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家门前,住着一窝喜鹊。与众不同的是,它们往在刚刚建成的铁塔上,有近百米高呢。 每天放学后,我都拿着望远镜观察,看它们怎么生活。 每次喜鹊要想飞上塔顶的巢,还得先飞到最底层,歇一会儿,再飞到第二层……连续四、五次盘旋,才能飞到巢边,多么辛苦!它为什么要往得那么高呢? 有时下大雨,因为没有东西遮盖,鹊巢就会被雨打湿了,里面的喜鹊一定浑身湿透了。有时刮大风,塔顶的风力很猛,我真担心喜鹊的剿会被风刮下来。它们为什么不住到树林里去呢?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些罗汉松之所以单价高,是因为其稀缺,而稀缺,其实更是需要得到保护的。把它们搞"大树进城",易地移植,不但成本高,风险大,对罗汉松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破坏"行为。  相似文献   

3.
大树的心声     
杨若桐 《环境教育》2014,(12):88-89
正一天晚上,走累了的我坐在了一棵大树下。我的后背靠着树干,周围静悄悄地。这时,我听到了大树的心声:"哎,现在人类太过贪婪,我的父母、兄妹、朋友,我认识的树都渐渐消失在我眼前,我想念它们啊……"说着,大树好像哭了:"你们人类中有一些人认为,树少一点就少一点吧,又看不大出来。但你们不知道哇,每少一棵树,世界就少一点绿色。绿色越来越少,这才使人类受到沙尘暴,泥石流等灾情。反过来,少砍  相似文献   

4.
找家     
周敬鹃 《环境教育》2014,(10):80-80
正春天到了,一只小燕子从远方回家来了。可是,它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从一条小河上飞过。河面上漂着一些油污,还有很多很多的垃圾,脏兮兮地发出一股股令人恶心难闻的味道。小燕子以为自己迷路了,正巧它看到一条小鱼在水面上呼吸,便问:"小鱼,你知道我的家在哪吗?就是那个有着很多大树的花园啊!""唉,你是很久没有回家了吧。现在哪还有什么花园啊,大树也都被砍光了,都在盖工厂呢!你看,那边就有一个大工厂,他们把污水全部排放到这条  相似文献   

5.
赵童 《环境教育》2005,(3):72-72
记忆中的儿时乡村,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树木、有数不尽 的小河溪流,水清、天蓝、地阔,处处是绿色的原野,处处是 活动的天地。长大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过的"世面"多了, 反觉得生存的空间一年年地缩小了。 如今,刚会爬的孩子,眼前就摆着一堆现代化的玩具;刚 会走的孩子,就常去设备齐全的儿童乐园;刚上学的孩子,家 里、学校、图书馆就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读物任你选择。当今  相似文献   

6.
夏天到了,田野里的麦子熟了,丰收的时刻来到了。阳光下的麦田是金色的海洋,风过时,会鼓荡起一排排麦浪,缓缓地起伏着,一波一波地涌向远方。一棵棵麦子被雨雪滋养过,被阳光照耀过,从麦秆到麦穗都是金灿灿的。它们肩并肩紧挨着,笔直地挺立着,仿佛大地的哨兵。布谷鸟在麦田上追逐嬉戏,在早春时,它们"布谷布谷"地催促农人播种。麦子黄时,又一声声欢叫着"黄了黄了",提醒农人们快来收割。吵吵闹闹的麻雀,让喷香的麦粒撑圆了肚子,惬意地停在稻草人的头顶或肩膀上。三五成群的蝴蝶、蜜蜂在尖尖的麦芒上跳舞。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  相似文献   

7.
猫鹊大战     
《绿叶》2000,(1)
一天早8时左右,发生在101中学内如意武术馆院内惊心动魄的“猫鹊大战”,令当了8年武术教练的陈师傅瞠目结舌。当时,他正在山坡下的葱地锄草,几十只喜鹊像往日一样在头顶的树枝上觅食。突然间,“嘎嘎”几声惨叫,他一抬头,只见一只在地上找食吃的小喜鹊被他养的那只一岁大的波斯猫扑倒在地。小喜鹊的惨叫声刹那间惊动了山林中的几十只山喜鹊,立马  相似文献   

8.
《绿叶》2016,(1)
正隆冬时节,粮食早已归仓,田野上少了一些农人劳作的场面。寒风吹过旷野,田园上,只留下一片片收割后枯黄的稻茬,一堆堆大大小小的草垛,诠释着乡村冬日的风情。这时候的乡村,就像一条河流上终年摆渡的船,随着桥的建起而抛锚在杨柳树下,在霜风中进入农闲时节。在这样一幅单调的冬日素描里,最能代表原野风隋的,当属于那些顶着严寒活跃在一个个藕塘里的乡村挖藕人了,他们就像乡村竖琴弹奏出来的一个个灵动的音符,让乡村的冬季充满活力。细细观察,他们又仿若一个个小小的墨点,洇湿了乡村岁月中最宁静的画面,彰  相似文献   

