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胥河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了胥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进行评价,探讨应用着生生物进行河流水质监测和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胥河在调查期间共检出着生藻类36种,分属5个门,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13种,硅藻门12种,蓝藻门7种,隐藻门3种,裸藻门1种。着生藻类平均细胞密度为2.80×104cell/cm2,其中硅藻门植物的优势地位显著,占60.2%;其次为蓝藻门,占25.9%;绿藻门、隐藻门、裸藻门占比较小,依次为7.8%,6.0%、0.1%。从空间变化来看,从上游到下游的五个断面,着生藻类数量大体呈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评价结果表明,胥河水体处于中营养水平状态,上游好于下游。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在1993~1997-06间对淀山湖5种沉水植物及人工基质上的着生藻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上着生藻类群落由37属39种藻类组成,其中硅藻门13属13种,绿藻门12属13种,蓝藻门6属7种。5种沉水植物上着生藻类群落密度和生物量,均以黑藻最高,金鱼藻次之,菹草居第3,人工基质(塑料板)介于金鱼藻和菹草之间;并于冬季达全年最高峰,夏季为全年最低。着生藻类生长与沉水植物生长间呈负相关,并限 相似文献
3.
着生藻类群落在黄浦江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黄浦江不同断面水质理化指标的基础上,从着生藻类群落中的优势种、两类多样性指数等参数的变动状况,分析不同断面的水质对参照点着生藻类群落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硅藻指数与水质级别关系分析表明,除部分次数的实验相关性不好外,基本能反映水质相对级别的差异,且季节性数值差异较小。研究指出:在了解参照点水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参照点藻类群落的室内测试来定性或者定量监测同一河流水质生态环境的综合状况,较之野外生态调查,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北京市潮白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于2021年5月和9月对潮白河17个样点的着生藻类进行调查。应用着生藻类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对群落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
5.
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着生藻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91~1999年对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着生藻类群落进行了生态调查。共观察到着生藻类49属,分别隶属于蓝藻门、黄藻门、硅藻门、裸藻门、绿藻门等5个门。本文还对着生藻类群落的生物密度、优势种等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年度着生藻类群落种类数、生物密度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松花江干流2014~2019年夏季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生藻类的群落特征常被用作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2014~2019年夏季松花江干流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对松花江干流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14~2019年夏季松花江干流共鉴定着生藻类4门和58属.其中硅藻门28属、绿藻门17属,蓝藻门10属和裸藻门3属.流域主要组成物种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数48.28%、29.31%和17.24%.着生藻类细胞密度平均值为4.35×104 ind·cm-3,变化范围在1.29×104~8.42×104 ind·cm-3之间,优势属主要为硅藻门小环藻属(Cyclotella)、直链藻属(Melosira)、星杆藻属(Asterionella)、桥弯藻属(Cymbella)、针杆藻属(Synedra)、羽纹藻属(Pinnularia)、舟形藻属(Navicula)和绿藻门的栅藻属(Scenedesmus)等.分析松花江干流水环境质量演变趋势,溶解氧含量逐年升高,氨氮、总磷和总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2019年水体改善效果显著.运用冗余分析(RDA)探究着生藻类与环境因子间的变化关系,发现驱动松花江干流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和生化需氧量等指标是这一区域着生藻类种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流域河流区域共布设了130个采样点开展着生藻类调查,范围涵盖了自长江源区至入海口的干流重点区域、八大一级支流和三峡支流.长江干流着生藻类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上游、长江源区、长江中下游和金沙江,整个干流自西向东着生藻类群落空间格局呈现硅藻门和蓝藻门交替占优的形式,硅藻(舟形藻)在干流具最大竞争优势,干流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总氮、总磷和pH密切相关.长江支流中,三峡支流着生藻类密度显著高于八大一级支流,所有支流着生藻类群落主要为蓝藻门,蓝藻(鞘丝藻)在长江支流具最大竞争优势,支流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溶解氧和pH密切相关.着生藻类的多样性分析及水生态评价显示,长江源区物种丰富度较低,但均匀度指数较高,因此是α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也是水生态评价较好的区域(β中污型);长江中下游尽管评价也为β中污型,但着生藻类群落均匀度显著低于源区,导致其α多样性低于源区.水质评价显示长江流域各区域均为良好,但区域间的WQI指数仍具显著差异,而且其差异结果与水生态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建议结合水生态和水质两种评价结果从而更全面地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8.
9.
