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广东冬季寒害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广东省22个分布较均匀的代表站1957年12月至2001年2月冬季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以该省南亚热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依据,从这些作物受寒害的起点温度(环境温度≤5.0℃)出发,提出了寒害过程的概念和明确的定义,并用寒害过程低温的强度(日最低气温)X1、持续时间(天数)X2及其综合作用的物理量负积温X3这3个指标来描述寒害的强度,研究了广东历年冬季寒害的变化.从3个特征向量场中找出了一个物理意义清晰、方差贡献率大(大于75%)的主要分量,将其定义为综合寒害指标.分析表明:广东冬季综合寒害指标能较好反映农作物受灾程度.  相似文献   

2.
用广东省22个分布较均匀的代表站1957-2001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研究了广东冬季寒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计算了广东冬季综合寒害指数.对广东22个代表站上述44年的综合寒害指数进行了自然正交分解,得到了2个有意义的特征向量场.由此发现广东冬季寒害的地域分布主要有2大类型:整体分布型和南北分布型.对广东冬季综合寒害指数和综合寒害指数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第二特征向量时间系数进行了小波变换.结果表明,广东冬季寒害整体分布型的主要振荡为准8年周期,南北分布型的主要振荡为准22年周期.综合而言,广东冬季寒害除具有准8年振荡的主要周期变化外,还有2~4年及22~24年的周期变化.根据小波变换图分析,预计未来2年广东冬季寒害以偏弱为主,尔后进入转换期.  相似文献   

3.
近50年来广东冬季寒害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站近50年(1951-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针对冬季经济林果的寒害指标,统计分析了近50年冬季寒害的特征.分析得出:(1)广东冬季寒害频数北多南少,各地平均年均1次,其中严重寒害近4成,严重寒害中又以降温型亚类Ⅲ最为典型,占6成以上.(2)寒害过程降温幅度平均达13.6℃,且越往南越大;过程最低气温平均2.6℃,高于冻害临界值0℃;寒害过程降温平均历时4d.(3)寒害分布于10月末至3月底,其中12月到1月累计占85%,月际分布大致呈以1月为峰值的单峰型;亚类Ⅲ12月和2月多于1月,呈双峰分布.(4)1980年是广东冬季气温变化的分水岭,寒害年均综合频数前30年多(160站次),后20年少(96站次).(5)近50年广东冬季寒害年代际变化特征为:50,60,70年代逐渐增强,80年代迅速减弱,90年代有所回升(依然弱于50年代),年代际寒害由强到弱顺序为:70年代,60年代,50年代,9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4.
广东地区冬季寒害风险辨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灾害风险辨识的原理出发,对广东地区冬季寒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抗灾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气候显著、南岭山脉和特定的环流形势,是孕育广东地区寒害的温床.降温幅度、低温强度、低温持续日数和有害积寒等致灾因子呈现出明显的北强南弱、北多南少的纬向差异.果树、粮食作物、蔬菜等承灾体不同,同一承灾体的品种、树龄、发育期、长势不同,耐低温的能力也不同.20世纪90年代的4次寒害,给广东造成了213亿多元的经济损失,寒害已成为继台风、暴雨之后广东的第三大灾种.开展寒害监测与预警,进行适地适时种植,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防御寒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香蕉寒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各地寒害及香蕉的产量资料,从寒害对香蕉产量的影响出发,对广东省各地香蕉的灾损率、易灾性进行了分析,以寒害风险指数作为区划指标,对广东省的香蕉寒害风险进行了区划,并作了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关键区海温的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华南地区1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的气候资料、海温资料、历史灾情记录对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造的华南香蕉寒害指数与前人研究和历史灾情记录吻合,可以代表华南香蕉寒害的强弱。通过相关分析,找出了影响华南冬季寒害的前期夏季海温关键区为(5°S~5°N,170°~120°W)、(50°~60°N,180°~140°W)、(20°~30°N,140°~110°W)、(30°~40°N,140°~150°E)、(40°~50°N,150°~170°E),关键区海温对华南冬季寒害影响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逐步回归分析,以关键区海温为自变量建立了华南香蕉寒害长期预报模型。其中1961-1990年的数据用于建模,1991-2004年数据用于模型检验。模型拟合准确率和预报准确率均高于88%,这表明此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2008年初海南橡胶寒害遥感监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省橡胶种植的空间分布,对2008年初强低温阴雨发生前(1月1日)、发生后(3月5日)橡胶产区的MODIS/INDVI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全省橡胶植被指INDVI值降低区域占到97.2%,其中指数值下降>0.2的占到26.7%;与上一年未遭受寒害的同期(2007年3月21日)相比,橡胶植被指数INDVI值降低的区域占79.1%,其中指数值下降>0.2的占14.6%,因此初步认定2008年橡胶遭受了寒害影响。分析2008年初气象资料、橡胶林间调查结果,与ΔINDVI值对比结果,显示橡胶寒害验证结果与遥感监测结果大致相符,说明遥感应用于监测橡胶寒害轻、重和受害面积是可行的,遥感还可以动态监测橡胶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荔枝种植面积最大的广东、广西为代表,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历年气候、种植面积和产量资料,分别就华南地区各县荔枝的灾损率、易灾性和防寒抗灾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以综合的风险指数为区划指标,对华南地区荔枝寒害风险进行了空间区域分划和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9.
华南地区寒害概率分布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利用华南地区109个站1951—2001年的寒害过程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资料,分别用正态分布、指数分布、伽玛分布、瑞利分布、威布尔分布和耿贝尔—I分布函数进行拟合,并按柯尔莫哥洛夫和ω^2检验方法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寒害过程降温幅度有51个站服从正态分布、29个站服从伽玛分布、20个站服从耿贝尔—I分布、9个站服从威布尔分布;过程最低气温有12个站服从正态分布、97个站服从耿贝尔—I分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根据菠萝寒害机理建立了寒害模型并对该模型作了动力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菠萝寒害状态依赖于寒害期间光合作用、淀粉水解和呼吸作用这三个过程的反应速率系数。当它们满足某一特定条件时,反应中间产物出现振荡行为,寒害趋缓;否则,寒害加剧。这一特点类似于细胞生物膜寒害。最后我们还对菠萝寒害作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沿海地区作为人口积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在台风灾害中遭受的损失往往是惨重和致命的,所以亟待开展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根据1990-2007年的台风灾情资料,选取代表性指标尝试构建了台风灾情评估模型,并对沿海省市的台风灾害损失及其与致灾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除个别区域外,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都呈下降趋势,但各区域下降的幅度不等,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和海南省下降幅度较低,均不足10%;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18年间平均台风灾害损失较大;上海市以南各区域台风大风和暴雨的频次多、强度大,灾害损失大。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峪 《灾害学》2002,17(3):65-70
2001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干旱,台风,暴雨,沙尘暴,高温,冻害,雪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干旱尤为严重,各种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较大损失,本文就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农业气象灾害对江苏淮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拉朗日插值法推算江苏省淮北地区冬小麦在无农业气象灾害条件下从1960-2000年41年的期望产量,并用用S软件建立气象灾害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各类农业气象灾害对产量的影响。对指导淮北地区有针对性地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降低其对冬小麦产量的 影响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全球气象灾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传凤 《灾害学》2001,16(2):58-64
2000年,全球气候持续较常年偏暖。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强拉尼娜事件在1月再次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弱,强拉尼娜事件对全球,特别是对热带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半球许多地区冬季出现严寒天气,夏季又遭热浪袭击,严重的高温、干旱、森林大火困扰全球。而亚洲南部、西欧、南部非洲、南美北部的许多地区暴雨频繁。估计气象自然灾害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达上千亿美元。数亿人口受灾。  相似文献   

