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所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主要基于广州火车站附近高架路诱发沿线地面振动的现场实测,并包括动车组通过时的测试,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高架路诱发环境振地的传播规律,在最小二乘准则条件下,提出了更加符合环境振动实际传播特征的衰减经验公式。分析结果表明:竖向振动幅值高出水平向较多,在评价环境振动时,应以竖向振动为主;高架路诱发环境振动和动车组诱发环境振动均呈现脉冲响应特征;高架路诱发环境振动随距桥墩距离增加,脉冲响应特征快速消失,而动车组诱发环境振动的这个特征则相对不明显;存在局部振动放大区域;相比传统经验衰减公式,本文提出的环境振动经验衰减公式更能反映实际环境振动波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在带来了市民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地铁结构传声扰民的问题。地铁结构传声扰民问题与其他噪声源结构传声扰民问题具有评价地点环境振动和环境噪声的单值评价量达标,但频谱评价量相对背景状态却存在明显的异常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典型地铁结构传声扰民案例的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和结构传声的几个参考评价量进行比较。说明运用合适的评价量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结构传声的评价范围以及实现主客观一致评价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X593 9702306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浅析/辜小安…(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一1996,14(5)一35~39环信X一26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的研究概况,在作者研究分析地铁振动传播途径和.主要影响参数基础上,给出了简单定量预测地铁环境振动程度之方法,应用该方法所得到的预测值,与现场实测值误差在士ZdB范围内。图2表7参12X593 X121 9702307声屏障对公路交通噪声衰减理论模型的研究/杨满宏(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环保/交通部水运环保科技信息网一1996,17(6)一17~20 环信X一95 公路交通噪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模拟试验谱推导方法,合理确定车载仪器设备模拟振动试验条件。方法针对履带车辆平台诱发环境实测振动数据,通过履带车辆实测振动谱环境特征分析,提出宽带随机振动背景谱叠加窄带分量作为模拟试验谱的基本谱形,并探讨相应试验量级和试验时间的推导方法。结果建立了由实测振动数据推导模拟试验谱的方法。结论模拟试验谱推导方法实用性强,依据此方法由某履带车辆实测数据得到了相应的模拟试验谱。  相似文献   

5.
许丽 《装备环境工程》2022,19(8):135-142
目的解决LKJ主机的超高斯振动试验问题。方法基于LKJ主机的实测振动环境数据,提出一种超高斯振动数据归纳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归纳出LKJ主机x、y、z向的实测PSD,同时按5.66的加速因子构建出超高斯加速振动试验剖面,其中x、y、z向PSD的RMS分别为3.34、6.28、3.85 m/s^(2),峰度分别为6.48、6.58、6.81,频率范围均为2~350 Hz。最后,采用超高斯加速试验剖面分别对2个LKJ主机进行超高斯振动试验验证。结果试验共激发出7类故障模式,这与特定线路运行LKJ主机现场故障模式高度吻合。结论该试验方法验证了LKJ主机超高斯加速振动试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交通道路旁茶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样分析了某交通道路旁茶园多介质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探讨汽车尾气对茶鲜叶中PAHs 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空气、土壤和茶组织中16 种PAHs 的总浓度(∑PAHs)分别为1780.0~4710.0ng/m3、n.d.(未检出)~35.9.0µg/kg 和100.00~885.00µg/kg,均随交通道路距离增加而降低,说明汽车尾气对茶园环境造成了PAHs 污染.但离交通道路50m 和250m 处的茶组织中的∑PAHs 差异不明显,说明汽车尾气对茶树的PAHs 污染主要局限在路旁50m 范围内.茶组织中∑PAHs 的大小顺序为老叶>须根>嫩叶>生产枝>主根,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嫩叶中PAHs 以3 环为主,占∑PAHs 的80.6%.老叶中4 环比例高于3 环,且5~6 环的比例显著高于嫩叶.在茶树生长过程中,茶鲜叶会逐渐积累环境中毒性更强的高环PAHs.  相似文献   

