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旅游业高速背景下,探究所辖子区域旅游经济演化情况及联系强度,对指导区域旅游发展布局有实践意义。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贵州省旅游经济联系结构日趋合理,打破了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单一增长极,出现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新的增长极。(2)核心城市持续增多,区域旅游发展由单极化向多级化演变,核心城市逐渐从贵阳市逐渐扩展至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3)整体旅游经济网络逐渐由松散关系向紧密关系迈进。核心城市呈现出“三足鼎立、五强矗立、七区联合”的演进趋势。边缘城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涉旅项目投入,逐渐消解其边缘性。  相似文献   

3.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1995-2011年人均GDP数据,采用极比指数、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变化及区间关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不均衡性减弱;区域经济整体关联性和区域间相互作用逐年增强.研究成果对客观认识云南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历程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对2003-2012年陕西省各县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在时间上采用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了各县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在空间上,除了分析R变化外,从R(2)和R(3)方面揭示不同产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关联反映;按照第二、三产业响应强度的组合方式,将陕西省83个县划分为一致响应型、偏响应型R(2)、响应型偏R(3)三类.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分析国有企业的时空演变对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19年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地方国有企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9年,中国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平稳增加,趋于稳定。在地域分布方面,国有企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东密西疏”特点,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阶梯状发展。(2)地方国有企业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冷热点地域分布趋于稳定,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上海、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份,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和青海,且多为区域内部变动。(3)国有企业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比重对地方国有企业数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总抚养比和货运水平对国有企业数量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省48个县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指数和空间变差函数分析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吉林省的县域经济格局总体上缺乏稳定性,热点区域由东部沿边向中部长吉演变,空间演化规律性和延续性不强,形态分布的内在联系和结构特征不明显,空间集聚度较低,随机性特征和不均衡现象突出,提出协调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1996-2010年云南省16个市州的旅游总收入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累计比重等方法分析云南旅游总收入的总体差异,探讨近15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在地带间、地带内和市州际的差异及其变动演进.研究表明,时间上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在小幅增长后逐步收敛的特征;空间上,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差异明显但不平衡特征正在逐步缩小.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共同导致,地带间差异已有所缓和;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中地区是地带内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时空差异及其变动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内旅游呈快速发展态势。在国内旅游客流中,乡村游、近郊游、短线游、一日游、自驾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客流成为主要旅游流,乡村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以西安市蓝田县汤峪古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在旅游流时空演变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及发展现状,找出面临的问题,从旅游流时空演变机理下的旅游客流、管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文化流、促销流、人才流等方面着手,就管理、开发规划、产品创新、环境与文化保护、市场营销、资金投入、延长产业链、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了苏州市2000-2011年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苏州市入境旅游发展迅速,但总体差异大,差异呈扩大趋势;苏州市中南部旅游区存在一支独大现象,“马太效应”显著.基于此,分析了苏州市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缩小苏州市地区差异,促进地区旅游业协调发展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1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研究方法从总体差异和地带性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度和绝对分散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极化程度和地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山西省入境旅游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总体差异层面看,绝对差异呈加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从地带性差异层面来看,市际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晋中区域的内部差异又是造成地带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集聚于少数几个地级市,但是极化程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地域空间格局,而且核心区和外围区逐渐扩大,边缘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运用变异系数、空间集聚指数分析了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空间形态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阶梯式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集聚化水平表现出向西梯度推移的态势。旅行社空间非均衡性程度高,空间差异不断扩大,星级饭店、景区(点)空间非均衡性相对较弱,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集聚化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相关性显著。同时,就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守忠  胡囡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68-70,74,F0003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1995年以来县域统计资料对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化显著;②极不发达县域向东扩展;③区域发展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先增后减;④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但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三市的带动作用显著。探讨了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历史基础与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政策、区位、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导致黑龙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灰色关联度已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内相关因子的分析与预测.借助该法分析和比较了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两个时间段内影响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内外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的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产业化水平、旅游品牌等因素.建议福建省通过加快旅游支撑体系建设,实行集群式发展战略,培育和壮大海峡旅游品牌来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研究,对其国内旅游市场特征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空间结构集聚性呈现出起伏波动的态势,但趋势减弱;从空间差异看,离散程度偏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国内旅游快速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旅游产业的规模、环境及潜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各类因子得分,并加权求出各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比较分析了各市之间存在的旅游经济差异,提出了缩小差异、加强整合以提高各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助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2007—2017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不均衡性,研究期内旅游生态高效率城市有所减少,较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低旅游生态效率城市增多且呈现向城市群西部敛缩的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两级分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在逐步减小。(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东西方向上非均衡性比南北方向更加显著。(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以空间负相关为主的分布特征,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5)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群整体和不同省市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经济地理学中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旅游规模发展差异较大,早期首位分布不明显,但后期表现明显.为进一步探讨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的原因,该研究运用城市地理学中的位序—规模法则,通过回归分析对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入境旅游规模开始逐渐呈首位型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分散均衡程度低,部分城市存在高度垄断现象.此外,在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和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旅游经济统计数据,基于比较的视角,运用变异系数、DEA和重心分析方法构建回归模型分析江苏沿海旅游经济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对策。江苏沿海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旅游发展效率较低,经济水平、对外开放和景区数量等因素对沿海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借鉴其他沿海城市旅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提出推进南通沿海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包括统一规划和产品形象建设、海洋文化挖掘和特色化产品打造、市场营销和产品品牌塑造、完善设施和新产品培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