂烯、β-蒎烯、α-蒎烯的含量明显增加.处理C棉花柠檬烯的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图2表1参19  相似文献   

12.
臭氧氧化降解水溶液中1—萘酚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世云  张全兴 《环境化学》1999,18(3):227-231
本文研究了水溶液中1-萘酚在鼓泡反应釜内臭氧氧化的消失动力学,考察了pH值、温度、自由基清除剂和1-萘酚的起始反应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反应温度的提高有利于1-萘酚的降解。1-萘酚初始浓度低时其消失速率较高。该反应是有自由基反应贡献的分子臭氧氧化反应。在重碳酸盐存在下,1-萘酚的臭氧氧化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β-环糊精及羧甲基-β-环糊精对取代吲哚化合物的增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羧甲基-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对两种取代吲哚化合物2-(4’-甲氧基苯)-吲哚与2-(3‘,4’-二甲基苯)-吲哚进行了增溶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β-环糊精与二者均形成稳定的1:1的包合物,而β-环糊精与二者形成1:2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和儿童过敏性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方法分析了包头市室内VOCs的种类和浓度与学龄前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经性别、年龄、家庭成员过敏史调整后,VOCs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两者的相关症状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间,对-二甲苯(6,1.48—24.43)和曾经湿疹症状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P0.05);α-蒎烯(7.79,1.35—44.85)、TVOCs(7.32,1.09—49.21)和过去12个月鼻炎症状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间,对-二甲苯(中位数:4.27,1.17—15.54;第三四分位数:5.15,1.43—18.65)、α-蒎烯(3.94,1.14—13.65)和TVOCs(4.5,1.14—17.82)和儿童确诊患有湿疹均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根瘤菌菌体及胞外多糖红外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录并分析了根瘤菌4个新类群菌株的菌体与胞外多糖的红外光谱,表明它们在特定光谱区显示特征吸收峰.根瘤菌菌体光谱特征在鉴定上具有一定意义;胞外多糖的结构为β-配糖键连接,其光谱特征与数值分类结果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锥头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锥头麻枝叶中分离到10个化合物:熊果酸(1)、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羽扇豆醇(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5α,8α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7)、(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三羟基8十八烷烯(8)、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Z)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9)、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3,4二羟基8十八烷烯(10),其中化合物9、10以混合物形式分离得到.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图1表1参9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对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基于水稻挥发物的害虫天敌引诱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T型嗅觉仪室内测试了黑肩绿盲蝽对10种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苯乙醛、2-庚酮、α-蒎烯、芳樟醇、反-2-己烯醛、叶醇、罗勒烯、水杨酸甲酯、橙花叔醇、石竹烯)不同浓度(100、10、1、0.1 mg·L~(-1))的嗅觉行为反应。试验结果表明,α-蒎烯(100 mg·L~(-1))、水杨酸甲酯(10 mg·L~(-1))、芳樟醇(1 mg·L~(-1))、罗勒烯(1 mg·L~(-1))、反-2-己烯醛(0.1、1、10、100 mg·L~(-1))、叶醇(0.1 mg·L~(-1))等6种化合物对黑肩绿盲蝽雌成虫具有引诱效果,而芳樟醇(10、100 mg·L~(-1))、叶醇(100 mg·L~(-1))、橙花叔醇(1、10、100 mg·L~(-1))、β-石竹烯(0.1、1、10、100 mg·L~(-1))对其产生了驱避效果。同种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的作用效果不同。黑肩绿盲蝽会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单一组分产生一定的嗅觉行为反应,且在不同水稻挥发物不同浓度下的选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水稻挥发物单一组分的浓度对黑肩绿盲蝽的嗅觉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如芳樟醇和叶醇在低浓度下表现出引诱而高浓度下表现出趋避;反-2-己烯醛随浓度的增加引诱效果减弱,而橙花叔醇随浓度的增加驱趋避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8.
羧甲基—β—环糊精的合成及对卤代芳烃的增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士祥  王连生 《环境化学》1999,18(2):131-135
本文报道了羧甲基-β-环糊精的一种简便合成方法,并研究了羧甲基-β-环糊精对卤代芳烃类化合物的增溶作用。羧甲基-β-环糊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其水溶液对卤代芳烃有明显的增溶作用。增溶作用的大小主要与卤代芳烃的疏水性及分子的几何形状与环糊精空腔的匹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环糊精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高士祥  王边生 《环境化学》1998,17(4):365-369
本文研究了β-环糊精对六咎PAH的增作用,β-CD的存在使PAH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增溶作用主要是由于PAH与β-CD形成包合物而引起的,增溶作用的大小与包合物分子的大小和lgKow有关,民β-CD空腔匹配程度好,lgKow大的化合物,增溶作用强。  相似文献   

20.
唐菖蒲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 Houtte)球茎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将其鉴定为羽扇豆醇(1)、β-香树脂醇(2)、木栓酮(3)、木栓醇(4)、桦木醇(5)、(22E,24R)-24-methyl-5α-chol-esta-7,22-dien-3β-ol(6)、(E)-对羟基肉桂酸甲酯(7)、豆甾醇(8)、羽扇豆酮(9)、3β,27-dihydroxylup-12-ene(10)、齐墩果酸(11)、桦木酸(12)、1-甲基-3,8-二羟基-6,7-二氧亚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13)、1-甲基-3,8-二羟基-6-甲氧基蒽醌(14)、1,7-二羟基-3,6-二甲氧基蒽醌(15)、(E)-对羟基肉桂酸(16)、咖啡酸乙酯(17)、β-胡萝卜苷(18)、2β,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19)、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20)、2β,3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1)、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2)和咖啡酸(23).图1参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