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水溶性纤维纱衍生物---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作为初始原料,在不同取代度(DS)条件下,轻度导入特定的疏水性取代基,旨在使其具有一定的热塑性;并对处理后所得到的新型纤维素衍生物的热塑性及水溶性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表明:HPC和HEC在特定的取代基和DS条件下,均能获得良好的热塑性和水凝胶性,其中,HPC在取代基C6HNCO-,DS为0.12-0.21;HEC在取代基C4  相似文献   

2.
氟氯碳化合物的分解及对其损耗O3和臭氧消耗潜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本德  李金龙 《环境化学》1996,15(2):155-159
采用计数物种法模拟氟氯碳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分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HCFC-22及CFC-11在在气中分解总量的2.77%6和98.23%是在20km以上区域分解,正是这一部分的分解产物向平流层引入了Cl原子、破坏了O3,对其臭氧消耗潜势(ODP)有着主要的贡献;研究结果还表明,HCFC-22与CFC-11在平流层破坏O3的效率有极大的差别,在本计算的条件下,平流层上部单个Cl原子破坏O3的相差近6  相似文献   

3.
Fe(Ⅲ)水解过程中无机阴离子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田宝珍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3,12(5):365-372
本文通过PO^3- 4,F^-,SO^2- 4,Cl^-,NO^- 3和ClO^- 4存在时,0.1mol/1 FeCl3溶液的碱中和曲线的分析对比,说明了用曲线斜率区分滴定曲线为三个区域:(A)自发水解反应;(B)聚合反应;(C)沉淀反应,以及阴离子对中和曲线的影响及其规律,指出阴子子对Fe(Ⅲ)浓度中和反应影响为不同程度的竞争配位,参与聚合及电中和脱稳,使沉淀反应提前等。并与OH^-共同形成F  相似文献   

4.
五氯酚及其钠盐中氯代二恶英类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包志成  康君行 《环境化学》1995,14(4):317-321
采用HPLC和GC/MS的方法,对国产PCP及其钠盐中的PCDDs,PCDFs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2,3,7,8-取代同系物。此外,还根据各CDDs,CDFs的毒性当量因于TEFs,计算了其毒性当量I-TEQs,分别为142,92ng.g^-1。在前述基础上,仨算了由于PCP及其钠盐的应用,引起的PCDDs,PCDFs环境输入。约为240kg/a。  相似文献   

5.
含磷酸盐的三氯化铁水解溶液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田宝珍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5,14(4):329-337
通过对含磷酸盐三氯化铁水解溶液的pH驰豫,电导率,可见光光谱和不同化学反应活性组分的分布等一系列化学物理性质的表征,说明在FeCl3-NaH2PO4-NaHCO3溶液体系中,PO4^3参与了Fe(Ⅲ)的水解-聚合反应,形成了Fe-OH-Fe-PO4-Fe结构共同控制溶液性质。使溶液性质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证明PO4^3对Fe(Ⅲ)溶液的水解形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长光路FTIR研究HCFC22大气光化学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忠明  张远航 《环境化学》1997,16(3):252-257
用长光路FTIR技术模拟研究氟里昂替代物HCFC22(CHC1F2)在对流层中的光化学反应,氯原子作反应的引发剂.HCFC22在对流层中的主要含氟光解产物为COF2,讨论了有关反应机理,并对HCFC22的环境影响和工业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南平地区,对要龄和密度不同的两片杉木人工林的调落物和森林降水化学进行了3a(1994-1996)的定位研究,株密度n=2370hm^-2的16a生林分(标记为FFC)和株密度n=1180hm^-2的41a生林分(标记为XQF)的年调落量分别为6210.7kghm^-2和3146.2kghm^-2,其中落叶分别占总重要的76%和68%,凋落物中5种主要营养元素的年归还量别为173.92kghm  相似文献   

