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有效去除水中结晶紫,利用臭氧/过硫酸盐/四氧化三铁工艺对结晶紫的氧化效果进行研究,设计单因素实验探索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四氧化三铁浓度和pH对结晶紫降解的影响,依据响应曲面法的BoxBehnken Design(BBD)实验设计原理,探究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四氧化三铁浓度和反应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使用SEM-EDS、FT-IR和Raman表征了反应前后的四氧化三铁,并用EPR技术直接鉴定出工艺过程中的活性氧。结果表明:此工艺在较宽的pH区间(3~11)都具有较高的结晶紫降解能力,臭氧流量、过硫酸盐浓度和四氧化三铁浓度与结晶紫的降解率成正比;臭氧流量1.000 L·min-1,过硫酸盐浓度0.968mmol·L-1,四氧化三铁浓度2.158 mmol·L-1,反应时间41.702 min为预测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实际降解率与预测降解率相对偏差仅为-1.12%;催化反应后Fe3O4粒径减小,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反应后的Fe3  相似文献   

2.
均匀电场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循环电解液流速为800 mL/h,电解液为无菌水时,电渗流流量、菲和芘在土壤中迁移量在电压梯度为1 V/cm作用下比电压梯度为0.5 V/cm时要多;电动注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HPCD均可以提高菲和芘在土壤中的迁移,注入Tween80和HPCD浓度分别为500和1 000 mg/L时,相应地Phe提高5.8倍和11.7倍、芘提高2倍和3.4倍;而BaP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电场作用和电动注入表面活性剂对BaP在土壤中的迁移量影响很小。为建立电动修复有机污染物污染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硫化亚铁(FeS)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含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水溶液中的三氯乙烯(TCE),考察了PMS和FeS投加量、TW-80浓度、溶液初始pH、无机阴离子(Cl和HCO3)对TCE降解的影响,确定了PMS/FeS体系中的主导自由基及TCE降解机理,验证了PMS/FeS体系处理实际地下水中含TW-80的TCE效果。结果表明:增加PMS或FeS投加量有利于TCE的降解,但当其投加剂量分别超过0.8 mmol·L–1和0.6 g·L–1时,TCE降解反而受到抑制,且TCE的降解率随TW-80浓度的增加而下降;PMS/FeS体系对pH有较宽的适用范围,在pH=11时受到抑制,Cl和HCO3对TCE降解有抑制作用;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确定了SO4·、HO·和O2·是PMS/FeS...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电催化技术受限于阴极原位电生H2O2的效率,且对某些特定结构污染物的降解能力较差。为提升电极对污染物降解性能和稳定性,使用压片法制备了蒽醌修饰碳纳米管(CNT/TBAQ)电极,构建了一种基于浸没电极的电催化臭氧反应器,并鉴定了反应体系内的活性物质及对西玛津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气体流量为0.2 L·min-1,电流密度为7.5 mA·cm-2时,HO·生成量为1.024μmol·L-1。与单独电催化和单独臭氧技术相比,电催化臭氧技术可以在6 min内完全去除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1的西玛津。当臭氧质量浓度10 mg·L-1,电流密度7.5 mA·cm-2时,电催化臭氧技术的矿化效率最高,120 min后TOC去除率为62.25%,相比于电催化氧化、臭氧氧化能耗分别下降了55%和31%,但电催化臭氧技术没有明显降低西玛津中间产物的毒性。经过10次循环使用后,CNT/TBAQ阴极仍然保持对污染物的去除能...  相似文献   

5.
