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幔流体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 2 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地幔流体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主要包括地幔流体的性质和组成 ;地幔流体中同位素的含量、组成和赋存形式 ;同位素分馏和地幔脱气等作用对地幔组分的影响等。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构造环境条件的地幔流体中 ,各种组分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可以很大 ,从一个侧面指示地幔组分的不均一性 ,反映了不同地幔物质的形成历程不同或来自不同的地幔源区。此外 ,还讨论了目前存在的几个疑点  相似文献   

2.
地幔流体基本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构造环境密切相关的氧逸度是控制地幔流体成分的最根本因素CO2和H2O为大多数地幔流体的主要成分。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地幔原始残留挥发份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是地幔流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浙闽新生代玄武岩的时空分布.地幔特征.构造环境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与Cpx矿物化学有关的岩浆来源、演化深度.真假压力效应.玄武岩的系列划分.Ⅰ型包体中Cpx与金伯利岩中Cpx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地幔交代作用实质上是地幔流体与围岩的作用结果 ,对地幔流体迁移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对地幔交代现象的理解。地幔流体的迁移以平衡孔隙流动 (equilibrium porousflow)和扩散作用为主 ,本文探讨了其迁移的动力学过程 ,温度和压力是最重要的外界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6.
<正> 研究来自地幔的岩浆和溶液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时的同位素交换过程,是同位素地质学的现实问题之一。地幔岩浆作用的产物在地壳条件下的同位素混染,以及地幔岩浆和热液对地壳围岩同位素平衡的影响,是解决许多岩石学概念的关键。它们也是同位素地球化学中目  相似文献   

7.
板块俯冲带是岩浆活动和地震的频发地带。本文对与俯冲带有关的地幔矿物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进行介绍,并对根据实验结果作出的地幔部分熔融所需水的来源、深源地震成因等问题的解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黄梅尖地区辉绿玢岩K-Ar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辉绿玢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K-Ar年代学研究表明,辉绿玢岩形成于~107 Ma,是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时代晚于该地区火山岩和侵入岩,与该地区铀成矿年龄基本一致;辉绿玢岩的侵入可能是该地区岩浆作用的最后一幕,铀成矿可能与辉绿玢岩具有成因联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绿玢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P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有较高的I_(sr)值和负ε_(Nd)(t)值,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特征;辉绿玢岩是在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俯冲交代作用形成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表明~107 Ma时该地区仍处于伸展构造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一、绪言 岩石圈板块或外壳的理论已成功地解释同板块边界相伴的构造现象。然而,某些地震和地壳变形,却发生于板块内部,与板块的边界并无明显关系。从地球重力势的谐函数能很近似地计算地幔对流所引起的壳下应力。作者(1977)利用地球势能场的卫星探测和重力测量,证明板块内的构造是由地幔对流产生的。地幔对流所产生的壳下压性和  相似文献   

10.
过去几年的地震研究证明:美国国立黄石公圆的引人注目的热活动,是由于在黄石公圆下面存在一个大的地幔羽——地幔物质和热向上扩张所造成的。新的研究首次圈定该地幔羽存在于200公里以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从岩石组合、橄榄石与辉石组构、宏观流变、微观流变及波速和各向异性特征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东巧地区地幔岩塑性流变学特征,从微观与宏观角度进一步探讨了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东巧地幔岩形成的地质环境及构造演化过程,认为东巧地幔岩具有超高压成因特点,形成于小洋盆环境,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推移过程中就位,最终在喜马拉雅整体隆升阶段完成了近地表的构造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 “橄槛岩为主要成分”的说法已成定论众所周知,地球具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构造。那么,“橄榄石”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地球的约一半,即地壳和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而且,地幔是由称之为“橄榄岩”的岩石、或者以“橄榄岩”为原料的物质组成的,这就是目前的“定论”。橄榄石当然是组成这种“榄橄岩”的最主要的矿物,即主要成分。所以,若按上述定论,可以说橄榄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在全球构造体系中,地壳增生线——洋中脊在不同地区以不同的速度扩张着。其中大西洋中脊为慢速扩张脊,扩张速度稍大于1cm/年;东太平洋洋隆为快速扩张脊,最高可达20cm/年;以印度洋中脊为代表的扩张速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沿着这些洋脊,来自地幔的岩浆上涌喷出,构成新生的大洋地壳。至于洋脊扩张与火成岩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这是近十  相似文献   

