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浑河大型底栖动物与污染物关系。结果表明,现阶段影响浑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污染物为NH3-N和CODCr;回归分析表明,NH3-N和CODCr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EPT物种(敏感种)数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当CODCr和NH3-N浓度分别高于16.0和1.0 mg/L时,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与EPT物种数均小于浑河流域平均水平。浑河大伙房水库上游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水库下游由于NH3-N和CODCr的污染,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其中NH3-N和CODCr均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NH3-N还与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CCA分析还表明,大伙房水库上游主要指示物种以桃碧扁蚴蜉(Ecdyonurus tobiironis),黑头原石蛾(Rhyacophila nigrocephala),蝶石蛾(Psychomyia sp.)等清洁物种为主;水库下游支流指示种主要以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us)和水蝇(Ephydra sp.)等耐污物种为主;水库下游干流指示种以鳞(虫兆)属(Tomocerus sp.),钩虾(Gammarus sp.)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cruginosa)等耐污物种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现阶段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7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6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3门41科72种,以水生昆虫和腹足纲为主.平均密度为(139.68±29.13)ind./m2,季节上,底栖无脊椎动物密度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其中,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指示物种分析表明:春季指示种为Potamonectes sp.,夏季指示种为Lethocerus sp.、Gyraulus centrifugus、Erpobdellidae sp.;秋季指示种为Sgementina nitida.整体上,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均比夏、秋季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480,p=0.25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056,p=0.946)、Pielou均匀性指数(F=2.038,p=0.165)均不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大型底栖动物FFGs(功能摄食类群)分布及其与水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分别于2020年夏季和秋季对黑河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冗余分析(RDA)和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分析不同区域FFGs的分布及水环境的健康状况.结果表明:(1)黑河大型底栖动物以捕食者和刮食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收集者、滤食者、撕食者.大型底栖动物FFGs群落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FD′)由高到低均表现为中游>上游支流>上游干流,且均为夏季大于秋季,但Pielou均匀度指数(JFD′)时空差异不显著.(2)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夏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FFGs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WT)、电导率(EC)、溶解性总固体(TDS)浓度、盐度(Salinity)、溶解氧(DO)浓度、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秋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FFGs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WT、TDS浓度、Salinity、CODM...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笔者于2020年7月、11月和2021年4月、12月对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调查,分析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结果显示,4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环节动物14种、节肢动物10种、软体动物9种、其他类11种。优势种类以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p.)、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4 ind./m2和133.47 g/m2,总栖息密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生物量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8~0.99,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35~0.64,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8。聚类分析表明,调查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5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显示,夏季时群落因受扰动表现为不稳定状态,而春、秋、冬季则较为稳定。典范对应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大型...  相似文献   

5.
牡丹江中游底栖动物分布及其与栖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秋季对牡丹江中游的3条河流(牡丹江、蛤蟆河、卧龙溪)150km河段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野外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8种,隶属于3门5纲11目16科,其中昆虫纲(Insecta)、腹足纲(Gastropoda)和寡毛纲(Oligochaeta)物种居多.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主要的栖息地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指数等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评价河流等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流速、溶解氧、底质中的砾石含量是牡丹江中游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栖息地环境因子,河流等级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牡丹江干流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高于支流,平均生物密度低于支流,且河流间等级差距越大,差异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于2019年7月对鄱阳湖133个样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记录底栖动物48种,隶属7纲16目22科38属,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8.38ind/m2和173.76g/m2,现阶段优势种主要为河蚬、铜锈环棱螺和大沼螺.将全湖分为5个湖区:北部湖区、西北部湖区、中部湖区、东部湖区和南部湖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湖区水体理化指标差异显著(ANOVA,p<0.05),沉积物环境指标差异不显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北部湖区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其它湖区.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溶解氧、浊度、总磷、叶绿素a、烧失量和底质类型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与历史研究相比,鄱阳湖底栖动物多样性下降明显,优势种由大型软体动物逐渐演变成小型软体动物和昆虫类.鄱阳湖采砂、水文情势变化和水生植被衰退是影响鄱阳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7年8月对玉环国家级海洋公园5条潮间带断面的调查分析,鉴定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113种,其中软体动物38种,甲壳类和多毛类各25种,大型藻类11种,刺胞动物7种,其他生物7种。优势种为日本笠藤壶、条纹隔贻贝、鳞笠藤壶、俄勒冈外团水虱、火奴鲁玻璃钩虾、克氏旋鳃虫和豆形凯利蛤。平均栖息密度为377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853.32 g/m2;各断面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89、1.30和0.48。与邻近其他海岛岩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比较,玉环国家海洋公园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和生物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栖息密度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8.