8.
厌氧消化过程中Fe,Co,Ni对NH4^+—N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论文以血清瓶为间歇反应器,以醋酸钙为基质,研究了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菌所需要的微量金属营养元素Fe、Co、NI(1.0mg/(L.d),0.1mg/(L.d),0.2mg/(L.d)对毒性物质NH4^+-N的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表明,Fe、Co、Ni对毒性物质NH4^+-N有明显的拮抗作用,而且NH4^+-N浓度越高,Fe、Co、Ni对其毒性的拮抗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高宝玉  王秀芬 《环境化学》1994,13(5):415-420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之废料。本文利用煤矸石制备出了聚合氯化铝铁(PAFC):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探讨了Fe^3+的稳定性与溶液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溶液的离子强度越大,则产生Fe(OH)3沉淀时的PH越高。研究了PAFC水解产物的ζ电位及絮凝效果随PH的变化情况,比较了PAFC、PAC和PFS的除浊性能,PAFC在PH为7.0-8.2范围内除浊效果最佳,PAFC的除浊效果优于PAC。  相似文献   

10.
绿色木霉T-99株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产纤维素酶的优良菌株绿色木霉 T99 ,采用固体培养产生纤维素酶,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并分析酶的理化性质,研究了稻草酶解的适宜条件.在最优培养条件下,产酶活力λ( F P) m - 1 D W≈120 U/g ,λ( C M Case) m - 1 D W≈110 ~125 U/g,λ(β Gase) m - 1 D W≈90 U/g ,在50 ℃,p H4 .0 ,底物浓度5 % ,酶解36 h 条件下,底物得糖率33 .49 % ,全纤维转化率61 .33 %  相似文献   

11.
CFCs地下水年龄示踪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李发东  宋帅  张妍  蔡文静  张芳 《生态环境》2012,(8):1503-1508
CFCs是一种合成的含氯离子和氟离子的有机化学品,主要组成包括CFC-11、CFC-12与CFC-113等。其自1930年以来开始被大量生产,年生产量达106t。由于其具有挥发性与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通过量化地下水中CFCs的平衡分压,将该平衡分压与大气CFCs浓度变化标准曲线进行对比,即可确定目标区域地下水的年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首次尝试利用CFCs用于研究地下水年龄以来,国际上日益重视,广泛开展了其在确定地下水年龄、揭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确定地下水各种来源水的混合比例等地下水循环演化方面的研究,但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CFCs的特性、生产及环境释放入手,阐述CFCs测试技术的关键环节——地下水的野外采样、CFCs的提取、测定及CFCs方法测定地下水年龄的原理与计算方法,并以全球视角对CFCs年龄示踪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进行综述。在比较分析目前测定地下水年龄测定的主要方法中,指出CFCs环境示踪技术相比SF6、3H/3He等其它环境示踪技术具有分析便捷、价格适中、精度较高的显著优点,特别是在已经做过历年大气CFCs浓度监测等相关研究的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常州市城北污水算处理厂的进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出水以及A^2O处理工艺的出水为研究对象,对进出水进行Daphnia magna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进水对Daphnia magna具有24h急性毒性,经过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处理及A^2O处理工艺处理,两股出水均不显示24h急性毒性,采用毒性鉴别评价(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E)方法对进水进行监测和评价,发现曝气可去除进水的毒性,C18固相提取亦可去除进水毒性,进水中存在的主要毒物为易挥发的非极性有机化合物,进一步检测可知,进水中的关键毒物主要为邻丙基甲醛肟、1,1-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2-氮,氮二甲基苯甲醇等,此外,对2个处理系统出水进行GC/MS分析,可知出水中关键毒物基本被去除。  相似文献   

13.
作用位点和作用机理相同的污染物通常具有毒性加合作用,但是各个污染物对总体毒性的贡献并不相同,因此需要采用等毒性当量方法进行归一化.本研究选取了5种具有较强芳烃受体效应的多环芳烃(PAHs),通过大鼠肝癌细胞株H4ⅡE体外EROD酶诱导试验,得到相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并计算了单个PAH的毒性当量因子 (EROD-TEF).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AH对EROD响应的EC50有较大区别,毒性相对强弱按照苯并[k]荧蒽>茚并 [1,2,3-cd]芘>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苊的顺序递减,对应的EROD-TEF值分别为1.1×10-4、3.0×10-5、3.9×10-6、 2.8×10-6和1.5×10-6.利用所得到的EROD-TEF值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测定的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的浓度,计算得到5种PAHs的2,3,7,8-TCDD毒性当量TEQPAH,并与体外EROD酶诱导生物测试方法测得的表层沉积物毒性当量EROD-TEQ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65, p<0.05),证明实验测得的EROD-TEF值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所研究的沉积物样品中5种PAHs对总芳烃受体效应的贡献均大于50%,表明PAHs是太湖梅梁湾地区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芳烃受体效应活性物质,其可能引起的环境风险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有机锡化合物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天乙  郑素平 《环境化学》1994,13(3):266-268
通过不同层次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理学研究,能更好地反映有机化合物的生态效应,以氯化三丁基锡(TBTCl)为例,结果表明,TBTCl对原生动物等5种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25.65-355.63ppb,有明显的种特异性,TBTCl对河口轮虫种群净生殖率EC50为10ppb,影响平均寿命EC50为22ppb,根据浓度C及原生动物平衡种类数Seq进行回归,得方程Seq=11.87-1.8  相似文献   