14.
<正> “地幔交代作用”的思想是由Bailey(1970,1972)明确提出的,用以解释与大陆内上拱及断裂区域有关的高碱性岩浆作用。从那以后,大量研究表明地幔岩石的交代变化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可能对决定来自地幔的岩浆的化学及同位素特征起关键作用。本文拟综述这一概念的现状并总结地幔中交代作用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对结晶碳酸盐在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压力条件下可能的稳定性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这个问题是直接根据以前研究的地核形成过程和地幔中的氧化-还原状况的结果而来的。当 Fe-Mg 硅酸盐和超石英  相似文献   

16.
湘东北湘阴凹陷控盆断裂特征、盆地性质及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白垩纪-古近纪洞庭盆地东部湘阴凹陷的北部进行了地表地质调查与研究.凹陷呈NE走向,沉积岩层倾向南东,且自南东往北西倾角变陡.凹陷南段宽、北段窄,其南东边界分别为倾向NW的公田断裂和忠防断裂,两断裂之间以走向NW、倾向南西的白羊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相连接.公田断裂为正断裂,白羊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为右旋平移正断裂,忠防断裂为左行平移正断裂;公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均经历了自韧性→脆性的转变过程.凹陷内部发育NE~NNE向小型同成盆正断裂.上述信息表明:① 湘阴凹陷为箕状断陷盆地;②公田断裂和忠防断裂的拉张活动控制了凹陷的形成和发展,区域N(N)E向左旋走滑应力场对凹陷北段有一定影响;③ 白羊田断裂和石姑桥断裂属横向调整断裂;④ 凹陷发展及其沉积充填,与南东面幕阜山隆起的抬升与剥蚀(包括沉积剥蚀和构造剥蚀)相耦合.结合区域资料,讨论认为湘阴凹陷形成的伸展构造环境受本地区特有的地幔上隆深部构造背景与中国东南部区域张性构造环境的双重制约,并以前者为主;凹陷走向主要受区域NNE向左行走滑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上地幔岩石的REE地球化学 地幔约占整个地球质量的2/3,在估价整个地球的成分和地壳—地幔—地核体系的成分演化时,必须了解地幔的成分。了解地幔成分的直接途径只能是研究那些由地质作用过程暴露在地壳内的地幔岩石样品。这些岩石为几种  相似文献   

18.
<正> 用一种模式可以圆满解释各种岩石的钕和锶同位素资料。在这种模式中,地幔含有不同大小的化学异体。异体中所含的不相容元素比周围地幔中的要更少地亏损,而且整个地幔由于对流运动而缓慢地相互混合。 钕同位素丰度的资料已用来勾画关于地幔的结构和演化的模式。按照某些研究,只有一部分地幔(三  相似文献   

19.
积累地球化学和岩石学方面的资料,可以弄清矿质来源的特征。从最近收集的资料来看,特别是较早与原始地幔有关的许多成矿系统应属于混合地幔来源。在成矿金属活化程度的控制因素中,氧分压的水平无论对地幔来源还是对地壳来源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构造演化,自1200Ma以来曾发生过两次碰撞、三次裂解。并有向东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资料表明:①从中国大陆向东至日本、台湾均为人陆型地壳;②中国东部及西太平洋大陆板块的各微板块之间地壳结构不同;③裂解带的形成是由于热点和地幔对流导致大陆解体;④裂解带均显示出高重力正异常,上地幔顶部波速低、具低速层、高热流区的“裂谷垫”性质;⑤增生的构造岩浆地体同位素组成、微量元素与洋中脊玄武岩的性质有较大差异,裂解带的岩浆为大陆地幔的特征;⑥上地幔特征及岩浆分融、分异均显示出横向不连续。也显示山化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不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