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 ,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 ,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 ,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主要考虑因素有 :短临地震预报能力 ,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 ,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 ,趋利避害 ,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报效益来联系 ,那么 ,预报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 1,则可公开发布 ;如比值小于 1,则不宜公开发布 ;当比值接近 1时 ,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差甚大 ,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论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1 5 5级以下地震 ,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 (人民币 )约为 8亿元和 2亿元 ,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 ,人员伤亡不超过 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我们将 5 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 对于 5 5级至 6 5级地震 ,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1949年,前苏联政府开始资助地震预报,于1953年在塔吉克加尔姆地区建立实验场,为国际地震预报研究奠定基础。1956年,中国在12年科技长期规划中提出地震预测研究计划。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的发生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工作新篇章。接着是积累了海城地震预报经验的同时却未能对唐山地震做出短临预报,使人们认识到预报经验总是有局限性的,实现地震预报有其艰苦性。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地震事业更是长足进展,建立了现代化的观测台网和数据传输系统;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最佳方式的探讨是地震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临震预报可靠性评估和预报益损情况的估计,采用风险型—期望值准则方法进行决策,认为在目前预报水平和能力情况下,在江苏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省区进行五级左右地震的临震预报,以“各级领导内部掌握”的方式为最佳,并对预报区重点工程和危险设施进行适当防护则能收到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对临震预报程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着重就地震预报在现阶段究竟有无可能重新被提出来的情况,对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个人见解:1.正确评价现有的预报能力,实事求是地确定战略目标。认为在具有一定监测能力的地区,力争报出前兆种类较多、幅度较大的强破坏地震,以减轻地震灾害应是我们的现实目标,认真研究解决地震预报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应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2.耐心探索,在“原始的科学问题”上,下大功夫。3.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老方法与新方法”、“监测预报与深入攻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报的失误和强震可以直接和间接地造成较大灾害。表1给出了1966年以来地震部门提出并由政府发布的发生在我国大陆人口较多地区的9次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情况。从表中可知,目前有的地震类型可以预报,有的还预报不出来,这是地震科学发展水平决定的。总的来说,地震预报还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报无论准确与否,只要向社会发布,都会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对地震预报、抗震防灾、震害救灾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公众心理影响等诸问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地震学界,围绕要不要公开进行地震预报,能不能承担社会性地震预报的重任,长期争论不休。其内在的原因是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科研的特点,特别是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过低。在地震预报难度甚大,而实际工作中又不能放弃的形势下,应采取适当的地震预报战略。正确评价、正面宣传地震预报水平,以综合减灾措施支持地震预报,严格把好社会性短临预报关口,掌握好内部预测意见向社会发布的过渡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应用江苏地磁台站Z分量整点值资料,研究了江苏地区Z分量整点值的相关性及在江苏地区地震预报中的作用,给出了该法在江苏地区的异常判据指标,并应用该指标提取了1990~1997年的三个异常,其中两个异常有地震对应。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报的研究和实践肯定是要继续搞下去,必须以地震预报的基础研究和经验预报并重的原则作为未来地震预报战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地震科学水平和地震预报的社会实践,形成研究人员不同的“良心”心理活动。积极的“良心”心理活动,有促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相对提高预报成功率的作用;消极的心理活动,则干扰地震预报决策,或涣散军心,增加预报失误。为此,在震情严峻的情况下,应减轻预报人员的心理负担,在基层地震部门,更要疏导地震工作者的消极心理,以提高地震预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过去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及管理工作的经验,概括地分析阐述了过去地震预报中,尤其是短临预报中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提出今后地震预报的战略问题应是由现有的资料积累,经验预报向科学规律方向探索转移,着重加强地震发生机制和孕震理论研究,以提高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研究地震预报,给出了地震预报灰色模型和东南沿海泉汕地震带西南段的应用实例。初步表明,这种方法在中长期预报中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13.
<正>几十年地震预报实践说明,地震预报尚未成熟,远未达到实用化,目前仍属于摸索探索阶段。有些地震虽然说可能作预测预报,但即使预报了,对一个大城市而言也不会轻易疏散、停工停产,而且地震发生了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照样会遭到严重破坏。换个方式去思维去实践,即把城乡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了,尤其是住宅建筑和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括地对我国地震工作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为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地震预报处于“看图识字”的基本状态;第二阶段,由于经验与知识的差别,形成一批地震预报专家,但是他们不构成集团势力,只是由专家为核心的预报团体,第三阶段,以专家集团为主体,专家系统为代表的具有某种信度的预报体系。整个历程正在向有物理基础的概率预报的方式过渡。并针对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着的严峻的历史挑战,提出了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战略思想应是:冷静反思,热情探索,坚持预报,开拓领域;调整结构,强化科研。其中尤其就如何解决社会对地震预报的期望较高同地震预报科学水平较低这一矛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江苏地区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设江苏地区高精度地壳形变监测网方案。旨在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实施 ,掌握江苏及其邻近区域的块体运动及块内地壳形变的现状与活动趋势 ,进而为地震预报服务 ,为省内重点工程的选址、施工运行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对地震预报的基本态度,是坚持地震预报,但要深入认识其难点,对地震预报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理论要多作逆向思维。提出地震“预报”和“预测”是不同范畴的问题,将其分开是必要的。最后提出了当前地震预报的几条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震预报对策,区别于通常地震预报之点是前者不仅要给出地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预测,还需对预测事件发生后果给城市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作出具体估计,导出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经济损失所谓震灾三要素,然后与短时间内虚报引起的损失相比较,作出是否预报的决策。这一推导过程称之为城市地震预报对策的P—I—D链。本文根据京、津、唐地区地震观测和研究的实践,试图给出天津这座大城市的P—I—D链。 P—I—D链的意义在于充分体现了地震社会学特点,从而使传统的纯自然科学的地震预报概念得到修正。  相似文献   

18.
<正> 自日本地震预报联络会和国土厅1979年发布东海地区将发生8级大地震的意见和日本前首相大平于1979年8月7日下令这次大震的危险地区加强防灾措施预防和减轻未来东海大震震害之后,至今已二年多了。在此期间,日本地震预报研究比较活跃,又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研究性成果。东海大地震预报情况东海地区是否会发生8级大震这个问题,在日本地震界争论已久,直到1979年才取得  相似文献   

19.
引用自助统计分析 ,对华北地区 17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震级分布的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总结出了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离散度自助统计方差σBM值的异常特征。同时 ,把该方法应用到了河南及邻区中等地震预报研究中 ,制定了预报规则 ,进行了预测内符检验和预报评分。结果表明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对地震预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地震可以预报,但探索途径艰难曲折。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地震预报战略思想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