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成熟好氧颗粒污泥(AGS)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反应器(SBR)中考察其对低浓度市政污水的处理效能、污泥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有机负荷(进水COD为179~212 mg·L-1)、高溶解氧(DO>5 mg·L-1)条件下,系统出水COD低于50 mg·L-1,NH4+-N浓度稳定在0.7~0.8 mg·L-1,但脱氮除磷效能有待优化.体系中0.2~0.6 mm的污泥颗粒最为稳定,运行期间污泥SVI30值始终保持在32~40 mL·g-1,呈现出良好的沉降性能.系统中少量絮状污泥的存在对AGS的稳定性是有利的,本试验条件下,<0.2 mm污泥体积占比约为30%时AGS体系稳定运行.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含量增加与AGS的稳定性呈正相关,可见PN对AGS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为主要菌门;运行过程中有利于硝化作用的Gammaproteobacteria逐渐成为优势菌纲;系统中存在促进EPS分泌和有机污染物去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这有利于AGS的稳定运行,同时也存在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陶厄氏菌属(Thauera)、副球菌属(Paracoccus)、梭菌属(Fusibacter)、变形菌属(Proteocatella)等脱氮除磷功能菌属,但需优化运行参数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效能.本研究结果对AGS系统处理实际市政污水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叶酸对厌氧氨氧化细菌对污水脱氮性能的影响,并从胞外聚合物(EPS)、血红素及细胞合成等方面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叶酸添加量分别为0.5、1.0和1.5 mg·L-1时,均可提高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污水脱氮性能,且当叶酸浓度为1.5 mg·L-1时,脱氮性能最好.与对照组相比,在1.5 mg·L-1的叶酸添加量时,总氮去除率(TNRR)提高到45.3 mg·g-1·d-1,增加了32.1%;总EPS提高到175.9 mg·g-1,增加了66.6%;血红素含量提高到2.35 mg·g-1,增加了26.4%;厌氧氨氧化细菌功能基因总拷贝数提高到(2.87×108±1.79×107)copies·g-1,增加了11.1%.经叶酸刺激培养后,污泥系统中的浮霉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了3.5%,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为Candidatus Brocadia.  相似文献   

3.
反硝化厌氧甲烷微生物生长缓慢、倍增时间长,难以在短时间内成功富集.为快速大量富集以甲烷为唯一电子供体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微生物,选择甲烷通量适宜的中空纤维膜材料并设计高效无泡曝气膜生物膜反应器(MBfR).在反应器运行初期,两个反应器分别手动添加200 mg·L-1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两个反应器进行闭合自循环的76 d内,均可在10 d内将200 mg·L-1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完全去除.稳定后,200 mg·L-1硝酸盐可在2 d之内全部还原,还原速率略快于亚硝酸盐.在MBfR运行第77~124 d,改为序批式生物反应器方式运行,两个反应器内反硝化速率均可达到50 mg·L-1·d-1,表明以甲烷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的反硝化微生物成功富集并挂膜.在微生物富集过程MBfR出水中均检出挥发性脂肪酸(VFAs),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应器最高VFAs含量分别可达948 mg·L-1和997 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应器内产酸菌PropionisporaProteiniphilum的丰度可以达到39.1%和3.1%,而在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时,产酸菌PropionisporaProteiniphilum丰度分别为80.9%和2.4%,是反应器内部的优势菌属.而异养反硝化菌Pseudomonas在两组微生物富集阶段均具有较高丰度.由此推测在本研究中甲烷为唯一电子供体驱动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生物还原过程由VFAs作为中间产物介导完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推进污水脱氮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藻膜反应器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性能及膜污染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航  李之鹏  柳峰  徐仲  尤宏  王芳  陈其伟 《环境科学》2019,40(4):1865-1870
以海水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微藻膜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效能及膜污染特性.采用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tsingtaoensis)作为生物源,经过60 d的运行,微藻膜反应器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73.6%和77.9%,TN和TP去除速率达到15g·(m3·d)-1和2.8g·(m3·d)-1.反应器中的微藻能够较快富集,最大生长速率可达53.3mg·(L·d)-1,最大生物量可达1.4 g·L-1.第18d和38d分别对反应器中的微藻进行采收,未影响反应器的脱氮除磷效能,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膜污染现象.微藻生物量的增加会显著提高膜污染物质的含量,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色氨酸类蛋白质和芳香类蛋白质是造成膜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低总氮(TN)浓度条件下考察了Fe2+促进串联两级ANAMMOX生物膜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ρ(Fe2+)为5、10和15 mg·L-1能够有效促进厌氧氨氧化反应,ρ(Fe2+)为10 mg·L-1对两级ANAMMOX生物膜反应器的促进程度最大,在进水ρ(TN)约为150 mg·L-1,总氮负荷(NLR)为0.62 kg·(m3·d)-1条件下,最高总氮去除率(NRE)可达81.71%.添加Fe2+可促进系统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以及亚铁血红素c的合成.批次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ρ(Fe2+)为5、10和15 mg·L-1时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的促进作用,其中ρ(Fe2+)为10 mg·L-1时的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是对照组的3.6倍,而当ρ(Fe2+)为20 mg·L-1时,AnAOB活性受到明显抑制.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投加Fe2+均促进了反应器中Candidatus_Kuenenia丰度的增加,其中ρ(Fe2+)为10 mg·L-1时两个反应器中Candidatus_Kuenenia的相对丰度分别增至16.18%和4.22%.基于Fe2+促进下两级厌氧氨氧化的稳定运行为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处理低总氮浓度废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对抗生素废水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组合工艺对废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分析了废水中有机物的荧光变化特征,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AF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运行条件下,抗生素废水COD平均值由232 mg·L-1降至46 mg·L-1,NH4+-N平均浓度由12 mg·L-1降至4.1 mg·L-1,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3-2008).EEMs-PARAFAC从废水中解析出3类荧光组分,主要可归为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及其混合物,经组合工艺处理后荧光强度大幅下降甚至消失.Illumina MiSeq测序显示,污泥经抗生素废水驯化后微生物丰富度和均匀度明显降低,Proteobacteria(变形杆菌门)、Chloroflexi(绿屈挠菌门)和Firmicutes(厚壁菌门)是优势菌门,其中,Thiothrix(发硫菌属)、ThermomonasPseudoxanthomonas(假黄单胞菌属)和JG30_KF_CM45是降解抗生素类污染物的主要菌属.  相似文献   

