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硝基芴的致突变性受共存多环芳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Ames试验的TA_(98)菌株研究了2-硝基芴(2-Nitroflurene)在其它多环芳烃共存时,其致突变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它与其它硝基多环芳烃共存时.直接致突变性增强;而与其它无直接致突变性的多环芳烃共存时,其直接致突变性减弱,且多环芳烃的环数越多、减弱作用越强,这可能是因为硝基多环芳烃具有亲电子性,DNA的碱基有亲核性,易于结合,造成DNA的损伤;而多环芳烃一般具有供电子性,阻碍了硝基多环芳烃与DNA碱基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取代基对硝基多环芳烃致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大仁 《环境化学》1991,10(2):21-24
硝基多环芳烃是一类强直接致突变化合物,其致突变性差别很大。我们研究了取代基(包括硝基)对致突变的单硝基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毒性的影响,发现用代基当量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影响,得出一个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能较好地符合,相关系数达0.99。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某化工厂火灾后周边土壤和底泥中的多环芳烃(PAHs)和硝基多环芳烃(Nitro-PAHs).结果表明,距离爆炸地点最近的几个采样点PAHs的含量均在16.61μg·g-1以上,其中厂东北采样点的PAHs总含量甚至高达417.4μg·g-1,污染最为严重;部分样品中检测到三环以下的硝基多环芳烃,三环以上的几乎均未检出.说明在燃烧爆炸过程中产生了多环芳烃,但没有显著产生高致癌性、致突变性的硝基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4.
竺乃  金祖亮 《环境化学》1990,9(3):51-54
本文研究了工业碳黑有机溶剂萃取物的致突变性.发现其萃取物在Ames试验中显示极强的直接致突变性,特别是经过硝化工艺的碳黑.而且萃取溶剂不同,其致突变性也不同,以氯苯和二氯甲烷为溶剂的萃取物活性较高.经进一步分析测定,在萃取物中含有二硝基芘和3-硝基芴酮等硝基多环芳烃,前者是一种非常强的直接致突变物,它们是工业碳黑致突变性的主要供献者,光照可以降低碳黑萃取物的致突变活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毛细管GC结合安捷伦7000A三重串联四极杆GC/MS(G7010AA)系统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分析了大气颗粒物中的硝基多环芳烃(nitro-PAHs).传统硝基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是在样品前处理之后,使用单四极杆GC/MS的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或者多维GC/MS,但基于MS/MS检测模式超强的选择性,可直接分析大气颗粒物的粗提物.实际样品中的硝基多环芳烃可以检测到pg·μL-1的级别,相对应于大气样品中pg·m-3级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东莞市2011年夏季不同区域的大气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定性定量分析了其中多环芳烃(PAHs)及硝基多环芳烃(NPAHs)的浓度、组成.采用特征比值法分析了PAHs及NPAHs的来源,并通过PEFs毒性评价法评价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及硝基多环芳烃的BaP等效毒性,估算出个体致癌指数.结果表明东莞市颗粒物上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在12.60—193.95 ng·m-3范围内,6种硝基多环芳烃的总含量在5.88—62.79 ng·m-3,隧道环境中多环芳烃及硝基多环芳烃的浓度最高.除隧道环境中颗粒物的等效毒性及个体致癌指数超标外,东莞市颗粒物上PAHs及NPAHs对人体均不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染物不断增加,海洋成为所有污染物最终的“汇”.多环芳烃因其种类繁多、毒性强、难降解、分布广泛而备受关注.它们在海洋环境中被频繁检出,是海洋中常见的污染物.本文对国内外海洋水体、沉积物及海洋生物体内母体多环芳烃、烷基多环芳烃、卤代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和杂环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及毒性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合负化学电离源(GCMS-NCI)测定大气PM_(2.5)中6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含量的分析方法.大气采样滤膜经快速溶剂萃取仪在线萃取、浓缩后,直接进GCMS分析.在1—100μg·L~(-1)的浓度范围内,6种硝基多环芳烃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为0.998以上,对1.0μg·L~(-1)的标准溶液连续6针进样,峰面积RSD在9%以下.在1 ng的加标含量条件下,加标回收率在63%—76%之间;6种NPAHs的最低检出限均在0.06μg·L~(-1)以下,可满足大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科研和监测分析要求,为建立大气PM_(2.5)中的硝基多环芳烃测定建立了一套快速简便、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碳黑中的硝基多环芳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碳黑中致突变性硝基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用不同溶剂萃取碳黑样品表明,氯苯具有较高的提取效率,并对预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检测器波长的确定和响应曲线等进行了讨论。应用本分析方法在某种工业碳黑中检出了3-硝基-9-芴酮。样品色谱峰的定性经与标准样品的色谱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图进行了对照确认。  相似文献   

10.
硝基多环芳烃—环境中最近发现的直接致突变物和潜在致癌物···········..········……徐晓自1(1)双区理论—定量结构致癌活性关系及化学致癌机理的新观念······················!……诚乾圈3(1)多氛酚结构与毒性、降解性能关系···  相似文献   

