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城镇建设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城镇建设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应以人为本 ,优先考虑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从“一控双达标”原则出发 ,当前应对产业结构和规模、建设布局、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工程等进行重点评价。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 ,城镇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除利用一般建设项目环评中成熟的程序和方法外 ,还应通过专业分析和多学科综合分析 ,对城镇环境支持和制约因素、城镇综合环境保护功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对空间冲突展开理论分析,探讨空间冲突概念、表现形式和冲突类型。在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应用ArcGIS空间叠置分析技术,实证研究福建省国土空间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不同功能上的冲突现状。结果表明:空间冲突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生态保护重要性与生态红线、现状耕地、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冲突,农业生产不适宜性与现状耕地的冲突,以及城镇建设不适宜性与现状建设用地的冲突。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禀赋,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粮食安全、精明增长,权利平衡、人地和谐的冲突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城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浩 《环境导报》1999,(6):29-31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介绍目前我国小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建设生态城镇的目的和原则,以及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山区小城镇的生态化建设在中国山区的城镇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株洲市炎陵县山区小城镇生态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山区城镇特有的地形和生态特征,以株洲市炎陵县下村乡为例,尝试从生态城镇的三个结构构成部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山区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发展优势,提出相应的山区城镇建设策略,来探讨山区小城镇生态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为积极探索新常态下的绿色化发展路径,提高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促进地方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连云港市于2015年7月启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成为环保部地市级战略环境评价首家试点。开展战略环境评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战略决策源头避免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为连云港市空间布局、城镇、港口和产  相似文献   

6.
走进盱眙,人们无不为其和谐的生态景观、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而倾服。这一切都是全国生态示范区——盱眙县的主要领导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友富同志精心营造生态战略的成果。近年来,王友富同志紧扣生态建设,将盱眙生态示范区建设定位在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上,走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型工业为主体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之路。把发展生态农业、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培植旅游产业、整治城镇环境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强调抓生态建设就是抓资本集聚,就是抓综合实力增强与壮大,就是抓竞争优势扩大,就是抓生产力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前提在规划、基础在保护、重点在建设、关键在经营的生态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城镇生活污水难以集中处理是目前我国各地生态创建过程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通过对南通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提出以生态市创建为依托,市镇村三级政府共同重视,合理规划,采取乡镇自建、以企带镇、以园带镇、镇镇联合等的建设模式,采用BOT、TOT等的新型融资和管理模式,将是解决我国目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有效手段,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在日前召开的东部地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座谈会上强调,城镇化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依法加强城镇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把城镇化建设和城镇环境与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邹家华说,目前东部地区有些地方的环境质量不但没有改善,甚至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部分地方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邹家华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  相似文献   

9.
发展城镇林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居民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绿色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概述了林业的功能作用,在客观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及其造林绿化状况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视角,探讨了加强城镇造林绿化美化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地处黄河中游的无定河流域,是典型的过渡地带和生态脆弱地区。通过分析流域城镇格局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人地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城镇枢纽地区,在唐代及以前为弓形,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唐末以后为三角形,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以人文因素为主。当代流域城镇格局继承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但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是长城沿线的资源开发和城镇建设,这些活动对局部地区的植被覆盖产生了冲击型影响;同时以退耕还林、防风治沙等为代表的生态保护政策也已经显现出积极的效果。建议流域的城镇发展要合理确定人口与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集中在榆横和靖边等主要城镇周边布局,并且以河流为骨架构建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