7.
曝气-电解生态浮床的净化效果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强化生态浮床对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能力,采用曝气-电解生态浮床联合技术增强生态浮床的净化功能.试验考察了电流密度、曝气量和处理时间对模拟的高氮磷重污染水体的净化潜力,分析了电解反应对填料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浮床水生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NH3-N浓度为10 mg·L-1,PO43--P浓度为0.8 mg·L-1,电流密度为0.74 mA·cm-2,水力停留时间为3 d的条件下,相比于电解生态浮床和传统的生态浮床,曝气-电解生态浮床有利于水体中NH3-N的去除(p<0.001),其NH3-N浓度下降至(0.92±0.24)mg·L-1,而电解生态浮床处理的水体NH3-N浓度为(6.85±0.17)mg·L-1,传统生态浮床处理水体中NH3-N浓度高达(8.09±0.40)mg·L-1,曝气促进了水体中NH3-N向NO2--N和NO3--N的转化.电解有利于水体中PO43--P的去除,电解生态浮床处理水体中的PO43--P浓度下降至(0.43±0.02)mg·L-1,曝气-电解生态浮床处理的水体中PO43--P下降至(0.46±0.02)mg·L-1,可见,电解促进了PO43--P的去除.从对I.pseudacorus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分析可知,曝气有利于减弱电解反应对I.pseudacorus的损伤;对基质生物膜的16S rDNA分析可知,电解反应增加了浮床基质中自养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因此,曝气-电解生态浮床是一种有效的净化重污染水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在处理低C/N污水时存在碳源缺乏而严重限制反硝化进行的问题.为了补充反硝化需要的碳源,选择了玉米芯和稻草秸秆作为外加碳源引入湿地系统,对比两种碳源对湿地脱氮的强化效果.结果表明,通过11 d的纯水浸提释放实验发现,碳素累积释放量:稻草秸秆[(145.17±9.44) mg·g-1]>玉米芯[(57.41±5.04) mg·g-1];氮素累积释放量:稻草秸秆[(2.31±0.09) mg·g-1]>玉米芯[(0.66±0.08) mg·g-1].在观测的时间内,玉米芯和稻草秸秆累积释放碳氮比平均值分别为94.78和63.64.相比于稻草秸秆,玉米芯更适合作为外加碳源.在为期58 d的潜流人工湿地实验中,发现除了第8~12 d,添加玉米芯和稻草秸秆人工湿地出水中ρ(COD)超过50 mg·L-1外,其它时间都低于50 mg·L-1.在观测期间,添加玉米芯人工湿地的NO3--N去除率为93%~99%,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性能.而添加稻草秸秆人工湿地在运行后期NO3--N去除率最低只有76.8%,反硝化速率明显下降.对照组NO3--N去除率只有76.2%~77.7%,出现了明显碳源不足的现象.碳源不足还造成了NO2--N的蓄积.添加稻草秸秆和对照组人工湿地中NO2--N的出水质量浓度分别是玉米芯人工湿地的2.5~6倍和6~26倍.与添加稻草秸秆比,添加玉米芯可以使人工湿地中NO2--N出水质量浓度得到更显著地降低(P<0.05).玉米芯、稻草秸秆和对照组人工湿地TN去除率分别为83.75%~93.49%、76.59%~78.85%和67.85%~72.56%,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最后,通过对玉米芯进行了稀碱加热预处理,使玉米芯的碳素累积释放量提高到(93.73±17.49) mg·g-1,累积释放的碳氮比提高至175.8,进一步提高了玉米芯的释碳性能,表现为更合适的外加碳源.  相似文献   

