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防苑》2003,(1)
十九世纪上叶,一艘中国的“巨龙”——“的星号”(The Tek Sing)满载着乘客和陶瓷器,劈波斩浪,向印尼方向航行。为躲避海盗,“的星号”突然改变航线时,不幸在中沙群岛附近触礁。由于清史没有记载,已经无法弄清船上遇难的1800多人的身份,但出生在旧金山、现定居德国的阿伦·贾克伯不久前在旧金山展出的陶瓷器,让人想起那些遇海难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6,(2)
“利雅迪三角鬼谷”位于俄罗斯的普斯科夫地区,那里随时都充满了一种神秘感:那貌似平常的谷地自古以来老爱闹“恶作剧”,使利雅迪及其附近的居民极度不安。还是在十月革命之前,这里的省报便经常报道有马与农民在此神秘失踪的消息。1928年,又有7名先进伐木工人连同斧头在此不见了踪影。1931年,利雅迪村有7家富农在此失踪。就是到了和平年代,有人在谷地里失踪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1974年,从列宁格勒来的一伙采蘑菇人在“鬼谷”里神秘失踪,两个星期后找到其中的两人,可就是他俩谁也说不出其他那5个人的下落。在这里,和“百慕大  相似文献   

3.
2005年暑假,我们一家三人游览了美国西部的死亡谷。死亡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犹他三州交界的大沙漠中,呈椭圆形,高山环伺,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博物馆,各  相似文献   

4.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在我国接连发生了一些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被人们用语言、文字来传播扩散以致引起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的地震谣言,其基本内容大致含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地震将要发生的所谓“消息”、“预报”,这部分内容是引起这类事件的主要成份,是通过非政府机关或地震部门正规途径传播的。它与地震预报意见类似,也包含三要素,以短临时间尺度或有明确日期以及高震级为特征,在“预报”地区内造成紧张气氛,给人以紧迫感。二是关于地震震害的所谓“预测”,以夸大或捏造震害和次生灾害为特点,在传播过程中会层层加码,变得离奇荒唐,以形成恐惧感。三是关  相似文献   

5.
一如果你是一位千里迢迢来这儿参观的外地人,那么呈现在你面前的这片土地,自然是一个草木丰盈、生机盎然的绿色王国。至于这个“王国”的悠悠历史,就得聆听那些唐山人慢慢地向你娓娓道来了。自唐山市中心区往南走约0.7公里,人们就不知不觉地踏进了这个绿色的王国。在那些敏感的生态园林专家的眼里,这儿的生态环境因子极其美妙,这儿处处弥漫着生态园林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印加帝国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他们在美洲创造出的文明毫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中南美洲先后建立了玛稚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其中印加文化在南美洲西南部的安第斯山区,以今日秘鲁首都利马为中心建立的。大约在12世纪,秘鲁利马附近的库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地区。他们的语言属印第安语系的奇楚亚语族,被称为印加人(Incas,旧时也译为印卡人)。印加人的势力范围逐年扩张,至1438年他们成了广大的安第斯山脉北部山区的统治者,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印加”一词也成了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7.
减灾效益的获得离不开民众的参与,而其参与意识又与减灾效益的可见度有关。减灾效益越能迅速、明确地被人们见到或预见到,人们的减灾参与意识越高。在客观现实中,减灾效益的显现时间具有各种类型,而人们主观意识中“见”到的类型却又可能有质的差异。本文划分了减灾效益的显现类型并提出与论述了与其有关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影响人们的减灾参与心理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些关系、机制的认识与把握,效益意识引导,对减灾见效时间意识的人为控制等途径提高民众的减灾参与意识与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8.
抓住震后公众关注地震的有利时机 社会各界不仅对地震灾害事件十分敏感,而且对防震减灾宣传也很敏感。所以防震减灾宣传的时机不好把握,难以“无因而举”。如果不是逢“科普宣传周”或“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等活动,对报刊、广播、电视做的宣传,人们往往作种种猜测联想误解为“要地震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个别的,于是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要“慎重”的含义之一,便是要选择好“时机”避免这种负面效应发生。 地震灾害是稀少事件,人们一旦得知地震造成灾害后,心理上首先是自然地认可它,关注它。在这种心态下,人们乐于得知有关的消息。此时这种“有因而发”的报道也会让人较少产生“我们  相似文献   

9.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质量决定着生命的质最”.这两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们对饮水质量的重视程度。而自来水更是与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水的安全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3,(3)
伊拉克战争已经近尾声,萨达姆却在人间“蒸发”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又将成为国际情报界的聚焦点。萨达姆究竟得了什么病? 自海湾战争结束以后,时任伊拉克总统达姆很少公开露面,且行踪不定,充满了神秘色彩。而一些国家的媒体以及西方情报部门屡屡抛出“萨达姆病危或死亡”的种种消息,更使得萨达姆的健  相似文献   

