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小麦生产的区域比较气候风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减产率〉5.0%界定灾年,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小麦灾年发生的风险概率、平均减产率和变异系数,及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的区域比较风险度、减产度和变异度。基于以上3个区域灾年减产率的比较指标,得到了区域比较气候风险指标;利用区域比较气候风险对中国小麦生产进行了分区论述,同时得出了小麦总产量损失与播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小麦单产只有一般中度相关,而与比较气候风险基本不相关的关系,并指出了区域比较气候风险指标与防灾减灾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干旱对辽宁省玉米产量影响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辽宁省14个市1967-2006年降水量逐月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为基础,应用滑动直线平均法、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各地区玉米因旱减产程度及风险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干旱对产量的制约程度不同,据此划分为两类地区:A类地区干旱是玉米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B类地区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根据A类地区确定因旱减产指标:当降水负距平分别为20%、20%~40%、40%~60%时对应的玉米减产率分别为5%、5%~11%、11%~17%。综合产量波动、减产强度、抗旱能力三要素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显示辽宁省因旱减产风险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巴林左旗农业资源和生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气候因子空间分布模型和产量与主要气象要素关系模型,分析确定出了对农牧业生产布局有重要影响的区划指标;应用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GIS分析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牧业气候资源的区划,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减灾对策。为有效开发利用巴林左旗的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牧、林业生产,降低灾害的威胁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华北北部冬小麦干旱和产量灾损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53年(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采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将气象产量作了相对化处理;以本区主要由干旱所造成的相对气象产量负值(减产率)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风险理论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计算了该区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减产率范围出现的概率,并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区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产量风险预测及抗灾减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干旱对北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非灌溉与灌溉两种不同的背景,以水分平衡原理求得的自然水分亏缺率为轴线,以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为核心,分别从基于实际产量和生产潜力的两种不同途径,研究了北方地区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风险水平.建立了基于灌溉地区的冬小麦实际产量与自然水分亏缺率的相关关系,根据其敏感性的不同,确定出A、B两类不同干旱年型的自然水分亏缺率及其相应的实际减产率指标.结果表明(1)水分对生产潜力的影响各地差别较大,光温生产潜力的减产率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减产率在陕西、山西和河南3省的概率分布呈由南向北增大的趋势,而在山东呈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增大的趋势,且整个北方冬麦区呈现较好的连片性和区域性.(2)根据自然水分亏缺率,划分出5种干旱年型轻旱、中旱、重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与其相应的缺水率分别为<20%,20%~30%,30%~40%,40%~70%和>70%.A类不同干旱年型的实际减产率分别为<9%,9%~12%,12%~14%,14%~21%和>21%,该类指标适用于山东东部及中部的部分地区、陕西南部渭河一带、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B类不同干旱年型的实际减产率分别为<9%,9%~15%,15%~21%,21%~40%和>40%,该类指标适用于本区的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6.
由于天然橡胶产量的波动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在天然橡胶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中要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1988-2010年天然橡胶的实际产量资料,提取了海南岛天然橡胶产量减产序列,从产量灾损率角度出发,选择橡胶产量的平均减产率、减产率变异系数、减产率风险指数及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域系数作为评价因子,开展了海南岛天然橡胶产量灾损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天然橡胶灾损的高风险区位于文昌、东方、昌江、三亚、陵水等区域;中风险区域位于定安、琼海、琼中、万宁、乐东等区域;低风险区位于海口、澄迈、儋州、屯昌、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区域。  相似文献   

7.
