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最近,孩子的老师推荐了一本《指尖下的音乐》的书给我,看完仍觉不过瘾,意犹未尽之余又买了几本有关孩子学琴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本来是想寻找些什么,但确切要寻找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在细读了两遍《指尖下的音乐》,看完了《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之后,我感觉,想寻找的东西自己浮出了水面,那就是:我该如何解读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练  相似文献   

2.
<正>问:老师您好!孩子学琴有3年了,现在算有点小成绩,但也养成了坏习惯。练曲子不愿意慢练,我们说他太急躁了,他就顶嘴说他的视奏很好,可以弹快。请问老师是这样吗?怎样练习才科学呢?答:慢练的最大优点是来得及想,来得及准备,来得及根据视觉、听觉得到的反馈信息来调整和修正缺点和毛病,使之更符合预定的设想要求和最终演奏目标。慢练的意义和道理很明确,但不慢练的却大有人在,其结果是,他们只能演奏出相当粗  相似文献   

3.
<正>大概是因为有句话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谈到学琴,很多家长马上会问"我怎么培养孩子的学琴兴趣?"但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解。我认为,兴趣来源于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对各种事物的普遍的好奇,是家长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培养的。如果具备,等到儿童开始学琴,他们能很快或逐渐发展出对包括学琴在内几乎所有音乐活动的兴趣。有的家长问这个问题时,可能已经稍晚,他们在孩子学琴之初可能没有恰当地引导,孩子不是带着兴趣去学琴的。所以,在此意义上说,兴趣不可能无中生有,也无法培养,只能是被保护和被帮助。一、激发兴趣欲扬先抑兴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产生,发展和保持。儿童  相似文献   

4.
<正>孩子的教育,需要慢慢来!这不是新观念,却有利于孩子学习。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让孩子之间毫无意义地较劲,过早和过度地开发小孩的大脑,可能会输掉孩子的一生。德国人的教育方式可供借鉴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或可供家长和老师们借鉴。"我的孩子7岁,这有他的高智商证书,可否请老师额外教他广些东西?"一名移居德国的华人妈妈,恳请老师帮助孩子加陕学习进度。老师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一脸难以置信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某。他是个老实的孩子,从不调皮捣乱。可月考后他老实得甚至整天很少说一句话,这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我的重视。我逐渐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家也一直很少说话,很少和朋友玩,一直被爷爷娇惯着,经常还被妹妹欺负哭。平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经常丢三落四,作业乱,不主动打扫卫生。我从心底期待着有一天看到他活泼地出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并且能主动些,大胆些。有一次,我把他拉到身旁,他有些紧张,头低着,不敢直视我,我又是一番鼓励:"语文课上你的表现真棒,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为  相似文献   

6.
<正>"老师,我也可以是好样儿的,是吗?"听到这个稚嫩的声音,看到那种渴望被赞赏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叫李军(化名),一个由于智力障碍从普通小学四年级转到培智学校的男孩子。还记得去年刚入学时,李军的奶奶絮絮叨叨地跟我介绍了他的情况。从那一大堆的描述中,我总结出了家长眼中的李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多动、学习差、爱惹祸、贪吃、肥胖。从交流中我感觉到了家长的失望、无奈和些许放弃。可在细细地比较了班级的其他七名孩子后,我当时觉得李军比他们自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强好多倍,不会像他奶奶说的那样无可救药了吧。怀着一种不服  相似文献   

7.
<正>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网络媒体融入生活的今天,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他们比以前更"聪明"了,知道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从小就在赞扬声中长大,所以表现欲很强。在课堂上常常发言踊跃,无所顾忌。面对这样的孩子,怎样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一、描述学生小H是个活泼外向的小男孩,数学成绩很不错,而且十分稳定。一年级刚进来的时候就引起了我们老师的注意,因为他常常滔滔不绝地和老师、同学分享他在书上或长辈那里看到或听到的内容,这个男孩子很聪明,很有灵气,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开始注意他是因为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后他总围着我问问题:"老师,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五花八门的问题常常从他嘴里脱口而出。有的时候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答案,有的时候我会假装糊涂故意问他:"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你知道吗?"而他会非常乐意地、滔滔不绝地把他了解的讲给我听。有的时候我不能确定答案我会直接告诉他:"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需要回家查一查,明天把答案告诉你吧。"他第二天一碰到我总会追着我问正确  相似文献   

