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系统研究了1985年以来江苏及邻区的36次小震群,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的地震具有成丛活动的特点,每一丛地震活动持续时间和平静时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这反映了它是在一定的外部应力环境控制下发生的.江苏及邻区地震的成丛活动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多发生在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前后.分析表明,台湾地区7级以上强震...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灾变预测方法建立了山东及其邻区中等强度地震发震时间的灰色预测模型,其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拟合精度达到检验标准。同时利用该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作了初步估计。认为山东及其邻区1994年前后将有5级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4.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5.
极值理论是概率论中的一个分支,在许多领域已被广泛应用。本文用历史地震资料对江苏及邻区作大震级范围的极值理论分析,用近几十年来的小震资料分别对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进行了较小震级范围的极值理论分析,对未来按不同的年份进行了缺震估计,并对1995年9月20日的苍山5.2级地震、1996年11月9日的南黄海6.1级地震作了内符检验。  相似文献   

6.
<正> 地震预报目前尚处于经验性阶段,对预报能力的判断,现今只有依赖于震例的分析。因为预报能力是建立在监测能力的基础上的,而对监测能力的判别,也只有通过震例分析来估计。为此,作者根据华北地区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攻关组,在1985年8月完成的“华北地区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成果报告(第三部分)”中的10次发生在华北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甘青地震区强烈而频发的地震活动信息,反映出NWW向和NNW向活动性构造现今活动的特点.NWW向和NNW向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现代条-块状地貌和构造格局.由它们构成的复合构造类型主要有:一是条-块构造;二是弧型弯曲构造.野外与实验证实,在NE-NEE向挤压力作用下,条-块钝角区内侧或弧型构造中反S型断裂弯曲段内侧,是孕震与发震的特殊构造部位.Ms≥6级地震活动均系该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应变积累(孕震)与快速释放(发震)的地壳动态调整的结果,受统一的强震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10.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O)。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发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福建地区五个地磁台站的急始型变化事件与湾扰型变化事件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地磁短周期垂直分量变化ΔZ 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短周期变化异常的频率特性,并应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泉州台的转换函数,给出了泉州台Wiese矢量及其逐年演变情况,探讨了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与地热异常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松花江干流洪水预测和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了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水位变化的历史规律和典型洪水年洪水的成因,计算和分析了其与松花江、嫩江、二松流域面雨量的相关性,统计和分析了其与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等的关系.利用方差周期和均生函数方法,建立了2004-2013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及松花江、嫩江、二松流域面雨量的预测方法,并进行了预测,建立了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最高水位趋势的综合预测方法,得出了2004-2013年的预测值.提出了相应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 750 kV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apacitive Voltage Transformer,CVT)现场校验工作,通过对两种常规现场校验方法的分析和比较,在保证满足技术参数要求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成本低、便于试验设备组装的 750 kV 变电站 CVT 现场校验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750 kV 变电站 CVT 现场校验设备的运输、安装及高成本等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14.
选择江苏省常熟地震台SQ -70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EW和SN方向 1 985~ 1 998年的固体潮观测资料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 ,提取了倾斜固体潮全日波 (O1)和半日波 (M2 )的潮汐因子γ及相位滞后因子△φ值 ,分析了其在江苏中强地震前的变化特征 ,认为固体潮调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地震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5.
提要本文提出了动态拟稳平差的另一种解法,其平差结果与[1]导出的方法是一致的,但减少了不少计算量.文中导出了有关计算公式,并给出了附加降G~T和先验权阵P_Y.  相似文献   

16.
为了监测混凝土内部受拉开裂损伤,提出了混凝土内部拉应力监测压电智能骨料,并对其进行了动态拉应力标定试验研究。首先,制备4个压电智能骨料受拉试件,建立拉应力监测系统;其次,对压电智能骨料施加往复拉应力,标定得到其灵敏度系数;然后,对压电智能骨料试件施加单调荷载直至其受拉破坏,得到其抗拉强度及输出的电压信号,对比了破坏过程的实际与监测荷载。结果表明,往复荷载作用下,SA输出与输入荷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SA的灵敏度系数一致性较好;单调荷载作用下,各SA抗拉强度均高于混凝土抗拉强度。综上,压电智能骨料有潜力应用于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监测。  相似文献   

17.
非接触式超声波局放检测仪缺乏统一的性能校验平台,影响电力设备局放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现有接触式超声波检测平台校验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非接触式超声波局放检测装置校验平台,并提出了模拟装置,实验室环境联合校验方法。所述的校验方法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弥补了非接触式超声波局部放电检测仪在空间,实用性与理想环境差异等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电量采集终端及电能表时钟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准确计量、线损分析和电量结算等。考虑到传统的现场人工对时或采用红外掌机校时方式耗时、耗力,设计了一种新的远程对时方案,首先提出基于电力系统通讯协议的TDPTP时钟同步原理,其充分考虑了通讯延时来实现主站对电量采集终端的远程对时,然后通过开启电量采集终端的对时功能对电能表精确对时,从而保证了时钟由.上至下的一致性。通过应用成果证明该远程对时方法的可行性,不仅确保了电量数据的客观性,还有效提升计量的准确性,同时减少了人工现场校时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WSQ-1型自记水管倾斜仪为例,推导了格值公式及标定公式,分析了误差来源、性质、传递系数,得到了方法误差的校正公式,进行了误差综合,指出了在仪器设计制造、安装及标定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入网检测缺乏检测手段和标准体系,导致状态监测数据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问题,对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终端校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多种.方法集成的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校验技术,研制了可对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进行入网检验、远程校验的校验平台。应用结果表明:运用该平台能够在状态监测装置入网之前就发现其缺.陷并加以消除,实现了对状态监测装置通信规约的一致性检测,保证了在线监测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