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红层浅层地下水是重庆西部农村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在重庆西部的工业用地、农田、居民区和林地共布设52个地下水监测点,对浅层地下水中"三氮"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氮"在地下水中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超标率分别达27.5%、20.0%、2.5%。地下水埋深和用地类型是影响地下水中"三氮"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因素。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比)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增大,地下水埋深越深,硝酸盐氮所占比例越大;地下水埋深越浅或包气带缺失,则氨氮所占比例越大。硝酸盐氮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氨氮与亚硝酸盐氮主要来源于农田氮肥施用。与历史监测资料相比,"三氮"在地下水中浓度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硝酸盐氮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桂烈勇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1):63-66,80
根据太仓市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对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认为地表水水源已受到轻度污染,属Ⅲ类水;地下水的水质较差,已不适合于直接饮用。饮用水水源的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挥发酚、硝酸盐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水源安全保护对策:法律法规与行政手段、技术支撑、经济支持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氮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和硝酸盐污染,及与氮氧化物有关的光化学烟雾问题;水—土系统中硝酸盐的积累问题;以及作物体内硝酸盐的积累等。本文侧重对地下水—土壤系统氮污染研究情况作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4.
我国华北地区超过8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硝酸盐氮的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基于单质铁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因伴随氨氮的产生而受限制;生物反硝化脱氮因地下水中碳源不足无法满足脱氮要求。采用自制的微电解化学催化固体颗粒与天然生物质构成耦合生物载体,通过自养与异养反硝化耦合深度脱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并建立了地下水易位好氧、厌氧深度脱氮新工艺。结果表明:好氧反应器在HRT为12 h、DO为2.0~3.0 mg·L-1的条件下,硝酸盐氮平均去除率≥91.24%;厌氧反应器在HRT为14 h的条件下,硝酸盐氮平均去除率≥96.32%;反应器中微电解化学催化固体颗粒可为自养反硝化菌提供电子,生物质可为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有限碳源,硝酸盐氮的脱除是自制微电解化学催化固体颗粒与生物膜耦合作用的结果。出水均无亚硝酸盐氮和氨氮积累。此技术可为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施用氮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广施氮肥易引起包气带土层和地下水中的氮素污染,开展有关包气带土层中的氮素转化、消散以及脱氮防护的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河北山前平原较典型的包气带土层,依托野外试验田区构建的原状渗透土层系统和室内构建的一系列移位原状土柱系统,探索采用向这些土层中施入一定的硝态氮溶液,及配合同步测定土壤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黄浦江上游蔬菜田渗漏水中氮素的变化动态和流失规律。结果表明,蔬菜田渗漏水中氮素以NO3^--N为主,NO3^--N作为氮素在土壤中流失的主要形态将成为施用氮肥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施用精制有机肥或粗猪粪代替部分化学氮肥有利于减少蔬菜田渗漏水中氮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控制深埋地热水中三氮污染,并为合理开发地热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开封市城区44眼地热井(埋深为600~1 800m)的理化指标,绘制了三氮在各含水层中的浓度等值线图,研究了开封市地热水中三氮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的Ⅲ类水质要求为评价标准,开封市埋深为600~1 800m的地热水中,三氮污染以亚硝酸盐氮为主,硝酸盐氮与氨氮污染较轻;亚硝酸盐氮超标区主要分布在开封市火车站附近,其分布规律是发生不同程度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结果;除个别取样点外,各含水层中硝酸盐氮和氨氮的浓度均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显著相关,氨氮与pH显著相关,进一步证实了三氮浓度分布与硝化/反硝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东西苕溪河网水体硝酸盐氮浓度消长规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通过调查和监测太湖主要入湖水系东西苕溪河网水体中硝酸盐氮浓度的消长情况,在总结其月际变化、年际变化和地域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非点源排放(主要是过量施用化学氮肥时的农田排水、农田径流冲刷和土地浸蚀溶出)的影响。并推求了河网水体中硝酸盐氮最大浓度值与耕地面积百分率及化学氮肥年施用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本文提出的有关东西苕溪入口区河网水体硝酸盐氮的消长规律为制定河道含氮污染物入湖总量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典型中小城市滨州的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中的氮污染特征及其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滨州城区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总无机氮(TIN)、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22~10.19、0.01~1.73、0~6.61、0~1.84mg/L。部分降雨径流样品的TIN已经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总氮的Ⅴ类水体标准限值。各形态无机氮浓度在不同功能区存在显著差异。TIN浓度均值表现为:农业区文教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交通要道。降雨径流中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盐氮形式存在。