8.
<正>案例":你"是我的缘记得新学期分班前,我就想班上孩子学习差点无所谓,我只要多花点儿工夫,孩子的学习不成问题,只要没有特殊儿童就行。可是现实总是没有想象中美好。分班名单一到手,就有老师告诉我,你抽到了一位特殊儿童,他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别照顾,智商又低,根本学不上,更谈不上考试了。我的脑子顿时蒙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我今后该怎么办呀?就这样,我与特殊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上了一条关爱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琴童》杂志是国内首创的一本专为学琴家庭服务的现代琴童家庭音乐教育期刊。《琴童》以服务琴童学琴生活、提高音乐素质为办刊宗旨,读者主要为6~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以及音乐老师。《琴童》杂志内容分为两大版块,琴童版:集故事、娱乐、互动于一体,传播音乐知识,调剂学琴生活,开阔音乐视野;成人版:以强大的专家作者阵营为家长、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成功育子、探讨艺术教育经验的互动平台。孩子阅读《琴童》杂志,可以改善、丰富练琴的环境和内容,使学琴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既缓解了学  相似文献   

10.
<正>《琴童》杂志是国内首创的一本专为学琴家庭服务的现代琴童家庭音乐教育期刊。《琴童》以服务琴童学琴生活、提高音乐素质为办刊宗旨,读者主要为6~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以及音乐老师。《琴童》杂志内容分为两大版块,琴童版:集故事、娱乐、互动于一体,传播音乐知识,调剂学琴生活,开阔音乐视野;成人版:以强大的专家作者阵营为家长、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成功育子、探讨艺术教育经验的互动平台。孩子阅读《琴童》杂志,可以改善、丰富练琴的环境和内容,使学琴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既缓解了学琴压力,又开阔了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11.
<正>《琴童》杂志是国内首创的一本专为学琴家庭服务的现代琴童家庭音乐教育期刊。《琴童》以服务琴童学琴生活、提高音乐素质为办刊宗旨,读者主要为6~13岁的少年儿童及其家长以及音乐老师。《琴童》杂志内容分为两大版块,琴童版:集故事、娱乐、互动于一体,传播音乐知识,调剂学琴生活,开阔音乐视野;成人版:以强大的专家作者阵营为家长、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为家长、教师提供交流成功育子、探讨艺术教育经验的互动平台。孩子阅读《琴童》杂志,可以改善、丰富练琴的环境和内容,使学琴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既缓解了学琴压力,又开阔了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12.
琴记     
<正>2013年10月15日,宝宝学琴4年零214天。3年前我带着宝宝步入小提琴世界,3年后由先生慢慢接手,开始独立给宝宝做陪练也一年有余。如今回头看走过的路,每个阶段每迈一步都在纠结中前行,思前顾后谨慎地走着。幸运的是,我们这一路上总是遇上好心人、好老师。看着宝宝一点点划步,去和先生,特别是先生(由之前的玩玩变得无比认真)。心中溢满了喜悦之情。然而这个过程,有喜有忧,有甜有苦,千般滋味在心头潮起潮落。要不是琴童家长,估计真的很难体会这种复杂的心态沉浮。回想起刚学琴那会儿,多么羡慕和迷恋学琴几年的孩子拉出的每个音符啊!现如今,我们也默默地走过了四年半,埋头迈向第5个年头。可现在为什么没  相似文献   

13.
<正>在音乐教研学中,我们思考最多的就是:音乐课堂终究是要带给孩子什么呢?听着身边大家激烈的讨论,我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创造了全美教育奇迹的雷夫老师,一位音乐的"门外汉",在他身上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雷夫在他的教学中提出看谱的态度,就像读书一样认真。我要让学生成为终生的音乐演奏者,而不是为了在学校盛会上表演而受训的海豹。由于欠缺继续学习的知识,重回乐团的学  相似文献   