11.
第二集缺失的家谱 1949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和平时代.历史中断的记忆被重新唤醒:你和我,这些今天一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到底是不是周口店那些古人类的后裔?现代中国人是否正如人们猜测的那样,可以一直追溯到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进而到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中国的古生物学家们,迫切的想要找到答案.虽然原始化石已经丢失,但还有一些复制品被保存了下来.如果魏敦瑞的猜想成立,北京猿人经山顶洞人进化成今天的中国人,那么,在山顶洞人的骨骼上,就应该同时具有北京猿人和现代中国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一天早晨,动物园里的一只猩猩靠在墙壁上,面部向着太阳,两手按着它的左颊,并在左颊上糊满了烂泥。饲养人员发现,这只大猩猩的而颊红肿,门腔里面正生着龋齿。一只山鹜的腿被枪打伤了,它就要河边取些粘上敷在腿部,然后又拐着脚收集一些具有纤维的草,放在粘土里,一同“包扎”,犹如人们的“石膏固定型”一样。人们看到,这只山鹜足足缠了一个小时,等它“绷带”全弄好了,才飞走了。  相似文献   

13.
世界睡眠日     
《民防苑》2014,(2)
正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5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德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14.
基因污染不可不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萍 《灾害学》2002,17(4):82-82
时下,“基因”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基因也和原子能一样: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对环境亦具有破坏性。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其化学“建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基因构成材料的这种通用性,使人为重组的基因有可能污染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库——我们这颗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自从人类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一种本领,也就是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现在已经不单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撒播在几千万hm2的庄稼上。这些新型的庄稼,我们称之为“转基因作物”,即其基因是经过工…  相似文献   

15.
武汉东湖污染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武汉市启动了第四届环保世纪行,当湖北省环保局宣布通向东湖的排污口被截流后,人们再次将治污焦点对准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东湖。东湖10年治污历程,投入资金近10亿,江城何日才能洗尽脏污,东湖几时再现万顷碧波?人们期盼着! 东湖“病症”人为使然 作为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浅水湖泊,东湖水面面积为33平方公里,汇水面积119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40年前,东湖湖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水生生态环境良好。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渔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东湖逐渐被分割成9个湖区。此后,其周边生产和生活污水便开始侵入东湖的肌体,水质每况愈下,从“草型湖泊”步入“藻型湖泊”,能见度从过  相似文献   

16.
“良知”是什么?估计现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而在那些造假售假的人的字典里恐怕根本就没有这个词。如果不是,为什么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呢?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往往把降服水患的希望寄托于“钲水神物——铁牛”身上。据《论旨》说:“盖因蛟龙畏铁,又牛属土,土能治水,是以制铁牛肖形,用以制钲。”尽管这种说法荒唐之极,但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治水的重要性了。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治在今南京)以后,由刘基辅国。刘基(133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为明太祖出谋划策,完成了统一大业,不仅  相似文献   

18.
“九五”期间 ,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数字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数字地震台网和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建设方兴未艾 ,一批市级数字台网和地方数字台网也陆续投入运行。这些 ,都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观测技术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原来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 ,需要我们去学习、钻研 ,数字化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些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九五”期间积累的一些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这既是保证已经投入观测的数字化系统正常运行的需要 ,也是“十五”项目实施前的必要的技术准备。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和数字…  相似文献   

19.
安娜 《民防苑》2009,(6):36-36
最近,我国各地已经感受到热浪袭来。不少地区在二月份就达到了25摄氏度左右,让人感到似乎初夏突然来临。而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已经历了多日的高温天气。英国气象学家最近发表气象预测报告说,今年夏天将很“汗”,将迎来近年少有的炎热夏季,人们需要做好避暑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20.
“昔日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年三九绿杨柳,又是一个暖冬年啊!”这是人们面对今冬暖和天气发出的惊叹。人们不禁在问:“地球气候增暖还将持续吗?” “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说,2001年是“世界气象组织”自18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居第二位高温年,气温略低于1998年。以1961—1990年世界平均气温为标准计算,2001年气温超过平均值0.42摄氏度。141年来,世界曾出现过23个高温年,仅20世纪90年代就有9个高温年。20世纪的100年中,全球变暖是一种普遍现象,气温比19世纪上升0.6摄氏度以上,20世纪最后25年,地表温度升高的速度较前75年加快3倍,其中有22年高温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