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着相关经济政策缺位的挑战,生态补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是承担着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服务功能区,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先发展领域。由于没有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作保证,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对水源区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不仅影响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的水质,还危及调水工程的安全。尽快保护和恢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保“一江清水到京津”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调水水质和用水地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须将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保证良好水质纳入法制轨道,强化水源区水质和生态环境监测手段,实行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在水源区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项目及其资金上给予特殊支持,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和有偿用水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演进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目前为止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唯一的具有直接性、持续性和集中性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平衡生态保护地区和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12年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发展脉络显示,转移支付范围持续优化,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法不断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健全,政策直接导向功能愈加明显,逐步体现综合补偿的特征。同时,在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资金使用等方面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出发,建议进一步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与其他政策的衔接,完善生态产品质量与价值相挂钩的资金分配机制,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与区域绿色发展深度融合,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财政种子资金的作用,打通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受益地区之间的利益链接。  相似文献   

4.
建立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关键是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实现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额外环境保护成本的补偿。其中,机会成本的补偿主要由中央一般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偿,而额外成本的补偿主要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补偿,市场机制的补偿仅是辅助性的补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家财政逐步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到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生态补偿机制是关于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经济利益协调机制,落实到具体方法上,主要有成本法、生态效益法、灰箱系统法和财政能力法。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整个生态补偿链条存在资源环境税费体系缺失、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建立资源税费体系,实现税制绿色化,完善财力均衡与生态激励相结合的纵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推广跨流域(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反溢出效应”,有学者认为占用外省市自然资源的地区应给予输出自然资源的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生态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试图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3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浙江省各级政府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尝试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群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实施异地发展等有效举措,开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作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即:统一认识,努力创造区域共同发展协调并进的局面;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突出重点,统筹运用政府财政资金;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广开渠道,多元化筹集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建立保障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完善是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解决生态转移支付政策尚未充分改善环境质量这一现实问题,基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决策机理提出相应假设,选取山西省96个县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 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总体上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改善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域的环境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环境效应逐渐变差. 生态转移支付资金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每增加1 000元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环境质量就得到2.285个百分点的改善,且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环境效应呈现出功能区类型、民族聚集程度的差异化特征. 进一步研究发现,贫困程度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环境效应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建议坚持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政策,逐步扩大生态转移支付规模,强化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导向性和差异性,完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完善补偿资金考核机制等,从多角度完善生态转移支付政策.   相似文献   

10.
刘政磐 《环境保护》2014,(12):40-41
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是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资金支持的一项惠民制度。本文在分析我国现有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转移支付实践,分析制度存在的诸如资金导向性、转移支付标准测算、移支付资金调节力度、转移支付制度法律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我国应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额度和资金使用的导向性、完善转移支付标准核算公式与方法以及加强财政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从而逐步完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当前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补偿渠道。本文总结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设计及实施现状,分析了现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及其监管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有效发挥转移支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导向功能,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继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之后,2008年2月,浙江又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更上层楼。至此,浙江已基本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就昆明市清水海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生态补偿理论结合清水海水源区实际分析。补偿主体是国家、受水区的企业和居民,客体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以及牺牲发展机会的企业和居民;补偿标准以费用分析法计算,包括水资源保护、水源林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补偿方式近期以输血型和造血型补偿结合,远期逐步向生态造血型补偿转变;优先补偿效率高的污染防治措施、退耕还林和测土配方,其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管理;补偿时限结合补偿取得的成效、水源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质量状况来确定;补偿资金以政府财政为主、市场为辅。结果表明:应结合清水海的实际,确定生态补偿的主客体、方式、标准和时限,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开展定量化研究,完善清水海水源区生态补偿基础研究,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陕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受水区补偿与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对跨流域调水生态服务市场的形成及饮用水源的保护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论文以南水北调中线陕西水源区为研究对象,分析陕西水源区保护生态环境与生存权、发展权的矛盾,明确了生态补偿的思路、客体、主体;计算分析了陕西水源区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及受水区与水源区之间的补偿资金的分摊比例;依据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法律条文及陕西水源区生态功能区的特点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补偿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国内外财政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项目经验,对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进行梳理,剖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现有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方法、系数、权重等的建议。研究指出应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类型特征,建立不同的生态补偿标准,以典型地区森林、草原、水资源为例提出分类生态补偿政策建议;从税收、准入等角度提出支持政府有效管理、促进生态产业与民生改善的政策意见;建立持续长效的生态补偿管理机制,构建生态补偿相应的配套支撑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6.
孙叶萌 《环境保护》2014,(12):69-70
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对完善且自成体系,其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体制,以及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导、确定合适的均等化目标、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法律制度、引入激励机制等经验对解决我国现有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权责划分不明确、支付结构不合理、法律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以及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常杪  邬亮 《环境保护》2005,(12):66-68
由于流域生态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政府需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提供足够的流域生态报务。本研究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模式是公共支付体系,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自发组织的私人协议和自由贸易体系。模式的决定要素是流域尺度和产投明晰程度,其组成要素是补偿标准,实际补偿量,组织实施和竞争机制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推进我国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分析激励型和约束型财税政策的实施状况,指出我国现行环保财税政策存在着环境约束不足、生态转移制度不完善、环保成本补偿力度不足且手段单一等问题,并从稳步推进环保税改革、完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重要抓手之一,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框架日渐清晰和明确,但由于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范围广、面积大,目前对这些区域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深入研究了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的基础和条件,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制度可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借梯上楼",不断优化转移支付系数,扩大对生态保护红线涉及县域的补偿,同时还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之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园区合作式补偿、社会保障式补偿、市场补偿等非资金形式的横向生态补偿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据此规定,江苏省划定了15类共779块生态红线区域,并对生态红线区域实施两级管控区分级管理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