土壤磷随水迁移是土壤侵蚀和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电解质浓度和类型(Na+和K+)调节土壤电场,通过加入直径为2~3 mm的石英砂颗粒来调节土壤的机械组成,探究土壤电场和机械组成对土壤磷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磷迁移主要以颗粒态磷为主,例如,在浓度为0.01 mol·L-1的Na+体系中,颗粒态磷迁移量是溶解态磷迁移量的31倍;2)与Na+相比,K+能显著降低土壤电场,减少土壤颗粒态磷而增加溶解态磷的迁移;3)土壤颗粒态磷和溶解态磷的迁移量均随电解质浓度增加而降低,电解质浓度增加降低土壤电场强度和作用力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从而有利于土壤磷的保持;4)添加石英砂后改变了土壤机械组成,能够显著改变土壤磷的迁移规律,且与离子类型有关;5)土壤电场和机械组成共同作用控制着土壤磷的迁移。本研究可为土壤磷迁移以及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过硫酸盐原位化学氧化在治理地下水有机污染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有关过硫酸盐氧化含乙醇土壤和地下水的研究报告较少。为了评价过硫酸盐氧化乙醇进行地下水修复的可行性,在不加入活化剂的情况下,开展了过硫酸盐氧化去除地下水中乙醇的批实验,主要考察了过硫酸盐投加方式和水温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过硫酸盐能有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乙醇,增大过硫酸盐初始浓度可以促进乙醇的去除;过硫酸盐氧化乙醇的过程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速率常数为0.344 7d~(-1);分批投加过硫酸盐时应及时续投,避免SO_4~-·不足致使乙醇的去除速率降低;水温能影响过硫酸盐的分解速率,是影响乙醇去除效果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过硫酸盐氧化乙醇会导致水体pH下降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升高。  相似文献   

7.
鉴于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本研究对由2种不同指标新疆煤基压块活性炭(LBC和HBC)组成的上向流活性炭柱构成的小试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工艺进行了为期约300 d的实验研究。考察了2种不同指标的压块活性炭柱(LBC-O3与HBC-O3)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LBC-O3对于CODMn的去除效果优于HBC-O3(进水平均值为1.56 mg·L-1,出水平均值为0.55 mg·L-1);而HBC-O3对于UV254所代表有机物去除效果优于LBC-O3(进水平均值为0.053 cm-1,出水平均值为0.005 cm-1)。LBC-O3对CODMn的较佳去除性能,促成了活性炭表面微生物量的生长,进而构成了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良性循环;而兼具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利用电动力学向土壤注入无机盐过程中,电极运行方式、电压和注入时间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变换电场方向的运行方式,更有利于电场中营养盐的均匀分布。通过电动注入的方式,可以在较短时间(24~36h)内向土壤中有效引入硫酸盐,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硫酸根在土壤中的浓度不断提高。由于电场可导致不同氮形式间的转化,引起含氮营养盐有效形态的流失,因此电动注入硝酸盐的时间不宜过长,在72 h内为佳。同时,由于硝酸根迁移速度较快,因此为保证硝酸盐在土壤中的浓度,0.5 V/cm电压梯度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作为环境中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致癌、致突变、致畸和难降解的特性备受关注。地球关键带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生存的关键区域,选取燕山地球关键带的雁栖湖站点,对地表水、表层土壤(0~10 cm)和地下水3种环境介质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16种PAHs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中的16种PAHs含量范围分别为9.78~2 221.3 ng·L-1、76.21~285.03μg·kg-1、21.45~1 521.13 ng·L-1,均值分别为548.42 ng·L-1、195.77μg·kg-1、492.54 ng·L-1,地表水中的平均浓度高于地下水;2) 3种环境介质中PAHs分子质量分布呈现大体相似特征,具体表现为单体PAH中萘(Nap)占主导地位,2~3环低分子量PAHs占比大于4环,5~6环最低;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PAHs质量分数占比基...  相似文献   

10.