11.
白乃彬 《环境化学》1991,10(1):53-58
80种硝基多环芳烃因拓扑差异而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致变性能不同的规律可以用以模式识别为基础的分子结构获取方法从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和分子形状大小三方面得到解释。在制约致变活性的诸因素中,电子因素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GCMS-TQ8040测定大气中6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正己烷∶丙酮=1∶1(V∶V)对大气采样滤膜样品进行萃取,萃取液定量浓缩后直接进GC-MS/MS分析.通过串联质谱的MRM方式,有效降低基质干扰.在1—100μg·L-1的浓度范围内,6种硝基多环芳烃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为0.999以上,对1.0和2.0μg·L-1的标准溶液连续8针进样,峰面积RSD%在9%以下.在1 ng的加标含量条件下,加标回收率在69%—85%之间;6种NPAHs的最低检出限均在0.3μg·L-1以下,可满足大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科研和监测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拓扑差异,不同的硝基多环芳烃对沙门氏菌致变性能有较大不同.所呈现的规律性可以用量子化学方法从π电子的共轭效应、构型的立体效应和分子形状大小等三个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4.
测定并计算了太谷农村蜂窝煤和薪柴两种燃料颗粒物、CO、CH4和多环芳烃排放因子,其中多环芳烃包括16种美国环保局优控化合物、12种非优控母体多环芳烃、12种硝基多环芳烃和4种含氧多环芳烃.蜂窝煤4类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56±5.42、0.73±0.099、0.22±0.48和0.36±0.62 mg·kg-1,薪柴为62.6±41.3、20.4±3.61、4.44±6.18和0.84±1.00mg ·kg-1.薪柴大多数污染物排放因子高于蜂窝煤,但蜂窝煤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变异则高于薪柴.蜂窝煤和薪柴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成分谱有显著差异,除菲、荧蒽和苯并(b)荧蒽为共同优势排放物外,萘、芴、屈和苯并(k)荧蒽为蜂窝煤的特征排放物,芘、环戊烯(c,d)芘和苯并[a]蒽为薪柴的特征排放物.3-硝基荧蒽与3-硝基菲和2-硝基萘分别是蜂窝煤与薪柴排放的主要硝基多环芳烃.母体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气固比主要受分子量(挥发性)影响,衍生多环芳烃则与取代基的性质有关.蜂窝煤燃烧前期母体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后期,两个阶段的总排放因子分别为9.52±12.3和2.54±2.42 mg· kg-1,衍生多环芳烃在两个阶段的差别小于母体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硝基多环芳烃(NO_2-PAH)的还原,包括还原剂的选择和还原后生成的氨基多环芳烃(NH_2-PAH)的萃取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锌在酸性条件下和(2)硼氢化钠在二氯化铜存在时,两种方法还原不同环数的NO_2-PAH生成相应NH_2-PAH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后一种方法具有反应速度快、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且能对多达五环的6-硝基苯并(a)芘(6-NO_2-BaP)进行有效的还原。对不同的NH_2-PAH在酸碱条件下萃取性能的研究表明,在pH=1—2时,三环(含三环)以下的NH_2-PAH与酸形成盐而留存于水相中,基本上不被有机溶剂萃取而能实现与多环芳烃的分离,但四环以上的NH_2-PAH在相同条件下则部分或大部分被有机溶剂萃取。本文还试探用量子化学计算所得不同NH_2-PAH中N原子的电子密度,以解释它们在酸性条件下不同的萃取率。  相似文献   

16.
大气飘尘中硝基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叙述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气飘尘中硝基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方法。对硅胶柱层析预分离、硝基多环芳烃的还原反应、液-液萃取分离、液相色谱条件和响应线性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所选的荧光检测波长下,1-硝基芘和2-硝基芴的最小可测量约为20×10~(-12)g.在国内首次测定了大气飘尘样品中的1-硝基芘含量,两种试样的测定值分别为0.11和1.4ug/1000m~3。  相似文献   

17.
有机化合物水中浓度度的测定与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刚  何艺兵 《环境化学》1994,13(3):198-202
本文介绍用摇瓶法,产生柱法和动态联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测定有机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的研究方法,同进给出了某些农药,硝基多环芳烃和氯苯类化合的水中溶解度的实验数值。  相似文献   

18.
大气及其他污染源颗粒物的直接致突变性 1977年Talcott与wei及Pitts等利用短期生物试验Ames试验研究了美国城市的大气颗粒物,发现颗粒物中除有需用肝酶(S-9)活化的致突变物、以苯并(a)茈为代表的多环芳烃(PAH)外,还包含有一类过去没有人注意到的“直接致突变物(direct-acting mutagens)”,后者与PAH不同,无需添加S-9就能显示致突变活性。图  相似文献   

19.
《环境化学》2011,30(6):1224-1224
多环芳烃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毒有机物,由于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效应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膳食途径是人体暴露于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而蔬菜在我国的膳食结构中占很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20.
多环芳烃生物修复中的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来国  冉勇 《生态环境》2004,13(1):88-91
由于其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多环芳烃(PAHs)成为环境中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是一种经济和有效的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由于PAHs低的水溶性、强的吸附性,使其生物可利用性降低,不利于生物修复。添加表面活性剂是一种常见的加强PAHs生物利用性的方法。文章概述了近年来在多环芳烃生物修复中关于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