于2010年8~10月对滇池白山湾人工控制性种养的约70hm2的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采样分析,探讨了水葫芦种养工程区域内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及远水葫芦区,底栖动物总密度分别为294.5,159,261ind/m2,其中寡毛类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绝对优势种,分别占各自区域总密度的68.3%,59.6%和86.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水体总磷(TP)和底泥非稳定态磷(Labile-P)与霍甫水丝蚓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 < 0.01),表明霍甫水丝蚓对水体的富营养状况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水葫芦区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P < 0.05),在水葫芦区、近水葫芦区和远水葫芦区分别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4种、10种和6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0,0.57和0.54.种植水葫芦后,在水葫芦区及近水葫芦区,10月份的Margalef、Shannon-Wiener、Simpson和Peilou指数较8月份和9月份有显著性增加(P < 0.05),而远水葫芦区,却未出现类似的结果.一定面积控制性种养水葫芦对大型富营养化湖湾水体无脊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掌握水生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是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基础.于2016年秋季对滦河53个样点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滦河(河北省)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06种,隶属于8纲22目70科144属,以纹石蚕(Hydropsyche sp.)和东方蜉蝣(Ephemera orientalis)为优势种.②根据滦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53个样点在空间上被分为3组.第1组分布在滦河干流的中下游及支流下游,无指示物种;第2组分布在支流上游,指示种为纹石蚕、朝大蚊(Antocha sp.)和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第3组分布在滦河干流中上游,指示种为东方蜉蝣和中华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③第3组的分类单元数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第2组;第1组的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发现,pH、TN、底质、河道变化、水质状况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等环境因子在第2组与第3组之间差异显著,第2组明显高于第3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栖境复杂性、河水水量状况和河岸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滦河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显示,降低河岸带干扰强度、恢复河道生境多样性是未来滦河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的重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5、9月对洞庭湖6个典型断面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3门40属(种),底栖动物的密度范围在16~320 ind/m2;各典型断面间底栖动物组成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底栖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Margalef指数范围分别为0.95~2.22和0.75~1.99.对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结果显示,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受水环境因子影响较为明显,整体上,pH值和DO是影响洞庭湖典型断面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以处理农村综合污水(含畜禽养殖废水、农村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为主要目的,通过野外小区控制试验,设置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梭鱼草+绿狐尾藻组合(Pontederia cordata +Myriophy...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于2008年和2009年黄河枯水期的5月和丰水期的8月分别对黄河入海口5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5种,其中软体动物26种、甲壳动物22种、多毛类12种、腔肠动物2种、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各1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构成潮间带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929.60±356.53)/m2,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69.92±7.31)g/m2。在栖息密度组成中,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其次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其他类群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44±0.4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57±0.15,Pielou均匀度指数0.42±0.11。年平均去灰干重(13.96±0.61)g(AFDW)/m2,年次级生产力(11.26±0.62)g(AFDW)/(m2.a),P/B值平均(0.89±0.11)/a,表明黄河入海口潮间带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7年8月和2018年8月渤海山东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04种,其中,主要种类组成为多毛类46种,甲壳类30种,软体动物15种,棘皮动物5种。