全氟辛酸(PFOA)是一种水中检出频率较高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紫外(UV)/过硫酸盐(PDS)工艺对PFOA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相对于传统低压汞灯,新型光源真空UV/UV(VUV/UV)汞灯,可在不增加电能输入下,额外输出185 nm VUV光子有效光解PFOA。因此,采用VUV/UV汞灯驱动UV/PDS工艺具有高效降解PFOA的潜力。选用前期研发的配装VUV/UV汞灯的细管流光反应系统开展研究,通过微量过氧化氢生成法和化学感光剂(尿苷)测定VUV和UV辐照强度分别为1.16×10-4 einstein·(m2·s)-1和1.39×10-3 einstein·(m2·s)-1。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UV和VUV/UV辐照,PDS的投加会生成SO4-·,进而强化PFOA的降解。由于额外的185 nm VUV光子辐照,VUV/UV/PDS工艺相对于UV/PDS工艺具有明显强化降解作用。当PDS浓度在0~0.9 mmol·L...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重金属-抗生素共存时环境条件对土壤吸附/解吸抗生素的影响,通过批次平衡试验研究不同Ca2+浓度下Cu2+对磺胺嘧啶(SDZ)在土壤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Cu2+浓度的增大显著促进了土壤对SDZ的吸附,同时Ca2+的竞争吸附会抑制这种促进作用。Freundlich、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拟合SDZ在土壤中的吸附曲线,其拟合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0,而滞后系数(HI)在0.726~1.155,接近于1,表明土壤对SDZ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量(ΔG)在-20.051~-17.468 kJ/mol,|ΔG|均低于40 kJ/mol,是物理吸附;而进一步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Cu2+和SDZ在土壤中的主要吸附机制是物理吸附,伴随着氢键效应和络合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明,Cu2+可明显提高SDZ在土壤中固持能力,降低其环境迁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实验筛选出阳极pH、阴极pH、电压梯度、电极形状4种影响因素,以黏土为研究对象,设计正交实验和对比实验研究铬的电动修复过程。结果表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电压梯度,其他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阳极pH、阴极pH、电极形状;在电压梯度为1.5 V·cm~(-1)下,以去离子水作为电解质,分别控制阴极和阳极pH在11和3,取得很好的去除效果,144 h后铬迁移率达到80.9%。总铬和六价铬分布规律类似,从阳极到阴极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经过电动修复后土壤中水溶态铬比例减少,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比例增大。铬电动修复控制系统在微电流范围内可取得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玉米秸秆生物炭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的性能。阳极以S2-为单一电子供体,阴极以NO3-为电子受体,以碳毡为对照电极,考察玉米秸秆生物炭电极用于生物燃料电池同步脱硫反硝化的电化学性能、产电性能以及污染物去除能力,分析了不同硫氮质量浓度比对生物炭电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除硫效率以及输出电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生物炭电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实现了更高的交换电流密度(22.42×10-3 A·cm-2)和更低的电荷转移电阻(4.24Ω)。与碳毡电极相比,玉米秸秆生物炭电极微生物燃料电池最大输出电压和最大功率密度分别提升了18.91%和16.67%。当硫氮比为5:4时,反应器脱硫反硝化和产电能力最佳。阳极室S2-出水质量浓度由120 mg·L-1降至1.08 mg·L-1,去除率为99.1%,其中76.52%转化为SO42--S,阴极室NO3--N去除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菲污染土壤修复建模的问题,通过对电动力学作用下菲污染土壤的迁移现象的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影响菲迁移的电渗流、电迁移、对流和弥散4个主要过程,建立了电动力学作用下菲在污染土壤中的迁移模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 5.3软件结合迁移模型的各项方程和选取的参数对菲的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孔隙率分别为0.33、0.38、0.43和0.48时,菲的最大迁移率分别为31.89%、34.78%、37.97%和41.74%;当电压从0.5 V·cm~(-1)增加至2 V·cm~(-1)的过程中,电渗流通量增大,最大迁移率可达到44.35%;修复区域的浓度均呈"碗状"分布,模拟计算得到在中间靠近阳极区域的菲的浓度达到最小值2.14 mol·m~(-3),迁移率最大为38%。模拟计算的菲迁移分布结果与实验所得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模型用于电动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为去除水中的邻苯基苯酚(OPP),以UV-LED/NaClO方法为降解手段,考察了CO32-、NO3-、腐殖酸(HA)对OPP去除的影响,探究了HO·、UV-LED、NaClO和含氯自由基(Cl·、ClO·)等对去除贡献的影响,结合降解产物提出可能的OPP降解途径,采用毒性鉴定评估方法,筛选出毒性效应增强产物。结果表明:在pH=7.0±0.2、OPP初始浓度为3μmol·L-1、NaClO=40.3 nmol·L-1条件下,不同组分的去除贡献大小顺序为Cl·>NaClO>UV-LED>其他组分(CO3-·、Cl2-·、O-·等)>HO·>ClO·,Cl·对OPP去除贡献最大为31.13%;当CO32-和NO3-浓度由0增至1.0 m...  相似文献   