7.
采用Noise system模型软件预测城市道路工程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通过预测,拟建道路沿线路中心线两侧200 m范围内随距离增大受交通噪声影响呈明显衰减趋势.从路段达标距离分析,相对于昼间噪声达标距离,夜间噪声达标距离均大于昼间的达标距离,说明拟建道路夜间交通噪声影响大于昼间;沿线敏感点近期、中期、远期昼间、夜间噪声预测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2类、4a类标准;通过对首排在建小区均为3层以上建筑物不同垂直高度的影响进行预测,对居民区不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测2013年冬季采暖期与2014年夏季非采暖期乌鲁木齐市不同等级交通沿线大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污染程度,探讨乌鲁木齐市交通沿线大气中TVOC污染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乌鲁木齐市可持续发展,居民健康风险评价提供依据。采用PhoC heck+5000Ex挥发性有机气体检测仪。结果表明:采暖期大气中TVOC的质量浓度为0.048~1.161 mg/m3;非采暖期大气中TVOC的质量浓度为0.0883~0.4601 mg/m3,乌市大气中TVOC的污染较轻。采暖期大气中TVOC的浓度高于非采暖期。  相似文献   

9.
在低供电频率(2-4、2-2、20、22、24 Hz)范围内,利用研发的时/频域测量系统,在室外铬污染模拟场地进行时/频域激电探测,实测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相角,结合最小二乘反演算法,研究各参数对铬污染低阻异常区域及其对铬浓度(以w计)差的体现. 结果显示,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随着铬浓度差的增加而迅速减小,视电阻率从背景值的80 Ω·m左右减至50 Ω·m以下,视极化率从背景值3.0%~3.8%减至0.6%~2.2%;在不同的供电频率下,相角对含水率和铬浓度差的体现有所差异. 试验数据还显示,当供电频率从2-4 Hz增至24 Hz时,实测相角数值较为平均,但是经过最小二乘反演后,相角上限从6.27°减至1.75°. 研究结果说明,单纯的时域参数(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很难区分含水率和铬浓度差引起的低阻异常,但供电频率在2-2~20 Hz范围内时,频域参数相角可以区分含水率和铬浓度差引起的低阻异常.   相似文献   

10.
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浅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地铁环境振动预测方法的研究概况,在作者研究分析地铁振动传播途径和主要影响参数基础上,给出了简单定量预测地铁环境振动程度之方法,应用该方法所得到的预测值,与现场实测值误差在±2dB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了解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黑碳(BC)污染的时空规律,并评估机动车等对BC排放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车载平台和微型黑碳仪在济南市主城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道路BC走航观测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①济南市主城区道路环境BC小时平均浓度为7.29 μg/m3,且昼夜呈双峰特征,双峰分别出现在04:00—08:00和18:00—22:00,该时段处于道路柴油车行驶及人群出行时段. ②源自化石燃料燃烧的BC占比为82.55%,来自生物质燃烧的BC占比为17.45%. ③BC道路环境浓度呈主干道(7.27 μg/m3)>次干道(6.56 μg/m3)的特征,柴油车占比较大的北园高架上的BC平均浓度(7.18 μg/m3)高于汽油车占比较大的经十路(5.64 μg/m3). ④BC浓度峰值多出现在清晨/深夜交叉路口附近,距十字路口5~10 m时观测的BC浓度最高,表明BC浓度除了受车流量影响外,还受到路况、车型、车速、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显示,相比汽油车,济南市道路环境BC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重型柴油车车辆数、出行时间和行驶路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深圳特区拟建隔声屏障道路的筛选原则,全面考虑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程度?受污染的人口数?道路特点及立地条件,采用逐步筛选方法,得到深圳特区拟建隔声屏障的路段?调查发现:临街建筑物受交通噪声污染最严重的高度一般在12~15m?交通噪声污染的主要频率在500~2000Hz之间,频率分布与路型和车型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6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开展了实际道路排放试验,并利用功基窗口法分析了重型车实际道路CO、NOx和PN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实际行驶过程中重型柴油车排放后处理装置能有效控制CO和PN排放,但NOx排放存在显著不确定性.现行重型国六排放标准规定的功基窗口法在排放评估过程中最高可剔除46.68%的NOx高比排放窗口,大幅低估了实际道路工况尤其是市区拥堵路况下的重型柴油车NOx实际排放量,建议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评价重型车实际道路排放.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单车层面的动态排放轨迹追踪,基于电警式卡口产生的逐秒过车记录数据建立了车辆排放轨迹计算方法,通过提取动态轨迹中的运行参数及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库中的技术参数,并结合排放模型计算了2018年5月10日~6月9日安徽宣城市中心城区123条路段上共133,906辆车的44,672,343条轨迹的排放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出租车是CO的重要排放来源且交通兴趣点附近路段排放强度较高;公交车和重型货车是NOx的重要排放来源,公交车工作日NOx排放总量达1.3kg,约为重型货车的7.5倍,且路线固定、排放分布随发车班次周期循环;轻型货车排放路线多围绕货运需求且多为昼间行驶,而重型货车多选择凌晨出行;通勤类私家车工作日昼出夜归,路线固定且往返过程各污染物排放量均较稳定.对于全路网,CO、VOCs的高排放强度区域多集中于中心路网,NOx、PM则多分布于外围路网.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理论-统计模型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在分析影响道路交通噪声各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的理论公式 ,结合实测数据 ,建立了适合中国城市交通、路况和环境标准的理论 -统计模型 .该模型对机动车参考噪声、车流量、车速、路面坡度、地面植被等因素对噪声的影响作了有效的预测 ,使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更简单、结果更准确 .  相似文献   