调查海域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以个体偏小的种类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为主。2017年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91个/m2,平均生物量为7.61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52;2018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63个/m2,平均生物量为19.98 g/m2,H′平均值为2.67。渤海山东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可分为两个区域:一部分位于滨州近岸、黄河口以北东营近岸、龙口港南部海域,此处底栖生物受人类活动影响,种类较少,生物分布具有局部随机性;另一部分为相对远岸的区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形成以不倒翁虫?彩虹明樱蛤?寡鳃齿吻沙蚕为主的生物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分析显示,调查海域多数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未受干扰,少数受到严重扰动的站位位于近岸区域。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1月(枯水期)及2021年3月(平水期)和6月(丰水期)开展了白荡湖流域水文、水质、浮游动植物现场调查,评价了水文连通性,揭示了其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白荡湖流域水文连通受到不同水文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丰水期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优势种、丰度及生物量均呈季节性差异,优势种均为丰水期最多,枯水期最少,浮游植物优势门类为绿藻-硅藻-蓝藻类型,浮游动物优势种为轮虫类和枝角类,而生物量和物种丰度均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上,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为湖区最低,杨市河上游最高;而Pielou指数则在罗昌河入湖口最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最低值和最高值均在罗昌河中上游;Pielou指数在杨市河入湖口最低,罗昌河上游最高。RD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影响因子为T、DO和TN,而浮游动物则为TP和HCI。研究明确了白荡湖流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揭示了水文连通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该水系生态健康和保护修复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利用对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数据的解译分析,从1987年到2007年敦煌市自然植被面积下降543.69 km2,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缩小17.62%,土地荒漠化趋势明显。根据实际测定的样方生物量与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拟合曲线,估算这一时期自然植被的生物量从102.42×104 t下降到72.33×104 t。敦煌市自然植被和人类活动的用水量此消彼长,总用水规模在6.3×108 m3左右。自然植被用水量从1987年的3.072 7×108 m3减少到2007年的2.17×108 m3,净减少达30%。人类活动用水量从1987年的3.315 7×108 m3增加到2007年的4.093×108 m3。疏勒河干流及其支流党河都因为人类活动用水大量增加,挤占了自然植被的用水。特别是农业灌溉占用了绝大部分水资源,成为敦煌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恢复和保护敦煌的生态问题,不仅需要调控党河流域的人类活动,也要调控疏勒河干流地区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6.
2015年5月、7月及10月对穆棱河流域的鱼类种类和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设置鱼类采样点28个.确定穆棱河水域共有鱼类46种,隶属于5目11科,其中鲤形目,有3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8.89%;其次是鲑形目,含有5种;鲶形目和鲈形目均含4种;而七鳃鳗目仅含一种.穆棱河流域的全年平均综合污染指数、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Pielou均匀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I=1.10、H'=1.97、J'=0.36、D=1.16.穆棱河水质全年整体呈现中污或重污.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季节影响鱼类物种的水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春季pH值、CODMn、DO、Fe3+、TN、ORP;夏季Fe3+、ORP、TN、pH值、TD;秋季WT、NO2--N、COND、NO3--N.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9年5月、8月和11月调查了黄河三角洲河流、水库、养殖池塘等水域14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差异,并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对环境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底栖动物35种,隶属4门8纲25科31属,其中环节动物11种、软体动物7种、节肢动物16种和脊索动物1种;物种数均较少,3/4次少于3种,且近1/3次未采集到底栖动物,优势种及物种数均随季节波动而变化;栖息密度为0~22 000个/m2,平均为1 111个/m2;生物量为0~146 g/m2,平均为12.30 g/m2。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低,仅9号站在8月>3(3.15),2/42次为2~3、8/42次为1~2、14/42次为0~1、5/42为0,且12/42次未采集到底栖动物,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域底栖动物群落比较脆弱,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