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2010,(Z2)
初中地理教学不但能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系统的变化发展规律,更让学生认识如何使人与这些生命系统相互协调发展,所以初中地理课堂是环境教育的主战场。本文着重陈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听、说、看、写、画等可视方法进行环境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灾难观是人类对灾害体系所持有的看法和态度,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处于不断的变化调整中,其整个过程构成文化的一个层面。本文从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文化维度构架出发,选择"与环境的关系"和"人的本质"两个基点对比分析东西方文化灾难观的异同,对深刻理解各种文化在解释和应对灾难过程中的共性和相对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难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全球性问题的理论反思是其提出的三大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仁爱观、大同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社会有机体思想、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全球性问题严峻、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文明范式出现困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考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吸取中西文化之长,又立足世界发展的现实,充分显示了中国方案在解决世界发展走向问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态意识——一个新的文化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本来就具有反生态的性质。强大的工业文化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它已受到文化反生态性质的制约。工业文化的弊端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意识既是一种悟性、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命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标准观的转变,它采用多样性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了从单目标向多目标、从自生向共生、从因果观向网络观和从驾驭向调节方向的转变,这场转变是人类思维领域里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唤起青年一代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是指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从而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它是人类面对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行为后,深刻反思传统的生态观、价值观和环境观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王烨 《环境保护》2013,(Z1):70-71
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建设生态文化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环商"是21世纪人类全新的环境保护文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新世纪需要新健康,包括地球健康和人类健康。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的环商文化、环商道德,提高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环商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国环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环境文化的产生及基础 所谓环境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是实施这些手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习俗的综合体。 我们知道,环境保护是对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活动进行补充和限定,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因此,环境文化也在人类环境保护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产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它存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建设生态文化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环商"是21世纪人类全新的环境保护文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新世纪需要新健康,包括地球健康和人类健康.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的环商文化、环商道德,提高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环商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孙增芹  韩颖 《环境保护》2014,(15):50-52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地位与价值突显。通过对污染环境犯罪立法梳理,对污染环境犯罪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法定犯特性、自由主义犯罪观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法定犯自然犯化倾向以及向保守主义犯罪观转化的价值预测。  相似文献   

12.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环境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逐渐认识到传统发展理论的局限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有赖于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本文主张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以强化人类自我约束,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境蕴含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劳动的对象。水、大气、土地,森林、草原、矿藏等都是资源。传统观念认为,环境资源是自然形成的物质空间,不是劳动的产物,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即商品属性。这种观念对于我们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搞好环境管理和环境建设,有着很大的束缚力。工业革命前,这种观念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初,逐步产生世界性环境污染问题,不  相似文献   

14.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也叫人类中心论,它是从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文化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世界观、文化观、价值观、实践观和伦理观。这种观点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新旧环境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必须更新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才能停止对环境的掠夺开发;改革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环境能力的观念;主张树立与环境合谐相处的新环境道德观念,按照里约全球统一环境道德水准要求指导人类行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国内外发展情况的研究,解读出:大自然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基础;人类的生活应该是一种自然生态生活;自然生态是人类文化艺术的源泉;必须重新反思以往的文化理念和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程》2021,39(1):212-213
<正>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生态文明观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能促使人类在各个领域树立起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人们面对种种矛盾与问题,走出人生困境。生态文明观以其较大的影响力在社会各个行业及领域都有着渗透性的表现,其中尤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引人注目。思想政治教育自诞生以来便承担着帮助人类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任务,其与生态文明观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生态文明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渗透,这个问题成为目前思想政治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一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生态文明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深入探索其特征,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渗透,并总结其渗透方式。全书内容细致,论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许多西方人锲而不舍地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扩展到了人类的普世幸福观念。其中美国最著名的环境学家比尔·麦吉本所著的《幸福经济》,从多角度深刻揭示了“超级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与人类幸福之间的矛盾。翻开他的书,一个执着追求和谐观的斗士姿态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环境管理的思想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深入和发展。本文介绍了OECD全新的环境管理方式——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工作主要有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大块”,实际上都应当有保护环境的考虑。因而全体城市工作者和城市居民,也都要有鲜明和强烈的环境观念或意识,环境文化建设问题便应运而生。人们常希望城市要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三者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五讲四美”中有“环境美”;城市创“三优”的头一条,就是“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受到高度重视。环境本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之别,反映和体现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的破坏、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令人类自身受到惩罚,显然极不明智,甚至非常愚蠢,这也正是缺乏环境文化的具体表现。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