渭河流域河流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与生物完整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渭河流域为研究范例,调查了全流域范围河流内45个样点的着生藻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评价指数(P-IBI),对渭河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同时讨论了水环境理化因子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对比分析了渭河流域不同区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渭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驱动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电导率和流量.P-IBI结果表明,渭河干流的上游及渭河干流的右岸支流健康状况较好,而渭河干流中下游区域及左岸支流的健康状况较差.泾河全流域及洛河下游地区健康状况较差,而洛河中上游区域永生态系统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冬季乌梁素海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对乌梁素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采集的32个水样中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66属。其中,绿藻门20属、硅藻门18属、蓝藻门16属、裸藻门6属、隐藻门、甲藻门各2属,金藻门、黄藻门各1属。冬季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的种群数量较高,平均数量达3.27×107cell/L。优势种群为栅藻属、衣藻属、弓形藻属、镰形纤维藻属、小环藻属、针杆藻属、脆杆藻属、舟形藻属、菱形藻属、裸藻属、席藻属、尖头藻属、平裂藻属。依据所测定的各项指标,表明冬季乌梁素海水质处于中富—富营养状态,部分样点处于重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COD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珠江广州河段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于2007年6月、7月和9月,采用玻璃挂片法对珠江广州河段9个断面处着生藻类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测定了叶绿素a、总氮、总磷、溶解氧、pH等环境因子.本调查共观察到着生藻类35种,主要以丝状绿藻占据优势,其中毛枝藻是绝对优势种,其最高数量百分比达97.4%;而附着在绿藻藻体的一些硅藻,如异极藻、脆杆藻也是常见优势物种.着生藻类数量丰富,为3.16×104-3.06×106cells·cm-2;种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aver种类多样性指数为0.15~2.68.从总氮和总磷含量来看,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Ⅲ类至Ⅴ类之间.调查期间,2007年7月12日举行了"广州市万人游珠江活动",由于活动期间采取的一些截污治理措施,6月、7月水质特别是广州市区河段水质有所好转;但活动过后,营养盐特别是总磷浓度迅速上升,叶绿素a含量和着生藻类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结果说明,珠江广州河段水质能够得以改善,但需要采取持续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水质的进一步恶化,才能保证珠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引起黄龙钙华沉积区附着藻类大量滋生的原因、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及对钙华景观产生的影响,于2015年春、夏、秋季采集景区内12个典型样地的藻样和水样,在进行群落结构分析和环境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CA(典型对应分析)以探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 试验共检出藻类88种,隶属于5门9纲18目20科37属,优势种以贫营养土著型为主;② 随季节更替,物种丰度、生物量和Margalef指数增加,Pielou指数下降,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稳定;③ 基于CCA结果发现,pH(F=1.6,P=0.02)和海拔(F=1.5,P=0.04)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显示,当前环境下,自然因子较人为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后期在制订水环境评估及钙华资源保护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特定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黄浦江和苏州河7个断面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持续1年的监测,分析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并对7个水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合着生藻类的群落参数,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水质主要因子与着生藻类群落参数间的回归模型,确定影响着生藻类群落参数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以硅藻占主要地位,着生藻类优势种以及各群落参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对水质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所提取的3个主成分中,主成分1(PCA1)主要代表水体中CODCr和Chl-a含量,主成分2(PCA2)主要代表水体中DO和TP含量,主成分3(PCA3)主要代表水体中TN含量.其中PCA1和 PCA2对着生藻类密度的影响较显著,主成分对着生藻类的其他群落参数影响不显著,表明着生藻类密度是指示河流水质状况的重要群落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辽河真核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真核浮游藻类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本研究对辽河水环境样本的18S rRNA基因的V4可变区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对获得的OTU代表性序列进行物种注释.比较注释后的生物种类信息与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的异同,并将OTUs的代表性序列与NCBI中真核浮游藻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此外研究了真核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指标.研究共获得约167 901条18S rRNA基因V4可变区的高质量序列,注释为424个OTUs,涵盖了134种真核浮游藻类OTUs.与光学显微镜鉴别结果类似,高通量测序结果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此外检测到轮藻门、隐藻门、定鞭藻门和金藻纲等显微镜观察结果中未有的类群.系统发育分析可在门这一分类阶元对隐藻门和甲藻门聚类,并将隐藻门在属水平进行聚类和区分,甲藻门可以在部分科或属水平聚类和区分.RDA结果显示,氨氮、活性磷和硝态氮是影响真核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本研究为认识辽河水环境中真核浮游藻类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预示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辽河流域浮游植物监测和水环境质量指示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拉萨河中下游流域附石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19年9月采集并鉴定附石藻类,分析了附石藻类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状况,并采用冗余分析识别了影响附石藻类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共计鉴定出附石藻类6门31属,附石藻类平均细胞密度为1.92×106 cells·m-2,其中硅藻门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在各采样点均最大;干、支流附石藻类种类数和细胞密度差异显著.干、支流的优势藻属差异较小,干流的主要优势属有硅藻门异极藻(Gomphonema)、脆杆藻(Fragilaria)、桥弯藻(Cymbella)和蓝藻门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支流的主要优势属有硅藻门异极藻(Gomphonema)、脆杆藻(Fragilaria)、桥弯藻(Cymbella)和蓝藻门颤藻(Oscillatoria).冗余分析表明,温度、pH和溶解氧是影响干流附石藻类优势属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HCO3-和流速是影响支流附石藻类优势属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为拉萨河中下游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及水质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流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探究澜沧江流域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017年2月澜沧江流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和冗余分析(RDA)识别了澜沧江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段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自然河道段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水库段,造成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段浮游细菌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溶解氧(DO)、浊度(Tur)、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p H和总氮(TN).对16S rRNA V3和V4测序,得到用于物种分类的OTU数共26772,涵盖了浮游细菌群落共45门,965属.菌群分类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含量相对丰富,占细菌群落的36%~94%.澜沧江流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包括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β-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分别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比例为0.39%~21.56%、0.39%~55.80%和31.09%~99.18%.澜沧江水体浮游细菌群落空间差异明显,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为WT、高锰酸盐指数、Tur、DO和TN.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段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不同,DO和Tur是影响自然河道段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而水库段浮游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WT、高锰酸盐指数和T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以藻类群落结构分析苏州河的水体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春季,笔者对苏州河上海河段的藻类种类进行了调查,并以藻类群落结构中只适应于非严重污染水中生长的硅藻的种类数目,应用生物统计方法,来评价苏州河不同河段的水体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是可行的,所得的调查结果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结果相似。一、研究方法根据苏州河上海河段两岸功能区分布,设置有一定代表性的6个采样点,即安亭(Ⅰ)、黄渡(Ⅱ)、华漕(Ⅲ)、北新泾桥(Ⅳ)、江宁路桥(Ⅴ)和四川路桥(Ⅵ)。各采样点间的河段间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