16.
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排放标准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非尾气管(non-exhaust)排放却很少涉及.非尾气管排放主要包括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路面磨损和车辆扬尘,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典型道路车流量和车辆运行速度等参数,应用欧盟非尾气管排放因子分析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和路面磨损PM10排放.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道路的...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成都市为例开展了路网、交通流、道路行驶工况和机动车保有量等数据的收集工作,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基于实测校正和本地化的IVE模型计算了不同区域机动车在高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排放因子,应用GIS技术建立了1 km×1 km的成都市高时空分辨率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6年成都市道路移动源CO、VOCs、NO_x、SO_2、PM_(10)和NH_3排放量分别为4.2×10~5、4.5×10~4、7.2×10~4、0.4×10~3、1.1×10~4和6.2×10~3t.CO排放主要贡献车型为小型客车、中型客车和大型客车,VOCs排放主要源于小型客车和摩托车,NOx和SO2排放主要产生于小型客车和重型货车,PM10排放主要贡献车型为重型货车,NH3排放主要由小型客车贡献.污染物排放量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卫星城市、远郊区递减趋势,中心城区和二圈层区域路网密集,排放呈片状分布,三圈层则呈带状分布.排放清单机动车技术分布数据可靠性较高,而交通流数据和排放因子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环境磁学的手段对昆玉高速公路跑马山段左右两侧表层土壤进行监测,发现高速公路两侧表土磁化率(Xlf)有向公路增加的趋势,其中距离公路20m以内的地带这种趋势最为明显。频率磁化率(Xfd%)分析表明,磁化率值向高速公路增大趋势与成壤作用形成的超顺磁颗粒(SP)无关,预示着土壤受到了污染,而距离公路20m的地带污染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重型天然气车在实际道路行驶过程中的排放特性,使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国Ⅴ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Ⅴ车辆”)和2辆国Ⅵ重型天然气车(简称“国Ⅵ车辆”)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分析了CO和NOx的排放特征和不同工况下的排放因子. 结果表明:①国Ⅴ车辆在3种代表性道路类型(市区路、市郊路、高速路)下CO和NOx的高排放区主要分布在中低速区域的加速阶段,而国Ⅵ车辆CO和NOx的高排放区在市区和市郊路上主要集中在速度大于30 km/h区间,在高速路两种污染物的高排放区分布较为零散. ②根据MOVES模型划分机动车比功率区间(VSP Bin)后发现,国Ⅵ车辆在Bin 11~Bin 18区间,CO和NOx排放速率基本稳定且处于较低水平;在Bin 21~Bin 28区间,CO和NOx排放速率均随VSP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③国Ⅴ车辆综合工况下CO和NOx排放因子分别为国Ⅵ车辆的1.1~3.9和3.3~8.2倍,其中,在市区路分别为3.0~25.0和11.3~30.2倍. ④国Ⅴ车辆的NO2/NOx(浓度比,下同)远高于国Ⅵ车辆,且在高速路国Ⅴ和国Ⅵ车辆的NO2/NOx均最低. 此外,对比不同研究的测试结果发现,本研究国Ⅵ车辆的CO和NOx排放因子高于其他研究中国Ⅵ重型柴油车. 研究显示,国Ⅵ车辆的CO和NOx排放因子均低于国Ⅴ车辆,且在市区路下与国Ⅴ车辆差距更明显,因此,推广使用国Ⅵ天然气车,逐步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天然气车,能有效减少NOx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