1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增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是一项新兴绿色原位修复技术。其原理是在土壤上施加直流电场 ,利用电迁移和电渗去除污染物 ,土壤pH、Zeta电位以及土壤化学性质等因素影响电动修复效果。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扩大电动修复应用范围 ,现在已经发展了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和污染物的增强修复技术。本文归纳总结了 1995年以来土壤电动修复中常用增强处理效果的 8种方法 ,即酸碱中和法、阳离子选择膜法、电渗析法、络合剂法、表面活性剂法、氧化 还原法、EK 生物联用和LasagnaTM法 ,且对每种方法的典型实验装置、增强原理、方法特点和适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为以后的实验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探索不同运行模式下的微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重金属离子时,在灵敏度、响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考察MFC电化学传感器在恒定外电阻、开路和恒定外加偏压这3种模式下不同浓度的Cu2+对传感器的电压抑制率或电流下降量。结果表明,Cu2+浓度检测范围为0~10 mg·L-1时,恒定外电阻模式下的Cu2+对传感器的电压抑制率范围46.98%~80.12%,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79 4;开路模式下的Cu2+对传感器的电压抑制率范围为63.15%~89.12%,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72 6;恒定外加偏压模式下,加入Cu2+,传感器的电流下降量范围1.214 4~3.730 mA,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47 6。开路模式下的MFC电化学传感器对Cu2+的检测性能更优秀。这为利用微生物电化学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中的重金属含量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微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8.
在模拟菲污染土壤中用β-环糊精(β-CD)作为Fe2+螯合剂,考察了Fe2+-热(45℃)活化过硫酸钠(Na2S2O8)氧化降解菲的效果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2O8∶菲=80、Fe2+∶Na2S2O8=1/3、β-CD∶Fe2+=1/10(均为摩尔比)时,菲的降解率最高,达85.1%。Fe2+活化时主要自由基为SO-4·和·OH,而热活化时主要为·OH。根据中间产物推测菲的两条降解途径为:自由基攻击菲的9、10位点生成(1,1’-联苯)-2,2’-二甲醛或攻击2、3位点氧化开环生成2-乙基-6-甲氧基萘,再形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终矿化为CO2和H2O。土壤氧化修复后,pH降低,氧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铁氧化物/活性炭复合材料(Fe2O3@AC),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材料的制备条件,使用SEM、FTIR、XRD、XPS等分析方法对材料的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吸附实验探究了Fe2O3@AC吸附除锑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吸附除锑的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纯水:乙醇:=4:1,Fe2+:Fe3+=1:1,总铁浓度为0.594 mol·L-1,制备液pH=1.88。Fe2O3@AC吸附除锑的能力较其他金属基材料和活性炭有明显提高,锑原水质量浓度为38μg·L-1,Fe2O3@AC投加量为0.08 g·L-1,吸附平衡后水中锑的去除率达97%,剩余锑质量浓度为1.06μg·L-1,满足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微观表征显示铁氧化物...  相似文献   

20.
持久性和移动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and mobile organic contaminants,PMOCs)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并且可以通过水体循环进行迁移。由于缺乏水体中PMOCs的高效富集和准确测定方法,导致关于PMOCs在水体中存在水平的可靠监测数据较少。通过优化固相萃取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参数,建立了同时检测水中17种PMOCs的分析方法。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水样中的PMOCs进行富集,乙腈和含10 mmol·L-1乙酸铵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PMOCs检出限为0.04~0.35 ng·L-1,定量限为0.13~1.16 ng·L-1,回收率为65.01%~98.65%。在北京潮白河、广东北江和河北滹沱河进行布点采样,并测定其PMOCs的质量浓度。实验结果表明:17种PMOCs在潮白河、北江和滹沱河中均有检出,其∑PM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04.69、740.45和505.11 ng·L-1。潮白河地表水中安赛蜜、金刚烷胺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