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污染事故调查诊断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果关系分析与确定是整个环境污染事故调查诊断的核心,探讨了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因果关系的特点,因果关系分析基本原则和内容,因果关系分析的基本步骤,并简介环境污染事故中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和环境暴露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因果关系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关键环节. 为了应对我国日益增加的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事件和诉讼需求,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技术方法研究十分必要. 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主要是通过构建污染源到受体的途径,来确定污染源与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基于该原则,结合土壤地下水调查评估实践,构建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因果关系判定的技术框架,包括源和受体中污染物的同源性分析、污染物在污染源与受体之间传输载体和介质的识别、传输污染物的载体的运动方向和污染物浓度梯度方向的确定、污染物在源和受体之间迁移途径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分析4个步骤. 同源性利用指纹图谱、多元统计、同位素等方法进行分析,载体和介质基于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等手段识别,载体和污染物迁移方向判断以及迁移途径连续性和完整性分析通过空间模拟等技术实现. 将所构建的技术框架和方法在某企业与下游池塘污染事件案例中进行应用,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污染源(企业)和受损资源(池塘水体)中污染物主要为Zn,具有同源性;通过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识别出污染物传输的载体和介质为土壤和地下水;运用取样分析和空间模拟方法判断载体的运动方向为污染源向载体的方向,但地下水Zn污染羽在该方向上不连续;进一步结合影像分析、地质条件分析、人员访谈等,证实迁移途径不连续的原因为存在优势通道,最终判定污染源(企业)与下游池塘污染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系. 案例应用也证实了该研究所提出的技术框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刑法》在环境刑事立法上虽有重大发展,但摁环境犯罪的特殊性而使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受到冲击,新因果关系确立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应运而生。我国应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的形式确立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将其适用于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和部分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确立中。  相似文献   

4.
陈雅楠  杨帆 《环境保护》2016,(13):58-62
在因环境问题导致的侵权案件中,原被告之间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信息不对等,往往会导致因果关系难以证明。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外环境侵权案件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阐释了我国环境侵权案件因果关系证明制度的转变,建议在我国的环境侵权案件中可以引用部分因果关系学说理论,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推动环境诉讼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孙晨  杨帆 《环境保护》2020,48(6):59-63
由于环境侵权具有特殊性,我国立法中对于环境侵权逐步确立了在无过错责任下实行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但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并未得到贯彻。本文分析了立法与司法中关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问题的矛盾及其出现的原因,并主要对举证责任倒置与因果关系推定的界定和区别展开分析,指出了二者在概念、逻辑结构与举证责任分配上的不同,并基于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证明问题倾向于法律推定的形式,肯定了由举证责任倒置到法律推定的改革是一种立法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因果关系判定是污染源与损害受体之间建立联系的关键技术环节,对于构建完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证据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相关技术导则,结合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实践,通过指标的筛选、污染源排查、污染贡献分析、同源性分析、迁移路径识别、不确定性分析等技术环节建立了一套多因一果案件中因果关系判定的一般性程序方法,并对其中的重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将所构建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某涉水污染物排放案件,证实了该研究所提出的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因果关系判定包括环境暴露与环境损害间因果关系判定和环境污染物从源到受体的暴露路径的建立与验证两个部分.因果关系判定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重点和难点,因果关系的判定对环境损害案例的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结合印染企业水环境污染事件案例实践基础上,对水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因果关系判定方法进行了探讨,为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方法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的经验,在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策划、识别评价方法的选择、环境因素识别和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环境侵害是现代社会的新生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的侵害行为,它具有缓慢性、持续性,从而使因果关系判定发生困难。本文提出适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并由加害人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0.
郝庆军  郑慧玫 《城市环境》2002,16(2):29-31,42
对在环境资源影响下,追究环境资源刑事责任是否应适用刑事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环境资源刑事责任制度的变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通过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找出与环境有关的管理点(环境因素),评价出环境管理需要管理的重点(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法(目标指标方案或运行控制)加以控制和改善.这就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识别、评价和控制环境因素是建立、实施和保持EMS的基础,组织通过建立实施EMS。识别、评价和控制环境因素.约束规范环境行为.不断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绩效,为社会作出贡献。产品环境因素是GB/T24001—2004标准4.3.1要素要求识别评价的三大环境因素之一.也是当今EMS审核中易关注不够的方面.今就其有关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企业在自觉贯彻ISO14000系列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对冶金企业来说,尤为突出和重要.能否准确地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直接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杨朝霞  刘轩  高翔 《环境保护》2016,(16):61-65
同高度盖然性说、疫学因果关系说等的举证责任正置思维不同,《环境侵权解释》不仅确认了以举证责任倒置为基础的因果关系反向推定规则,还规定了原告关于排污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初步证明责任。针对关联性的证明,原告可从时间先后的关联性、空间距离的关联性、环境接触的关联性、致害物质的关联性、生态作用的关联性、疫学原理的关联性和概率统计的关联性等方面入手。运用这一原理对中国垃圾焚烧致病第一案进行检视,发现该案原告实际上已完成关于关联性的初步证明责任,而被告却未能完成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最终证明责任,理应推定因果关系成立,判原告胜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ISO14001 1996版与2004版4.3.1环境因素的区别,介绍了识别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具体方法,举例介绍了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控制与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基本步骤和内容,探讨了重要环境因素确定、更新方法及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充分识别环境因素是企业建立ISO14001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审核员进行环境审核的重点。针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判断出重大环境因素并实施有效控制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本就机械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进行剖析,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环境因素的定义和ISO14001标准的要求出发,阐述政府管理活动中环境因素识别和描述的要求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全面、系统地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组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良好开端。本文结合某企业职工食堂的环境因素分析,介绍Excel在环境因素辨识、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一个组织欲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以识别重大环境因素和消除对环境有害的因素为目的.由此而确定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应当说识别重大环境因素是管理体系明确管理对象的重要环节。对于不同组织类型、不同生产工艺和不同规模.环境因素可以千差万别。本文以生物发酵溶酶提取生产抗生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