14.
<正>《草房子》是一泓纯净的清泉,也是一首隽永的小诗,流畅、自然的文字印在纸上,凑近一闻,有一股油麻地的味道——淡淡的,却饱含着丝丝缕缕的情感。故事里的孩子都天真得没受过一丝污染,故事里的情感细腻而坚强,让我忘了这个世界……桑桑,他善良、耿直、天真、讲义气,看到刘一水欺负柔弱的纸月,就勇敢地上前理论,那是一个男孩的气概;看到细马没有人做伴,就主动与他玩耍,那是一个孩子的善良。他并不完美,他平凡得就像身  相似文献   

15.
<正>【案例回放】奇的入学测试成绩非常糟糕。曾和奇在一个幼儿园上学的孩子说,奇以前几乎每天都被罚在教室门口站着,很少进教室。第一节晨诵课,我带孩子们学了一首儿歌《小蜜蜂》。当孩子们逐渐适应环境,相互熟稔起来的时候,奇却一直面无表情。一般来说,孩子可能乖巧,也可能淘气,甚至可能顽劣,但如奇这般漠然,却让人最为不安。午读写绘,我看到奇画了满满一页五角星。我问他:"你听我给大家讲的故事了吗?"奇看了我一眼,没吭声。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学校老师实行大循环,2013年秋季开学,我告别了九年级的大孩子,迎来七年级的孩子们,心理上感觉很不适应。更让我感觉不适应的是我班的一名叫振帮的男生。他高高的个子,小学毕业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成绩总共才16分。开学那天,振帮的妈妈对我说:"让他坐后排吧,他有多动症,正吃药,上课打瞌睡属于正常现象,其他没什么。"认识振帮的老师见到我就开玩笑地说我"中了个大奖",我以为振帮只是成绩不好,打瞌睡又不会影响他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一名教育期刊编辑,我也曾在家庭教育类报纸供职多年,并且自己很爱读教育类书籍,耳濡目染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教育自己的孩子非常用心,从怀孕期间就开始写亲子日记,数年间已积累下几十万字的亲子日记。按道理说,我应该能轻松教育好孩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孩子上小学之后,我发现教育孩子越来越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比如孩子总想玩,不愿意写作业,写作业时表现得很烦躁。有时他遇到不会的题,我放下手头的活儿去给他讲,他不好好听,甚至还和我发生争吵。这让我很头疼!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正>经常听到有教师抱怨"我实在不愿看到这些学生""一见这些学生就心烦"……每当听到这些牢骚话,我的心中总会泛起一种怪怪的滋味。难道真的是我们的这些学生不够可爱,或者这些学生真得不够优秀。细细想想我觉得矛盾的根源在我们教师自身,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每一个孩子都无可挑剔,那还要我们这些教师干什么。曾经的我也年轻气盛过,也因为工作的不如意闷闷不乐过、彷徨过、迷茫过,但现在回忆起来真为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窃  相似文献   

19.
小幽默     
<正>关掉当西瑞尔到他最不喜欢的侄子家做客时,他不得不听他侄子演奏钢琴。一曲终了,他侄子问:"您觉得怎么样?"西瑞尔答道:"你应该上电视。"他侄子高兴地说:"您认为我弹得很好吗?""不,"西瑞尔说,"你要是上了电视,我就可以把它关掉了。"作弊高招考场上,考试进行中。突然,一同学举手高喊:"老师,我24题看不清。"没过一分钟,另一同学举手高喊:"老师,我24题的C选项看不清。"  相似文献   

20.
<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跌倒可能是一件司空见惯又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很能考验出父母的智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孩子跌倒了,你会怎么做呢?最近,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晚上儿子练完球从学校出来,我接他一起回家。我在前,他在后。就在我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听到儿子在后面喊:"爸爸,你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