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考虑各种城市灾害进行综合防灾已成为共识。从多方面防灾的理念出发,分析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体系及层次结构,即从宏观层次探讨了城市综合防灾总体布局,从中观层次探讨了城市防救灾体系布局,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城市防救灾工程规划,并对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城市地质工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领域。指出城市地质工作必须服务于城市(城市群,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灾防灾提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的基础地质资料和成果。由于中国城市的规模,性质,自然资源承载力,地质环境特征不同,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对象,内容也将有所差异。归纳起来,城市地质的重点工作领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战略与对策,城市地质环境容量及脆弱性分析。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城市环境地质图纱的编制。数字城市环境地质:GIS平台上的地质空间数据库,城市地质环境动态分析,评价,决策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原则与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城镇特色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小城镇在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领域内存在有灾害种类相对较少、防灾设施无法达到门槛规模、经济条件较差、规划水平难以保证、管理依据欠缺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无法套用大中型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模式。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可行性、公众参与等原则,运用总体策略、系统策略和动态策略来构建小城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基础,对提高城市抵御风险的韧性,保障城市健康、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济南市的灾害分布及特征,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载体暴露性、承载体易损性、恢复力等方面选取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济南市灾害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ArcGIS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济南市灾...  相似文献   

5.
县域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以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为背景,重点突出安全生产、安全分区及避让区规划、防灾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和空间规划图件编制的特点,结合县域实际情况,按照"分析现状-评估风险-设立指标-设定工程目标"的编制思路,主要分析编制规划的"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减灾规划发展目标、综合防灾减灾空间布局、综合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布局"四部分,并以武强县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为例,研究规划编制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
日本城市长期遭受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侵袭,逐步构建了一套以“预防”为目标且行之有效的防灾体系。本文以日本首都东京为例,通过查阅资料,详细引介其防灾法律制度变迁、规划体系构建、城市防灾建设及常态化防灾机制,深度解析应对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基于此提出我国各大城市防灾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细化法律法规的组织管理内容,加强多方合作;分级分类管控城市区域,注重高地空间的多功能利用;完善防灾规划评估及灾害预警工作,以期促进资源精准配置与防灾规划实施,并提升大城市的气候适应性和国土空间韧性。  相似文献   

7.
唐良金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3):F0002-F0002,F0003
为西昌数十万百姓着想,西昌市委、市政府把防治地震灾害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作为系列举措之一,西昌市委、市政府决定在1989年《西昌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国家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建成市区和规划发展区为主体,确定由防灾科技学院编制2010-2020年《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其中包括西昌市震情分析、西昌市活断层探测、场地抗震分类、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城区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评价、次生灾害防御调查、避震疏散规划及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为不辜负西昌人民的重托,高质量地完成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防灾科技学院组成了以国家二级教授、院长薄景山为项目负责人、灾害评估资深专家袁一凡教授为技术负责、多位教授、博士参加的科研项目组。西昌市防震减灾局唐良金局长特撰下文介绍了自2009年6月该规划编制实施以来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王龙  徐刚  杨娟 《地球与环境》2015,43(3):322-330
灾害风险是当前灾害研究的热点和核心之一。从灾害系统整体角度,厘定区域灾害系统风险,明晰灾害系统风险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科学指导区域综合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山地城市灾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R=H×E×S/C"的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概念模型,构建了反映山地城市灾害系统"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的"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对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与排序的"综合赋权(AHP-EVM)"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整体上初步阐明和解释了山地城市(重庆市)38个区县的灾害系统模糊风险等级及成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综合赋权"模糊综合评判的"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结果科学、可靠,能够从整体反映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水平及其构成。经过与灾情数据对比、专家评判,本研究所得评价结果通过验证,且与"模糊物元评价"所得结果基本一致。(2)重庆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整体水平居中。其中,渝中区、江北区,渝东北的城口县、奉节县以及渝东南的酉阳县,灾害系统风险等级高,各类灾害发生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较大,是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建设及其系统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城市减灾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剖析城市减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探讨了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如何确立防灾灾的地位,进而用系统科学思路研究城市综合减灾的体系建设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较为科学地解决了跨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工业城市的环境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指出要实施经济与环境综合决策,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搞好工业污染防治,积极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超前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及生态学观点规划城市,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并提出了实现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是建立监督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应急避难场所是通过规划和建设从而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和能够临时生活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城市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中能起到关键作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唐山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阐述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在城市防灾中的必要性。论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与使用的原则。本文可为其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Urbanizationisabigproblemnotonlyindevelopedcountriesbutalsoindevelopingcountries.Thisisamodernandurgentafairinth...  相似文献   