15.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1,1,1,2‐tetrafluoroethane (HFC‐134a) on activated carbon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efficiency of HFC‐134a by six activated carbons (two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s (GAC1 and GAC2), one high‐surface area activated carbon (HAC), and three activated carbon fibers (ACF10, ACF15, and ACF20)). HFC‐134a adsorption on the activated carbons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the activated carbon. The differential heat of the HFC‐134a adsorp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the micropore volume to the total pore volume. The adsorption model of HFC‐134a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could be based on the Langmuir model. The constant a of the Langmuir plot of HAC and ACF20 is smaller than GAC1 or GAC2 and ACF10 or ACF15, respectively. The constant Ws of HAC has the largest value. The constant a was correlated to the heat of adsorp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argest amount of HFC‐134a was adsorbed on HAC, and the least amount of interaction occurred between HFC‐134a and the HAC. The amount of HFC‐134a adsorbed on the activated carbons over time was applied to the Sameshima equation. The adsorption rate constant of HFC‐134a on HAC was the largest. The HAC c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recovery of HFC‐134a.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南京、镇江、南通4江段水质污染及其对鱼类毒性影响的调查监测可发现,长江下游江段主航道水质较好,符合国家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但近岸带水质由于受污染带的影响,水质污染较严重,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挥发酚等.上述这些污染物质对鱼类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不但可引起鱼类的急性中毒,而且可诱发鱼类产生微核,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菌株表现出一定的致突变性.同时在上述几个江段鱼体内可检出较高的蓄积性污染物的残留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下游江段正在遭受沿江诸多工业废水的污染,尤其是污染带的作用,并且这种污染对区域性渔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溶解性有机碳(DOC)影响铜对背角无齿蚌稚蚌的急性毒性,以0.1‰盐浓度的去离子水为实验用水,设定梯度为0、10、23、45、90和180μg·L-1的Cu浓度,再分别添加0.3、0.8、1.5、3.0和6.0 mg C·L-1DOC形成实验溶液,开展了96 h铜暴露下背角无齿蚌1~2 d稚蚌的急性毒性实验。对应于各DOC浓度组的96 h-Cu-EC50值分别为19(95%置信区间:13~27,下同),23(17~31),17(12~23),13(8~19)和10(5~14)μg·L-1;DOC浓度与稚蚌的96 h-Cu-EC50值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968,P=0.007)。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稚蚌对环境中Cu浓度的变化十分敏感,96 h-Cu-EC50值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Cu的限量值十分接近,适于预警水环境中Cu的污染水平;但仅调整DOC浓度这一个水化学指标对降低铜毒性、减少稚蚌的死亡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运用QSARs方法比较和预测取代苯类化合物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红霞  高松亭 《环境化学》1998,17(5):444-450
本文运用QSARs方法比较了惰性化合物卤代苯和次惰性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化合物对金鱼的急性毒性试验,鱼肝脏内控制ATP水解的Na^+、K^+-ATP酶不知力试验以及发光菌毒性试验。  相似文献   

19.
染织排水对日本青鳉幼鱼和胚胎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日本青鳉幼鱼及胚胎暴露评估染织排水的毒性效应.4个测试水样采自染织工厂排水口.96 h急性毒性试验表明:1和2号水样对幼鱼急性毒性效应不明显,3和4号水样对幼鱼具有急性毒性效应,毒性单位分别为0.47、0.53、9.93和1.68TUa,1和2号水样为微毒,3号水样为中毒,4号水样为低毒.14 d胚胎幼鱼慢性毒性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