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荔枝种植面积最大的广东、广西为代表,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历年气候、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分别就华南地区各县荔枝的灾损率、易灾性和防寒抗灾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以综合的风险指数为区划指标,对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进行了空间区域分划和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8.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对农业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意义重大。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日均温、水稻生长发育期、产量和面积数据对水稻冷害风险中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及损失度三要素进行了多指标分析。结合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综合计算指标权重,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东北水稻冷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冷害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与典型冷害年水稻单产平均减产率在0.01水平下极显著相关,冷害综合风险等级区划与历史任意冷害发生频率分布大体一致。因此,对冷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及区划所做的研究具有合理性,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3-2010年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C)资料、该省及其各市水稻产量、早稻与晚稻发育期等资料,借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TC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再采用个例分析法,建立了不同时间登陆广东的TC级别与水稻减产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当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在早稻或晚稻生长后期登陆、台风在早稻或晚稻生长中期登陆时,登陆地区或附近地区早稻或晚稻单产与上年比减产5%~7%,应发布中等级别的灾害预警。(2)当台风在早稻或晚稻生长后期登陆时,登陆地区或附近地区早稻或晚稻单产与上年比减产8%~12%,应发布重等级别的灾害预警。利用所建立的评估指标对1117号台风"纳沙"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基本符合实际产量的灾损情况,说明评估指标可应用于实际业务。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为例,基于自然水分亏缺率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和抗旱指数,构建了干旱风险综合指标,并开展了风险区划;同时,利用冬小麦单产减产百分率和该区域历史旱灾发生频次资料,比较并验证了干旱风险综合指标和风险区划结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干旱风险综合指标适用于冬小麦的干旱风险区划,对于冬小麦因旱灾造成减产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People tolerate different levels of risk owing to a variety of hazards. Previou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hazards predict people's tolerance of them. However, this work ha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events such as earthquakes. The present study tested how earthquakes score vis‐à‐vis risk properties and risk tolerance as compared to five other familiar hazards. Participants from Wellington, New Zealand (N=139) rated these six hazards using measures of risk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tolerance.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levels of risk tolerance for the different hazards and viewed earthquakes as having similar risk features to nuclear power. They also preferred different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earthquakes (more government funding) to the other five hazards (stronger legislation). In addition, earthquake risk tolerance was predicted by different risk characteristics than the other five hazards. These findings will help risk communicators in identifying which risk characteristics to target to influence citizens' risk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的模糊风险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分析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本质含义,提出自然灾害分析的瓶颈在于系统的复杂性,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用模糊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灾害风险,进行模糊风险分析。介绍了模糊风险的研究现状,给出模糊风险的一般性定义。对最简单的一类模糊风险-可能性-概率风险的定义和表达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水利工程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正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渭河宝鸡市区段拦河闸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决策,都应用了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包括闸址及蓄水区地质条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泄洪能力及运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拦河闸工程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与管理以及拦河闸工程投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的按时完工、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的贯彻和实施。实践证明,在水利工程决策过程中引进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地铁车站基坑工程建设风险识别与预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近几年城市地下轨道工程建设发展迅猛。由于地下工程施工受到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风险比地面工程要复杂得多,为避免施工事故发生导致巨大损失,对施工进行风险分析和制定预控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南京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车站基坑工程,对地铁车站基坑工程的建设施工风险进行了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风险指数法对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确定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的大小。结合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专家分析以及相关理论,提出地铁车站基坑工程施工中一些典型风险和基坑范围内管线安全风险的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表达风险值估计不准,是深层次风险区划研究的问题.将模糊风险研究引向自然灾害风险区划领域,探讨了风险值估计不准条件下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图型模式.给出了一种带有“层次“结构的“多值的“的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图型模式.这是应用软计算的思想和方法得到的一种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不仅提供了表达风险值估计不准这一信息,而且提供了风险信息的可靠性,为改进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环境风险感知研究是近年来环境风险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该领域的研究反映了公众对环境风险及环境风险管理的偏好和价值观.将该方面的研究纳入环境风险管理的决策过程是有效实施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阐述了环境风险感知的内涵,着重阐述了心理测量范式的假设、流程和因子分析描述,总结了该方法在环境风险感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意义和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测量范式在环境风险感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许强 《灾害学》2012,(1):23-27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地质灾害风险管制方法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估算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值,确定承灾体的受灾影响,然后将可接受风险水平作为风险评价的判据,评判所估算的风险值是否可以接受。通过对我国2000-2010年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以及每年总人口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分析展开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上限值(可容忍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6/a,可接受风险标准的下限值(可接受风险线的风险值)为10-7/a,确定了我国地质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FN曲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 ,对地震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该方法简单易行 ,分析结果意义清楚 ,对防灾抗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滑坡风险管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险管理的框架入手,按照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理的逻辑流程,总结了有关滑坡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方法体系。风险分析包括确定分析范围、危险性分析、危害后果分析和风险的计算。风险评价包括财产损失风险评价、个体生命风险评价和群体生命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有三种情况:不可接受、普遍可接受、可容忍。滑坡风险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比例尺,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获取相应的评价参数,定量化是其必然的发展趋势。风险减缓通常有三种途径:1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减轻风险发生的后果;3转移风险。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同样也是个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