河流中TIN主要来自氨氮,其浓度水平与降雨径流相当。因此,降雨径流的氮污染对河流有重要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中硝酸根的催化还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日益严重。饮用水中高浓度的硝酸盐对人类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综述了催化还原脱除水中硝酸根的研究进展和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文中通过对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的各个环节的分析探讨,得出影响地表水中硝酸盐氮测定原因,为实验室分析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氮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氮污染源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复杂多样.介绍了用15N/14N的方法(N同位素方法)分析辨明污染物来源.氮污染源不同,氮同位素值(δ15N值)也就不同.例如:雨水的δ15N值偏低,为-1.08%~0.21%;生活排水的δ15N值偏高,为1.0%~1.7%.污染源不同,受污染的地下水的δ15N值也不同,据此能有效地判断地下水硝酸盐的来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防治及水源保护区划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地下水中的硝酸盐的污染现状、主要来源以及危害,并针对污染提出了硝酸盐的去除方法,最后提出结合风险分类、划分水源保护区的方法对区域地下水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简介硝酸根离子在紫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利用其在220毫微米波长处的吸光度可定量测定硝酸盐氮。氯化物在此波长不干扰测定。此法适于测定自来水、井水、地下水和清洁的地表水中的硝酸盐氮。测定范围为0.04—8毫克/升,最底检测浓度为40微克/升氮。测定样品时先用稀盐酸酸化,以防止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的干扰,氯化物对硝酸根的吸收光谱没有影响,可溶性的有机物在紫外区吸收,从而干扰测定,但其影响可用在275毫微米处测定的吸收值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15.
阿什河水系枯水期氮污染特征与同位素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什河水系设置20个采样点,采用水质监测技术和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枯水期阿什河氮污染特征和硝酸盐氮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阿什河枯水期大部分采样点氨氮浓度较低,大部分区域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上游河段硝酸盐氮浓度较低,中游河段较高,到下游河段略有降低。总氮浓度较高,最高达19.4mg/L。(2)阿什河水系采样点15 N的丰度(δ15 N)主要处于0.11%~0.21%、0.42%~0.78%、0.83%~0.88%和1.09%~1.26%。稳定15 N同位素示踪解析阿什河硝酸盐氮污染来源表明,阿什河上游污染源主要为大气沉降、土壤有机氮和人工化肥;中游主要受畜禽养殖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染;下游主要受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活污泥和矿化垃圾中氮磷淋失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土柱实验,分析了城市生活污泥和矿化垃圾中氮磷的迁移对地下水的影响以及矿化垃圾对氮磷的去除特性.测定项目包括总磷、总氮、硝态氮、pH和电导率(EC).结果表明:施用污泥和矿化垃圾后淋滤液的pH呈下降趋势;EC和总氮都有显著增加;硝态氮增加特别明显,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总磷变化不大,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较小.矿化垃圾对氮的去除作用不明显,反而增加了淋滤液中的氮素含量,但对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因此,在利用矿化垃圾取代土壤时,应注意矿化垃圾中氮特别是硝态氮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管理控制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独立的水资源子系统。为进一步控制中国水环境污染,实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建立中国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管理控制模式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和污染物在地表水-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从法规监管、资源开发和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管理控制的水污染防治模式,为中国水污染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反硝化是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为进一步确定异养反硝化碳源与载体投加量的配比,取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微生物来源,以可生物降解塑料为新型固相碳源,沸石为微生物载体,设计了9组固相碳源与载体不同配比的柱实验,旨在遴选出可生物降解塑料和沸石的最优配比。同时考察在最优配比时,不同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下的硝酸盐氮去除率、填料降解率、生物膜附着量、生物膜附着效率、反硝化效率等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可生物降解塑料∶沸石(质量比)=2∶1为最优配比。在最优配比下,进水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40~100mg/L时,异养反硝化对硝酸盐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最终去除率均在99%以上),且能够保持较高的反硝化效率,同时载体负载微生物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上海西郊麦期氮素淋溶定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上海西郊水旱轮作地中麦期的淋失研究表明,氮肥淋失的基本形态为硝酸盐氮,施肥后10d左右,形成硝酸盐氮淋溶的高峰期,在整个生育期间,随深度增加,硝酸盐氮浓度峰值向深层推移,但其渗漏深度为80cm左右。氮素的淋失主要发生在11月到次年3月的作物幼苗期,当追肥超过150kg/hm^2后,渗漏量增加很快。  相似文献   

20.
由于化肥的过度使用 ,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日益严重。饮用水中高浓度的硝酸盐对人类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综述了催化还原脱除水中硝酸根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