9.
<正>既然高考作文题、语文题环保色彩越来越浓重,多给考生喝一些"环保鸡汤",答题的能力会提高,获高分的可能性就会大。列车驶过的地方,都叫做家乡。比如此刻,列车正经过皖南,水粉画一样的美丽乡村。许多年前,我曾到过列车经过的泾县,那里有一汪蓄满诗情画意的潭水,也有一个诗意摇曳的名字——桃花潭。李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吟哦,就在这偏僻的江南留下了风流蕴藉。那一次,我看到的是水清风柔,民风淳朴,  相似文献   

10.
傣乡掠影     
薄暮冥冥,宿鸟归飞。两位向导请我们到一个傣家村寨吃晚饭。勐腊县地处西双版纳腹地,热带雨林特征极为明显。县城里植物"肆虐",在别处挺小巧的花草到这里全生得巨大无比。楼旁竹子就有碗口粗细,十几棵聚集在一起,东一堆,西一簇的,当地人叫它们"龙竹"。我们乘车出城,在暮色中顺着香蕉林和高大的青竹丛,梦幻  相似文献   

11.
潘岳 《绿叶》2007,(10)
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仿佛一面旗帜,透过这四个大字,我们看到了一幅人文的、生态的、文明的美好画卷,人民群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徜徉在美丽的乡村,步行在城市的花园;江南的水网澄澈见底,北方的山城湖光山色,这才是中国人最美丽的家园,也是我们梦想的"生态文明"的画卷。人民群众将因这个"生态文明"的旗帜而受益,千秋万代之后的子孙们,将因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欢欣。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织成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十七大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而额手称庆。  相似文献   

12.
鹊鸣乡间     
在我的印象中,乌鸦、野鸽和喜鹊是最常见的乡下鸟。它们虽然生活环境相近,形体相当,但羽色和鸣叫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条河     
<正>我是一条河,一条不停奔跑的河;我是一条河,一条充满生机的河;我是一条河,一条无忧无虑的河。每天都唱着歌儿,在欢快地奔跑中开始一天的旅程。跑过山林,郁郁葱葱的大树向我点头;跑过田野,高兴地和花草们打招呼;跑过城市,两边矗立的高楼大厦向我问好。累了——就和虾儿鱼儿们讲故事、做游戏;困了——做一个甜甜的美梦。"哎哟,哎哟……"肚子好痛啊,是谁把我的美  相似文献   

14.
正人本位的思想把许多动植物推向了无法生存的境地。如果不能留住相当多种类和数量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朋友,就不可能被认为是具有现代生态文明的城市宜居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斑鸠和喜鹊、麻雀、燕子等,都是我们生活环境中最常见的鸟类。早在《诗经》中,对它们已有许多歌咏。在天空,斑鸠善飞,速度很快,翩然有态,但飞不多远就会落下,从不远离自己的家园;在地面,斑鸠善行,行走时头总是一伸一缩,温良谦恭的  相似文献   

15.
蝉鸣夏日长     
正季节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不同的时令奉献出各自不同却精彩纷呈的节目。美丽的春天才刚刚谢幕,蝉,仿佛一个报幕员,只那么一声大吼,就喊出了火辣辣的夏天。"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蝉,是不知疲倦的歌者。夏日来临,在树林里,在小路边,那一棵棵大树上,蝉扯起喉咙,高亢而卖力地唱着歌,尽情抒发着对这个季节的赞美和热爱。是的,为了这一刻,它们等待了太久。蝉从卵里孵化,到变成美丽的成虫,是极其不容易的。秋天的树上,幼虫孵  相似文献   

16.
小鸟的悲述     
许胜柯 《环境教育》2011,(12):76-76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悠闲地唱着。我生活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我和兄弟姐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次,我独自去远方大城市的姐姐家玩,飞累了,就在大树上休息。这时下起了一场瓢泼大雨,把我的翅膀淋湿了,我就飞不动了。冻得直打哆嗦。我想躲起来,却被一个  相似文献   

17.
轰轰烈烈"大树进城"潮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是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其目的是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相继走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 这条路,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移植了数量可观的大树、古树进城。接下来,很多大中城市争相效仿,全  相似文献   

18.
正春天里,"挖野菜"成了近年来一些女性们的时尚活动。这很自然,窝在钢筋水泥的林子里久了,谁不喜欢去野外撒会儿"野"呢?何况是去干"挖野菜"这等有野趣有野味的大好事。有闲的女性们,趁着大好春光,走向了田野,边说笑,边享受着和煦的阳光。把那些婆婆丁、荠菜、野芹、黄花菜、马兰头、小根蒜等请进了家门,请上了餐桌。不管口味如何,  相似文献   

19.
乍眼一看,那只不过是一棵粗壮的大树,差不多3个人才能把它抱住,在名树汇集的植物园里,这样的大树也就显得平常。从年龄上追溯起来,它大约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根在泥土中扎得极深。即使这样,它在这里仍然有些不显眼。可你只要稍加注意,就应该感到这么一棵不知属何科叫何名的树却可能是最与众不同的。它没有繁茂的枝叶,虬动的弯曲,而只是由一些很瘦小的枝干延伸的挺拔,那瘦小的枝干上都是一些你几乎不敢相信的小叶,精妙,坚韧。没有名字却默默积蓄着力量。在它面前驻足的一刹那,我似乎就被  相似文献   

20.
<正>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和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将"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目标之一写进党章。2018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