15.
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灾害严重和频繁的国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灾害的发生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势在必行。分析了农业灾害与一般灾害的不同特点,提出农业减灾科技体系应由农业灾害学与农业减灾系统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分别论述了农业灾害学的理论与内容框架,和农业减灾系统工程的基本内涵。最后,对如何创建中国的农业减灾科技体系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乃璋  白婉如 《灾害学》2002,17(1):91-96
水旱灾害首先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还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研究自然灾害不仅要注意因灾损失的自然因素,同时要联系造成灾害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自与非自然因素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1 Climate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La Nina event caused the decrease of the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tropical regions of the Pacific Ocean, the year 2000 had remained one of the hottest since 1860 when records of the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began. The temperature in the areas to the north of 20扤 from December 1999 to November 2000 marked the second warmest in history.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global surface in 2000 was 0. 60C above the average during the period 1880?999, and was close to …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9—2019年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地质灾害数据、国家气象中心逐小时降水量资料,统计了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发现研究区89%的滑坡灾害和96.6%的泥石流均发生在汛期,且地质灾害高发路段位于青衣江暴雨区,与四川地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相吻合。分析雨型、降雨强度、前期降雨等因子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发现快速激发,中速激发和慢速激发的地质灾害分别约占33.3%、25.9%、40.8%,表明降雨历时并不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因子,前期降雨的作用不可忽视;结合环境因子对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基于降雨历时-雨强(I-D)预报模型建立了川藏铁路沿线四川段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阈值分布。利用该降水阈值的分布特征,检验了2019年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量,发现阈值雨量的判别方法较为科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广东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特征、天气气候特征、人类活动、经济结构与布局,以及社会环境等8个方面分析了广东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及类型,并分析研究了成灾特点和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自然灾害的形成及其成灾频度和强度,既决定于自然环境的变异,也受制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环境,并具有区域性、周期性、群发性、连锁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自然灾害对于广东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1999,2000,2003,2004,2005,2006和2007年各省份(包括直辖市、自治区,下同)单位播种面积的成灾面积比例与全国的均值相比较,计算了各省这7年中各灾害的成灾指数。结果表明:(1)全国有12个省份的旱灾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内蒙古、甘肃、辽宁旱灾最为严重,成灾指数在2.5以上。(2)有10个省份洪涝灾重于全国平均水平,洪涝灾严重的4个省份依次是湖北、重庆、安徽、湖南。(3)有8个省份风雹灾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灾害严重的依次是浙江、北京、海南、青海、河北。(4)有7个省份台风灾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灾害严重的省份依次是浙江、海南、广东、福建、广西。(5)有6个省份低温冻害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严重省份依次是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和湖北。(6)有10个省份农作物病虫害受灾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严重的省份依次是上海、江苏、浙江、河北。(7)有16个省份农田草害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田草害严重的6个省份依次是山东、湖南、江苏、河北、北京、浙江。(8)有15个省份农田鼠害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4个省份为重灾,依次是北京、吉林、青海、重庆。北京历年受灾最为严重,成灾指数平均在3.4以上。因此,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和省份变化较大,各地区和省份应根据当地发生的主要灾害,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