13.
昆明市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明市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其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性大的特点。本文根据昆明市各县、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昆明市各县、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从而得出昆明市各县、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等级,该研究可为当地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燎原 《地球与环境》2005,33(Z1):614-616
对广州市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分析说明,诱发地质灾害主要是人为因素,有必要提高市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5.
Mapping, modeling, and valuing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are important for integrating the ecosystem services concept in urban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However, decision-support tools able to consider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urban setting using complex and heterogeneous data are still in early development. Here, we use New York City (NYC) as a case study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how the value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shifts with shifting governance priorities. We first exam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ve ecosystem services – storm water absorption, carbon storage, air pollution removal, local climate regulation, and recreation – to create the first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of all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NYC. Then, combining an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landscape approach with spatial multicriteria analysis weighting scenarios, we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city. We contrast the current NYC policy preference – which is focused on heavy investment in stormwater absorption – with a valuation approach that also accounts for other ecosystem services. We find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iority areas for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valuation scenarios. Among the scenarios we examined for NYC, we find that a scenario in which only stormwater absorption is prioritized leads to the most unevenly distributed ES values. By contrast, we find least variation in ES values where stormwater absorption, local climate regulation, carbon storage, air pollution removal, and recreational potential are all weighted equally.We suggest that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strategies should include all landscape componen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produ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onsider how planning priority alternatives generate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在结合区域实际确定单位面积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崇左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前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从而评价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显示:崇左市及部分县市(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最大增幅达1.33%;所选取的8种生态功能变化各异,其中气体管理功能增幅最大,达1.03%.表明崇左市各县市(区)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良性发展,但仍需加强生态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此在规划修编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生态建设的要求,更加关注对生态与环境用地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与效甩。从自然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三方面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并对溧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构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为溧阳区域规划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其结果表明:(1)溧阳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464.29亿;(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林地〈水域〈耕地〈工矿用地;(3)溧阳市各镇的自然价值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南渡、别桥、埭头、上黄4个镇〈平均值〈戴埠(其它镇,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总和也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社渚、竹篑、别桥、南渡、埭头和上黄6个镇〈天目河和上兴〈澡城镇(开发区)。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预警是防止旅游地生态系统向无序化发展和进行系统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了一个由旅游地生态环境压力预警子系统、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预警子系统、旅游地生态保护与整治能力预警子系统等构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复合预警系统,并借鉴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的临界调控思想,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开封市旅游生态安全预警进行了初步地评价.研究表明:开封市旅游生态环境总体是比较安全的,处于一级预警状态,但旅游地生态保护与整治能力预警值较低.与综合指数评价法相比,两者研究结果相近,但模糊综合评判不需要预警阈值,能够较好地解决评价过程不合理的问题,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进行旅游地生态安全预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目前处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引入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规划框架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研究范式,对近年来中国内外GI规划进行针对性综述,利用该范式对相关研究的理论来源与进展进行梳理。研究表明:GI格局研究中,景观格局指数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针对于景观连接度,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等结构连接度评价方法具有计算简单、适用性广的优势,但缺乏明确的生态学含义;图论等功能连接度则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是GI格局与生态过程的重要联系,将是下一步研究重点。GI生态过程研究借鉴生态网络的理论与方法,其规划步骤可分为核心区选取、阻力面构建、潜在廊道识别三部分。GI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中,生物物理量模型与经济计量模型广泛应用于调节、供给与支持服务评价中,而文化服务评价则将问卷调查作为基础数据获取的重要途径。另外,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研究涉及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实际需求与使用偏好,相关定量评价方法以及成果的实际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GI景观可持续性研究中,在明晰GI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的基础上,服务间权衡与协同效应已成为GI规划中的重要考量,而情景规划可以有效模拟GI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最后,GI规划应将提升景观可持续性作为规划目标,据此研究提出了重视格局与过程相互影响机制的基础研究、加深GI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端研究、明晰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与权衡效应、将GI与实际规划结合四项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洞庭湖垸内灾害风险区湖垸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协调好防灾减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运用灾害学、循环经济学以及农业、林业、牧业、水产、生态、系统工程等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将灾害防控技术体系、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生产技术体系与高效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机理融为一体,设计了垸內居民区庭院循环经济型灭虫防病技术集成模式,垸内生产区水陆循环经济型血防治鼠避洪耐涝技术集成模式,并分别在典型区域进行了示范,试验表明: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认为,在建设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商品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粮、猪、油、麻、渔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而推进湖垸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