9.
我国厨余垃圾产量巨大,含固率在25%左右,不适于填埋,厨余垃圾处理亟待寻找其他出路.本研究在中温((37±1)℃)条件下,构建了垂直流厌氧处理系统处理高含固厨余垃圾,并对其启动阶段运行效能及启动后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稳定运行后,系统容积负荷为9.79 g·L-1·d-1,挥发性固体(VS)降解率为80.57%±4.10%,比产气率(SBP)和比甲烷产率(SMP)分别为(0.748±0.078)L·g-1·d-1和(0.405±0.052)L·g-1·d-1,系统缓冲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产气能力,不存在酸抑制和氨抑制的情况.对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细菌在反应器主体的优势菌为Chloroflexi菌门中的Levilinea菌属,参与碳水化合物水解酸化的细菌分布较广;古菌的优势菌属则为MethanothrixMethanobacteriumMethanolinea,均与产甲烷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对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功能菌协同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全自养脱氮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在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其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批次实验,系统考察了溶解氧(DO)浓度、反应温度(t)、初始氨氮(NH4+-N)浓度和溶液pH对好氧与厌氧氨氧化菌(AOB和AMX)之间协同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新工艺的运行调控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以Nitrosomonas属(相对丰度32.9%)和Candidatus Kuenenia属(相对丰度9.8%)为代表的AOB和AMX在颗粒污泥中占据优势地位.当初始NH4+-N浓度为100 mg·L-1时,颗粒污泥的总氮比降解速率[q(TN)]在DO=2 mg·L-1时达到最大值(17.7±1.0)mg·(g·h)-1.过低或过高的DO浓度将分别导致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成为脱氮的限速步骤.依据反应自由能可知,AMX活性较AOB更易受到低温条件的抑制.当t<30℃时,系统中出现亚硝态氮累积现象,q(TN)值显著降低.在相同的供氧条件下,初始NH4+-N浓度低于100 mg·L-1不能充分发挥污泥中AMX的脱氮能力.但当初始NH4+-N浓度超过150 mg·L-1时,供氧不足和高游离氨又会导致q(TN)值的持续下降.此外,颗粒污泥中两类氨氧化菌在pH 7.0~8.5范围内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机械清洗膜组件对膜通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计了强化机械清洗膜组件M1和机械清洗膜组件M2,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污泥浓度、曝气量、运行膜通量和抽吸时间:间歇时间对2组膜组件的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1膜组件可以弱化不利条件如高污泥浓度(MLSS)、高运行膜通量和低曝气强度的影响;曝气量和运行膜通量是影响膜比通量的主要因素;并得到一组较佳的操作条件组合:污泥浓度6g/L、曝气量0.5m3/h、抽吸时间和间歇时间的比为12:1.在此条件下长期运行试验表明,M1和M2膜通量均可以维持在40L/(h·m2).通过测定2组膜组件的阻力分布,表明机械清洗可以大大减弱膜面泥饼层污染.  相似文献   

12.
膜污染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是污水处理领域里一项新型、高效处理工艺,近几年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膜污染的防治和膜的使用寿命却成为限制膜生物反应器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文章系统论述了膜生物反应器在处理污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超滤膜系统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和TN的去除效果,并降低超滤膜污染速率,改善超滤膜性能,分析了沸石粉、硅藻土2种预涂膜工艺在超滤膜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沸石粉/超滤工艺对超滤膜系统的膜通量恢复良好,反冲洗后能恢复到原来的膜通量;而硅藻土/超滤工艺中膜通量较初期下降0.01 L/(m2·h),对照组下降0.04 L/(m2·h). 沸石粉/超滤工艺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CODCr、UV254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17.5%、13.5%和11.7%,相比对照组均有较大程度提高. 通过电镜扫描分析发现,沸石粉能够在超滤膜表面有效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有机物在膜表面的沉积,保障膜系统的高效率及长期稳定运行. 通过比较各实际运行工况效果并进行筛选,确定沸石粉为预涂膜工艺的最佳材料.   相似文献   

14.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膜生物反映器(MBR)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高效废水处理工艺.主要用于生活污水、给水脱氮、含油废水和有毒工业废水的处理,净化水作为中水回用.膜生物反映器有许多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膜造价较高、能耗较高和膜污染等问题.通过合理选择曝气及混合装置以及调节运行参数,可以降低能耗.此外日本开发的一体式MBR对单位产水能耗也有所降低.解决膜污染主要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对料液进行预处理、选择合适的操作运行条件、减少设备结构中的死角和死空间间隙、使用消毒剂等5条途径.目前,由于技术、装备和原料方面的原因,短时间内还很难降低膜造价.  相似文献   

15.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膜技术和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型水处理工艺,具备了生物反应器和膜分离设备的双重特点.文中阐述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发展、组成、分类及其特点,同时对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的膜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膜污染的机理、影响因素和膜污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MBR的工艺优势及应用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BR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被研究用于各种污水的治理。但MBR存在缺点,那就是膜污染问题,膜污染问题是阻碍MBR发展和更广泛使用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不对称氧化铝膜管的微滤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模离心法制备的不对称氧化铝微滤膜管的孔径沿径向呈样度分布,控制层孔径均匀。最可几孔径为0.05μm,最大孔径为0.1μm的管能滤原液中全部的细菌,获得完全无菌的水,但过滤速率太慢,最可几孔径为0.1μm,最大孔径为0.2μm、最大孔径0.3μm。  相似文献   

18.
内置转盘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桂萍  杜春慧  徐又一 《环境科学》2006,27(11):2217-2221
对内置转盘式膜-生物反应器(SRMBR)处理污水工艺进行了研究.进水COD 160~368 mg/L时,出水COD在运行1d后降低到20 mg/L以下,去除率大于90%;转盘式膜组件的转速在0~25 r/min范围内,平衡膜通量随转速增大而快速增加,继续增大转速则平衡膜通量的增加变得不显著;在一定范围(0~1min)内延长停抽时间有助于缓解膜污染;SRMBR在较低的气水比(15∶1)下运行,也可达到较高的平衡膜通量.研究表明,SRMBR在最佳组合操作条件(转速为25r/min,抽/停为9min/1min,气水比为15∶1,抽吸压力为25kPa)下运行,其平衡膜通量高达53.75L/(m2·h).  相似文献   

19.
浸入式超滤膜工艺稳定运行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韩宏大  王东升  顾平  吕晓龙 《环境科学》2008,29(10):2773-2776
以确定浸入式超滤膜工艺稳定运行工况为目标,进行了混凝.浸入式超滤膜工艺处理滦河原水的中试研究.采用横跨膜压差(TMP)做为表征膜稳定运行的工艺参数,考察了膜通量、制水周期、原水水质条件的改变对膜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浸入式膜处理滦河水时,膜通量为53.3 L/(m2·h)且制水周期为30 min时膜工艺运行稳定,能较好控制膜污染;水温变化对膜工艺运行影响较大,低温期单个过滤周期TMP比高藻期增加了76%;EFM和化学清洗结合是一种有效地控制膜污染、强化稳定运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稳定运行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自行研制的无机陶瓷膜 生物反应器的操作条件及稳定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操作压力、膜面流速及水温的提高均有利于膜通量的增加。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50d以上 ,CODCr、NH3 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6.1 3%和 99.33%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